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鋒,查 鋒
要想實現中國足球強國夢,中國足球就必須從娃娃抓起,就要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培訓系統,“校園足球”在這個出發點上應運而生。追溯到十年前的校足辦(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領導小組辦公室,由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牽頭)成立,《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實施方案》兩個重要文件的頒布便是“校園足球”的正式啟動。之后2年多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布局的44個校園足球城市,2200余所中小學參賽和17000余場比賽,“校園足球”工作得到不少學校、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1]。
“校園足球”幾年的發展成績斐然,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2014年7月教育部提出新修訂校園足球改革方案,旨在加快制定、實施校園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各類定點學校,盡快將校園足球定點學校擴展到2萬所,且從2014年起開始,逐步建立完善四級足球聯賽制度,通過招生考試政策改革保障優秀足球后備人才的充足[3]。2014年的改革方案指明了今后“新校園足球”發展方向:科學布局足球學校且大量增加數量,疏通足球后備人才出路和建立完善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聯賽制度,從數量、從質量上給中國青少年足球打下扎實基礎。 這是“新校園足球”的開端,此后在全國各地進一步深化發展,8627所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38個校園足球試點縣(區),4個校園足球綜合改革實驗區(市)得以確認[3]。
2015年,全國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指出,今后的“新校園足球”要以足球教學訓練、建立四級聯賽體系為重點,加強師資建設,完善政策和加大投入[5]。”這次講話被形象的稱為園足球發展的“八大任務”。它是充分總結、揚棄舊校園足球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基礎上開展的新工作,將會給“新校園足球”帶來體制機制的創新。
新的改革方案給出了“新校園足球”發展的具體建議和問題解決途徑。許多工作都在有政策、有經費、有組織、有計劃、有制度的系統性開展,并且這些系統性工作已開始實施并初見成效。如;青少年足球運動的輸送和升學制度的改革,有機制的新建、體制的完善,也有制度的建立、聯盟的結成,無論是教材的統編,集體的備課,還是區域的交流、比賽的新規都頗有亮點等。這些工作包括了校園足球的各個方面,已形成全面推進“校園足球”大發展的基本態勢。
**中學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牌中學,正是在“新校園足球”大力推動下,足球項目使得該校的獲得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學校“校園足球”事業的發展從最初的本校體育教師兼任校足球隊教練,到高中部足球隊在廣州市青少年比賽中嶄露頭角,一步步到男女隊登頂省賽桂冠,更有優秀隊員被985.211院校錄取。其中有隊員的刻苦訓練、場上出色發揮,更多的是因為其有著良好的管理機制、模式。本文采用實地訪談法、電話訪談法、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方法,以廣州荔灣區特色足球學校——**中學(高中本部校區)為例進行研究,對其數年來的發展與建設進行個案研究分析。筆者通過研究,發現其成功有著以下的特征:
基層“校園足球”學校往往會因為教練、經費、生源等種種問題,遭遇難以長期發展的困境,**中學采用區域內(廣州市荔灣區內)生源共享、統一選拔、集中訓練的辦法,不僅可以解決各個學校的自身問題,還可以統籌規劃,集中優勢資源進行科學嚴格訓練,這樣可以“花最少的錢,辦最大可能的事”。按照年齡分組組建梯隊進行訓練,如:U8、U10、U12等梯隊,以保證初中、高中校隊選拔組建時,有充足的后備隊員進行篩選。
