谷文彬
有一個詞,人們日常交流中常用到,那就是書香,比如書香門第、書香世家、書香子弟等。但是當問及書香究竟是指哪種香時,卻未必人人都能回答得出,大多數人會認為是指書墨之香。然而,當人們追溯歷史,發現書香并非書籍本身的香,而是蕓香。
蕓香,又稱蕓香草、諸葛草、香茅筋骨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子成羽毛分裂,花黃色,全草有香氣,可以驅蟲、通經、祛風。古人認為,放置適量的蕓香草,使其所含的揮發成分在書籍周圍保持一定的濃度,可以消滅害蟲或使害蟲不敢接近。而夾有蕓香草的書,打開之后,清香襲人,故而稱之為“書香”。
關于蕓香,最早的文獻記載《禮記?月令》云:“(仲冬之月)蕓始生。”鄭玄注:“蕓,香草也。”三國時期魚豢的《典略》云:“蕓草,辟紙魚蠹,故藏書臺稱蕓臺。”魚豢的《典略》已佚,幸賴李石的《續博物志》保存一二。隨后,略晚于魚豢的佚名著《洛陽宮殿簿》亦云:“古者秘閣藏書,置蕓以辟蠹,故號蕓閣。”由此可見,蕓香辟蠹法早在三國時期就已運用。
唐宋時期,隨著雕版印刷的流行,無論內府還是私人藏書都多了起來,蕓香辟蠹開始廣泛流行,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前人的詩詞、筆記中窺知一二。唐代楊巨源的《酬令狐員外直夜書懷見寄》云:“蕓香能護字,鉛槧善呈書。”宋代邵博的《聞見后錄》云:“蕓草,古人用以藏書,曰蕓香是也。置書帙中即無蠹。”沈括則在《夢溪筆談?辯證一》作進一步說明:“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后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明清以后,蕓香不再是唯一的防蟲之法,但是仍占據一定的位置。屠隆的《考盤余事?書箋》云:“藏書于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柜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蕓香麝香樟腦可以辟蠹。”屠隆生活的時代,辟蠹已不僅僅局限于蕓香一種,還有麝香、樟腦也可以辟蟲。但蕓香辟蠹,仍然是傳統藏書家的最愛。
蕓香因其名稱本身就極富詩意,再加上有護書之功效,自然便成為文人們爭先恐后歌詠的對象。晉代成公綏的《蕓香賦》云:“美蕓香之修潔,稟陰陽之淑精。”與成公綏同時代的傅咸亦作有同名的賦贊曰:“翠莖葉葉猗猗兮,枝妍媚以回縈。象春松之含曜兮,郁蓊蔚以蔥者。”唐代名人之中除上文提到的楊巨源之外,王昌齡、韋應物、常袞、姚合等人也曾作詩贊之。
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已很難見到蕓香了,即便是防蠹,人們大多也是選擇含化學成分的藥劑。蕓香情結,恐怕更多的只是書卷里所蘊藏、沉淀的一種美麗而遙遠的歷史記憶和個人緬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