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昌慶
(閩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現代競技體育項目,以擊中對方和摔倒對方為目的。對抗過程中,運動強度大、動作變化多、運動員雙方相互牽制,因此,散打運動的受傷率會比較高,在訓練或競賽中運動損傷時有發生,以致影響參加訓練、比賽的運動員的身心健康。
以散打運動中常見損傷狀況及預防策略為研究對象,以福建、安徽、北京、天津、湖北、河南、山東、陜西、吉林、江西、四川等十余省市散打代表隊隊員、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散打方向學生、教練員或裁判員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福建省高校數字圖書館和中國知網對近十年來有關散打運動損傷方面的文獻進行收集并詳細研讀,分析散打運動中常見損傷方面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為本文的問卷的編制和論文的撰寫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1.2.2 數據分析法
根據研究需要,編制《散打運動中常見損傷及預防的研究》的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在線調查平臺對福建、安徽、北京、天津、湖北、河南、山東、陜西、吉林、江西、四川等十余省市散打代表隊隊員、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散打方向學生、教練員或裁判員進行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5份,其中,男子問卷184份、女子問卷41份。對問卷星在線調查平臺回收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根據易傷時期和易傷部位分析致傷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
散打是一項以踢打摔為主要手段的競技體育項目,根據散打訓練和競賽中常見的損傷特點,散打運動損傷包括扭傷、組織拉傷、撞擊傷、擦傷、脫臼、骨折、勞損等。

表1 散打運動中常見損傷類型的分析表(N=225)
由表1可知,散打運動中常見的損傷類型主要集中在扭傷、組織拉傷和、撞擊傷和勞損等方面,認為常見損傷類型為扭傷的高達69.78%,組織拉傷的有68.89%,撞擊傷的有65.78%,勞損的有50.67%,少部分人認為散打運動損傷類型還包括擦傷、骨折、脫臼等其他方面的損傷。散打運動具有很強的且很直接的身體對抗性,在以踢打摔為技術體系的身體對抗中難免出現像撞擊傷、組織拉傷和扭傷的現象。勞損是長期訓練給身體帶來的慢性損傷,在散打比賽中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長期的、高負荷的、嚴格的、系統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對于運動員來說,勞損也是散打運動中常見損傷之一。因此,扭傷、組織拉傷、撞擊傷和勞損是散打運動中較為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
訓練階段是根據散打運動員成長周期來劃分的,分為初學階段、提高階段、集訓階段和比賽階段4個階段。初學階段和提高階段是運動員學習技術、戰術、發展體能等競技能力的階段,集訓階段是運動員全面掌握散打技戰術,提升技戰術能力的階段,比賽階段則是對運動員競技水平進行檢驗的階段。

表2 散打訓練中易傷階段的調查統計表(N=225)
由表2可知,在散打訓練的4個階段中,有34.67%人認為容易受傷的階段是在初學階段占比最高;認為提高階段容易受傷的次之,為25.78%;選擇比賽階段和集訓階段的比例相近,認為集訓階段容易受傷的人最少,占19.55%。由此可見,散打運動損傷多發于在初學階段和提高階段。這主要是散打初學者在身體素質方面、技術方面不成熟、反應速度慢、抗擊打能力弱、保護意識差等方面的原因,提高階段容易受傷是因為該階段訓練負荷大、任務重。所以,在這個階段不僅要提高技戰術水平,還要注重運動員的心理、身體素質的提升,使運動員盡早具備使用踢打摔進行對抗的能力。
2.2.1 初學階段常見損傷部位的分析
初學階段是散打運動員成長的必經階段,該階段在運動生理學上被稱之為運動技能學習的泛化階段[2]。學習散打動作的初期,運動員肌肉達不到協同發力,不該收縮的肌肉收縮,會出現多余動作,并且完成技術散打動作時比較費力,直接表現往往是動作不協調、比較僵硬。在訓練中運動員很可能因為技術方面的細節處理不到位出現一些損傷,這些損傷往往是在非對抗過程中形成的。

