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廣義
在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務院于2014年10月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下稱“46號文件”)。[1]為了更好的落實該政策,全國31個省區市相繼于2015年頒布本地區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各地實施意見都圍繞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任務、政策措施、組織實施等幾個方面闡述各自發展方略。[2]對比以往各地不同時期出臺的體育產業政策,各地新政策又有了新變化,特別是在國家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背景下,這些政策的出臺為研究我國各區域體育產業政策的對比提供了素材,因此研究新形勢下的體育產業政策問題成為必要。以下選取產業發展目標、重點發展項目、發展措施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討論。
分析表1中31個省區市實施意見的政策制定與出臺情況發現:政策出臺最早的省份是甘肅省,時間是2015年1月28日;政策出臺最晚的省份是吉林省,時間是2015年12月21日。其他出臺政策的時間及其各省份依次為:2015年5月份是河北、山西;6月份青海、江蘇、云南、重慶、浙江、安徽;7月份上海、四川、北京、寧夏、天津、廣西、廣東、河南、山西;8月份貴州、江西、海南、福建、湖北、遼寧、西藏、黑龍江、山東;9月份新疆、內蒙古;10月份湖南。在這31份實施意見中文件附件中有任務分工與實施進度的地區有18個省份,分別是甘肅、河北、陜西、青海、江蘇、安徽、四川、河南、廣西、山西、廣東、貴州、湖北、遼寧、山東、內蒙古、湖南、吉林省。說明以上省份所制定的政策更明確具體詳細。

表1 各省區市實施意見體育產業發展政策出臺時間情況
從出臺時間的集中度來看24個省份都集中在2015年6、7、8三個月,距離國務院46號文件的出臺時間都在半年多的時間節點,從政策的制定周期來看是符合規律的,一項理想化政策的制定與出臺一般要至少經過3-6個月時間的基層調研、專家訪談、橫向與縱向的數據與政策對比,再上升到書面論證以及各有關部門的審閱批示才能出臺實施。因此,透過“史密斯模型”的政策制定過程,政策到理想化政策的形成路徑還要通過實踐檢證。單從政策出臺時間周期簡單判定政策是否理想還欠妥,還不科學,較為科學的方法是進行經驗主義的政策比對分析,看看這些政策是否科學合理,仔細研究31個省級政策文件,可以歸為三類:一類是保守類,這部分省份政策鮮有參考其他地區政策,本省機構獨立制定成文,政策的開放度、視野前瞻性不夠;第二類屬于完全開放類,從其政策文件表述及其出臺時間的先后看是參照其他地區政策,缺少開創及前瞻性;第三類屬于實踐開放類,這類地區政策經過縝密調研、對比分析、實踐論證,屬于以我為中心的開放吸收類。三類中前兩類占比較少,第三類占比較高,基本符合理想化政策制定要求。
表2中選取了東中西部有代表性的13個省市到2025年的體育產業發展目標。從產值目標看福建省最高達到10000億元,其次是廣東省9000億元,接下來是江蘇省7200億元,山東省6000億元、浙江5000億元。表中較少的是云南、黑龍江、四川、遼寧等省,分別是1000億元、1150億元、1500億元、2000億元。關于體育人口的比例東部發達地區40%以上,中西部地區省份均小于40%。其中河北、黑龍江、湖北、四川、云南四省其目標體育人口數如果按現在總人口數比較,其比例在30%—40%之間。關于人均場地面積也同樣表現出東部地區省份較高,一般達到人均場地面積2.2平方米以上,超過國家的平均目標人均2平方米。特別是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四省市均達到人均2.5平方米以上,這些地區體育場館、健身活動場所等硬件設施無論是現在基礎還是將來目標都領先其他省區,其他省區都與國家“46號文件意見”規定的2平方米趨同。以上數據基本與我國現在的東中西部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符,說明各省市發展目標都是研究本地區現在經濟總體水平以及體育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制定的,但是從各項目標數據看部分中西部地區省市的目標比較靠后,如果按照此趨勢發展,到2025年東中西部地區差距依然不會縮小,因此中西部地區怎樣加快發展,盡快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在發展意見中沒有體現出來,這也是實施意見中存在的問題。