在隊員選拔時,他們更加注重各項身體素質、不同年齡段的身體測量指標,加上足球基本技術指標,保證了有潛力的隊員能夠進入到學校。他們常用的選拔指標比較多,如:身體形態指標(身高與坐高、體重、胸圍和下肢長度);專項身體素質(詳見表1)(30 米沖刺跑、5×25米折返跑和12分鐘跑、立定跳遠、1分鐘仰臥起坐和、三角形折返跑等);足球專項技術指標:運球射門、運球過桿、傳接球及顛球;全場比賽:4V4 小足球場對抗和11人制足球比賽。

表1 選材中各項身體素質選拔常用指標
“新校園足球”的參賽隊員都是普通學生,這完全是區別于俱樂部隊員和體校學生。原因在于這些學生是將考上大學做為理想的出路。而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還是唯分數第一,這導致足球訓練比賽被許多學生家長認為會耽誤他們的學業前程,使一些有潛質的青少年錯失了參與校園足球的機會。只有打通升學出路才能可以讓家長們看到踢好足球一樣可以上大學,有無限前程。在筆者撰稿之際,全國校園足球辦公室就發布的最新公告:“從2018年起校園足球夏令營省級和全國最佳陣容全面與等級運動員掛鉤,共有352名初高中學生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4224名初、高中學生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一批學子因享受國家一級、二級運動員升學政策,走入復旦、浙大、廈大等高校就讀。”[7]。這可以說是“新校園足球”的重大利好,讓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家長們看到了可以希冀的未來。
任何一支球隊的成功或者正式比賽勝利,都離不開教練員長期科學的訓練和比賽。**中學的大量榮譽正是在教練員們辛勤付出的回報。他們開創性的與俱樂部合作、引入高水平教練的做法,不僅解放的本校體育教師的繁重工作,為學校爭得了榮譽,更重要的是將各個梯隊的訓練更加科學化、專業化。建立從小學U8開始到高中的完備梯隊,保證一支梯隊2-3名教練員(其中至少1名俱樂部高水平教練員或外籍教練,充分廣州本土優勢,與知名俱樂部合作,如恒大、富力等),詳見表2,根據不同年齡的梯隊進行針對性的身體素質、專項技術、戰術訓練,長期的專業化訓練(一周3-4練、周末1-2賽),比賽取得優異的成績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表2 **中學隊伍教練員配備基本信息表
縱觀足球強國德國、荷蘭及亞洲發展迅速的強隊韓國、日本都有著完備的青少年發展培養體系。尤其是德國的青少年培養體系是德國足協、俱樂部和學校(教育部門)三方進行合作進行的。他們的足球青少年首先是學生,學習是放在第一位的,訓練安排在課后,比賽多在周末和假期。
**中學的高中畢業生一本率常年在達到50%以上,本科率在90%以上(校足球隊員亦是),更有2019年畢業的足球隊員前鋒段翰宇被清華大學提前錄取,2016年畢業的足球隊守門員成功升入華南理工大學。**中學他們堅持隊員的學業第一位,凡是足球隊的隊員出現期末考試不及格的即刻暫停訓練與比賽,日常訓練都是在完成正常作業后進行,并且配備專職的課業輔導老師,同時訓練不能影響晚自習的學習。也正是學校領導、體育組領導和主管教練的多次與區教育局、區足協體育局溝通,攜手共建,為“校園足球”創造條件,這樣的做法讓隊員們得到了真正的德育體育學業的全面發展,做到了學習踢球兩不誤,這從他們學校歷年的升學率中足以見得(表3)。

表3 **中學歷年高考成績
沒有到位的經費支持和得力的后勤保障,日常訓練無法保障,就更別說比賽打出優異的成績了。通過與區教育局、體育局及俱樂部的充分溝通,**中學采用俱樂部出教練、體育局出經費設備、學校出隊員及場地的做法,真正做到了使科學訓練后顧無憂。并且將6支球隊集中在高中部校區統一訓練,這樣的做法既能夠保證場地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方便隊伍集中訓練管理,訓練才有質量保障。在保證日常訓練的器材設備外,場地上安裝的全場跟拍錄像系統,保證訓練和比賽的錄像隨時可以查閱和調取用。同時在力量房配備相應的健身及放松器材,以保證各項身體素質訓練所需。
通過對“校園足球”的政策解讀、發展歷程分析、曾出現的問題等進行研究,同時研究優秀個案——廣州市荔灣區**中學,開拓性的機制創新,運作模式的改革,加上科學的選材與訓練,才能使青少年足球有所進步,這都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易事。但這些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的進步,看到了未來中國足球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