表3 初學階段常見損傷統計表(N=225)
由表3可知,初學階段的散打運動員常見損傷主要集中在肢體關節處,有高達64.89%的受調查對象認為腳踝部位是散打初學者較為常見的運動損傷,占據著最高的比重;按照選擇人數由多到少的排列順序依次是腕部50.22%、腳趾48.89%、腳背48.44%、腰部41.33%、膝部40.89%、手指38.67%、鼻骨部位31.11%,認為初學階段易受傷的其他部位相對較少。初學階段的散打運動員容易傷到肢體關節處和運動員初學階段運動技術不規范、發力不協調、距離感差、著力部位不合理、關節受力弱、方法運用不準確不果斷等有著直接的關系,該階段運動員的訓練任務主要集中在技術的學習和體能的發展上,運動員之間的身體對抗相對會較少,所以被擊打傷或相互間的撞擊傷就不多見。
2.2.2 提高階段常見損傷部位的分析
散打運動員運動技能的提高階段是運動生理學上的分化階段,運動員技術由不規范向規范化、技術化邁進,動作技術由不協調向協調有力的方向發展。在訓練的過程中,大部分錯誤的動作得到糾正,基本能夠順利且連貫地完成散打技術動作,該階段,運動員加強身體素質訓練的同時也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條件對抗,在對抗中運動員由于技戰術的不成熟,難免會出現一些損傷。

表4 提高階段常見損傷統計表(N=225)

續 表
由表4可知,散打運動員技術提高階段常見的運動損傷主要有軀體核心、部分、腰部、腿腳部位和頭面部。該訓練階段是運動員技術、戰術、身體素質、心理等能力全面提升的階段,訓練任務重、運動負荷大、很容易出現疲勞積累、恢復不到位等狀況,腰部作為身體核心部分的重要組成部位,對上下肢起到橋梁紐帶作用,很容易出現勞損,因此,認為腰部為常見損傷部位的調查對象最多,占比達52.44%。散打作為一項身體直接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在技術戰術全面發展和提高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撞擊傷和腿腳部位的損傷,頭面部的損傷也會比較常見,鼻骨部分受到重擊后很容造成鼻出血、鼻梁損傷,在對抗的碰撞中眉弓部位也容易出現開放性損傷,鼻骨部位和眉弓部位的占比分別是42.67%和32%;腿腳部位的損傷出現在腳踝部位47.11%、膝關節部位的占39.56%,腳背的占36.89%,在散打對抗中腿法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該階段的運動員在對抗中動作控制還沒達到嫻熟的地步,實戰對抗中難免會擊打到對方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極容易造成腿腳的受傷。
2.2.3 集訓階段常見損傷部位的分析
集訓是為參賽做出全面準備的過程,提高運動員技戰術最好的方法就是條件實戰和實戰,運動員不僅要適應不同戰術打法類型的運動員,還需要適應不同技術風格的運動員。這種高負荷的對抗加上運動專門的體能儲備訓練,對運動員的身體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續 表
集訓階段是運動員參賽前進行專門訓練的階段,該階段訓練任務重、負荷大、針對性強。運動員為了能夠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集訓時往往會比較拼,即便是身體在出現小傷小病或疲勞沒能夠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也會堅持訓練,這無疑會加大運動員在訓練中受傷的風險。由表5可知,有超過半數的調查對象認為在集訓階段運動員常見損傷部位為腰部,占比達50.22%,腰部為人體的核心部位,這個部位的損傷往往是因為訓練負荷大而造成的;宋憲強等認為,運動員在使用后鞭腿時腰方肌反復受到牽拉力和震蕩沖擊力的作用,最終會導致腰方肌損傷[3]。在散打的訓練和比賽中,鞭腿是運動員最為多用的腿法技術,后鞭腿有力量大、速度快的特點,運動員在學習散打實戰姿勢時往往是慣用腳和慣用手放在后邊。在集訓的對抗中,運動員常見損傷主要有下肢部位和頭面部,腳踝部位、膝關節部位和腳背部位有著較高的受傷概率,占比分別是48.44%、44.44%和32.44%,頭面部的受傷常見部位主要有鼻骨部位和眉弓部位,這往往是因為擊打或者強烈的撞擊造成的,占比分別是41.78%和36%。因此,在集訓階段應該加強常見損傷部位的保護,減少訓練中損傷的發生,以免使運動員因受傷而無法參加比賽。
2.2.4 比賽階段常見損傷部位的分析
散打運動員參加比賽是參加訓練的最終目的,運動員運動成績也是對訓練成果的最好檢驗,在比賽過程中,每個運動員都會憑借堅強的意志品質,力爭取勝。在比賽中,運動員常見的損傷往往是因身體的對抗而產生的。