表2 2025年13個省市體育產業目標數據情況(N=13)
* 表中數據來源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

表3 2025年13個省市體育產業人均目標數據對比(N=13) [3]
研究各省體育產業發展目標,不但要看總產值還要研究人均產值。表2是各省人口數量、人均GDP以及計算到2025年各省人均體育產值(注:以2014年各省市人口實際數量為基準計算),對比表3中數據可以看出:福建省人均產值最高26497元,北京市排第二位14186元,上海排第三位12422元,第四位到第十三位依次是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遼寧、湖北、河北、黑龍江、云南、四川。其產值分別是9101元、9069元、8456元、6264元、4556元、4484元、4117元、2985元、2134元、1850元。這組數據顯示前八名的都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或直轄市,排在后五位的是中西部地區,這與2014年各省人均GDP數值排名整體基本相符,可見中西部地區制定的發展目標雖然比2014年也有大幅度提升,但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依然較大。中西部地區如何改變差距制定超常規的發展政策措施,提升體育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貢獻度,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將是這些地區面臨的課題。
分析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施意見的體育產業項目發展要旨以及近年我國各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把我國體育產業群按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未來發展目標以及區位特點聚類分成五個區域產業群,如圖1分別是以北京、上海、天津為代表的都市產業群;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海南、河北為代表的東部地區產業群;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為代表的中部地區產業群;以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廣西、內蒙古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產業群;以遼寧、吉林、黑龍江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群。上述分法與我國傳統的按照經濟發展水平聚類分成的東中西部地區有所不同,這種分法更加突出了區位特點、人口分布特點、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等樣本特點。是經過研究“國務院46號文件”精神,并綜合研究各地實施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但整體上還是圍繞東中西部三分法為核心制定的。另外結合近年各地經濟整體發展情況、北京、上海、天津為代表的都市地區以及遼、吉、黑為代表的東北地區出現了經濟發展相似度,即都市地區發展速度較快,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平均快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發展速度明顯放緩,因此,研究也在總結新情況,提出新見解,與專家學者商榷。

圖1 我國體育產業群區位分布圖
研究表4各區域體育產業發展重點項目聚類顯示:都市產業區強調發展體育服務業特別是具有國際定位的高端服務業。通過北京、上海的“十三五”體育發展規劃也可以顯現。如發展的主要任務有:(1)加快發展體育健身休閑服務業;(2)重點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3)大力發展體育場館服務業;(4)著力發展體育會展業;(5)加快培育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等。由此可見北京、上海、天津根據自身國際化大都市地位、舉辦賽事的硬軟件能力以及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等優勢條件決定了該區塊發展體育服務業的引領地位。東部地區強調形成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品牌優勢的國內領先的體育用品制造業體系。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省為代表的我國沿海經濟帶是我國制造業重點區域,從各省的實施意見、歷年的發展措施以及“十三五規劃”可以管窺該地區充分發揮其制造業產業優勢地位,體育健身器材、運動裝備用品等,該地區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中部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游,其產業特點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因此該地區發展結構合理的特色的中端制造業等。西部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較落后,比起其他地區在地域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基礎以及區位人才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體育產業在其總體經濟發展中貢獻度也較低。該地區體育產業發展重點是形成初步的體育用品制造業能力,強調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民間特色的體育服務業務。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占比較大,市場缺乏活力,近幾年受世界經濟整體下行趨勢的影響,該地區經濟發展遭遇到巨大沖擊,因產業結構不合理明顯表現為下行態勢,特別是近兩年該地區GDP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為了改變經濟單一的短板,國家制定了新一輪振興東北經濟的政策,東北三省也制定了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政策,體育產業發展重心強調發展有地域特色的冰雪體育產業為主,如冰雪設備器材制造以及冰雪賽事、旅游度假休閑健身與一體的體育服務業,這是挖掘地區自然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多元化的重要驅動力。[4][5]

表4 2025年各區域體育產業發展重點項目聚類
上述各區位體育產業集群規劃重點及項目布局特點基本符合各地實際情況。但是需要關注的是經濟發展中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未來可能出現少數地區壟斷發展,而欠發達地區因資本人才緊缺難以形成良性發展,因而造成體育產品一定范圍供給失衡,產業結構出現新的不合理。所以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同時,國家層面也要有整體產業規劃,根據各地不同的發展基礎和優勢條件給予中央財政政策支持,各地要積極利用政策加大融資力度,強化資本合理流動的激勵機制。另外體育產業欠發達地區也要利用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以及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等政策路徑,搶抓國家調結構轉方式的戰略機遇期,選準產業突破口,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6][7]

表5 各區域實施意見體育產業發展政策措施聚類
分析表5各區域體育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可見各地區制定的具政策措施都比較詳細具體。都圍繞金融支持、拉動消費、稅費價格、土地的使用、人才培養與扶持等方面制定了實施細則及辦法。都市地區重點關注的是資金的規模投放使用與產出效益;東部地區重點強調社會融資發展體育產業,強調多種形式拉動健身消費;中部地區財政金融支持加大社會融資共同合力發展;西部強調財政投入,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的政策;東北地區強調人才培養、吸引社會投資的優惠政策。總體看來各地區制定的政策有許多方面趨同,這也顯示一方面各地區之間互相吸取好的政策措施及經驗做法,得益于政策信息擴散的效應。但也反映出各地制定政策時是否經過深入研究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操作性強的優勢政策。東部地區完整的體育產業鏈已基本形成,其他地區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在制定體育產業發展政策時是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本地區特色的政策措施,研究該地區的實施意見政策措施還沒有清晰體現。[8]透過各地所制定的實施意見可以看出政策文本敘述中內容存在一定同質化傾向,政策模仿導致脫離地方實際情況,與市場經濟規律背離,強行政策推展行政干預不但不會取得好的效果,嚴重的是錯過發展機遇期,從而拉大發展差距。[9]
5.1 比較各省體育產業發展目標,東部地區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體育用品業以及體育運動休閑業產業鏈初具規模,并開始向服務業升級轉型,而中西部地區體育產業布局政策尚未形成規模效應,[11]中西部地區如何改變現狀,快速發展是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
5.2 根據我國最新的體育產業總體發展態勢,結合各省市區的區位、產業布局等因素把我國體育產業群分為五個區域,即都市產業群、東部地區產業群、中部地區產業群、西部地區產業群、東北地區產業群。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都市產業群重在高端體育服務業集群。以福建、廣東、江蘇等省為代表的東部重在高中端體育用品制造業集群。以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為代表的中部產業重在初中級體育用品制造業。以陜西、四川、重慶等省市為代表的西部重在發展健身休閑體育展演業。以東北三省為代表的東北地區產業群主要發展冰雪體育產業。實施意見中各地區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基本符合各地區實際情況。不過要注意的是各地在發展優勢產業的同時,也要注意產品供給結構失衡的問題,體育產業欠發達地區也要有優勢的引進計劃,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的非均衡的行業壁壘。
5.3 各地區體育產業發展具體措施基本圍繞資金投放、消費拉動、稅費杠桿、土地政策以及人才培養等幾方面。但從表述來看,有的地區措施具體、有的地區措施模糊、有的地區政策趨同。表現出政策的擴散與模仿效應,這種脫離地方實際情況的政策效仿,與市場經濟規律背離,強行政策推展行政干預不但不會取得好的效果,嚴重的是錯過發展機遇期,從而拉大發展差距,因此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總體布局。
5.4 各地實施意見的頒布標志著政策實施的開始。產業政策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產業發展的走勢。各地產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新的結構矛盾。各地區如何破解新的供給側結構矛盾,科學調整體育產業業態的相關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12]建議政策設計者深入研究本地區實際情況,依據資源詛咒、擠出效應等經濟學原理,結合成功地區經驗,注意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等因素進行實時的調整,以此在新常態下體育產業發展中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