表6 比賽階段常見損傷統計表(N=225)

續 表
由表6可知,在比賽階段,散打運動員常見損傷部位有鼻骨部位、眉弓部位、下頜部位、腳踝、腳背部位和腰部,占比分別為71.11%、59.56%、44%、41.33%、40%和40%。由此可見,比賽中運動員的受傷主要集中在頭面部,鼻出血是比賽時最為常見的損傷,在拳法的相互拼打過程中,鼻子往往是拳法攻擊的主要目標,而眉弓部位的損傷往往是由于主動或被動撞擊在對方的頭部、膝部或肘部造成的。腳踝、腳背是散打比賽中鞭腿擊打的著力部位,鞭腿的運用絕對突出[4],是散打比賽中最多用的腿法,在激烈的對抗中鞭腿也會經常踢在對方運動員比較堅硬的防守部位上,如提膝防守時擊中對方膝關節或擊中對方肘關節部位,這樣會給腳踝或腳背部位帶來劇烈的疼痛或腫脹。
導致散打運動中出現損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運動員自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身體素質水平、技戰術能力、身體狀態、心理狀態、運動員訓練態度和心智能力,外界因素主要有準備活動、場地器材、教練員因素、對抗時對手強弱等因素。

表7 散打運動致傷因素統計表(N=225)
由表7可知,散打運動中,運動員受傷受其自身因素影響很大,運動員技戰術水平因素有著最高的占比,有76.89%的調查對象認為技戰術水平是運動員常見的損傷因素;身體素質、身體狀態、訓練態度和心理狀態因素均有著很高的占比,分別為65.33%、64.89%、54.67%和54.22%;運動員心智方面的因素占比相對較低,為31.56%。在運動員自身以外的因素中,有66.22%的人選擇準備活動因素,充分說明散打運動中準備活動的重要性;選擇對手因素、場地護具因素、教練員因素的人相對較少,分別為42.22%、39.56%和19.56%。其他因素占比最少,僅為13.33%。由此可見,運動員在散打運動中的受傷主要是由于自身因素造成的,準備活動是否充分合理也尤為重要,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因素和場地護具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視。
2.4.1 全面提高運動員技戰術能力
運動員技戰術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有效地預防在訓練或比賽對抗中受傷。首先,運動員技術動作要規范合理,動作過程要符合正常的人體運動力學原理,初學階段應注意對踢打技術的規范,正確的體會動作過程與發力,注意循序漸進,把握動作速度由慢到快、動作力度由輕到重的基本規律;其次,運動員要能通過科學有效的技術運用來展現戰術能力,在散打對抗過程中運動員要能及時觀察場上的情況,隨機應變,正確地決定自己的戰術打法;最后,散打技術的學習和訓練不僅要掌握規范合理的進攻技術,還要學會對不同進攻技術的防守技能并能靈活準確地運用,只有在防守到位的情況下才能減少在對抗中的挨打,因此,要求運動員掌握攻防兼備的全面的運動員技能。
2.4.2 充分科學的準備活動
準備活動是訓練前將身體預熱,通過增大皮膚血流量和汗腺分泌活動,提高身體散熱能力,使運動員能保持長時間大負荷且高效率的訓練。在每一次訓練或每一場比賽前都要進行準備活動,讓運動員身體參與訓練的肌肉和臟器做好訓練或比賽的準備,讓參與活動的肌肉達到適宜的工作溫度,減低肌肉粘滯性,預防肌肉拉傷。
2.4.3 加強體能訓練
運動員體能是通過力量、耐力、速度、協調、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表現出來的。從運動訓練學理論來看,體能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提高運動員體能,全面發展運動員身體各項素質能有效提高技戰術水平和運動成績,使運動員能夠承受更大負荷的訓練,保證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穩定地發揮,可有效預防傷病且延長運動壽命。在散打訓練中,全面發展運動員技戰術的同時,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也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要達到一定的比例,劉慶華、范偉[5]認為對于散打初學者來說,身體素質訓練占整個訓練的60%以上。
2.4.4 加強運動員的保護意識
運動員要正確地看待訓練和比賽,不可麻痹大意,讓安全這根弦在訓練和比賽中緊繃著。加強散打訓練中對運動員的保護意識,充分借助護具的保護,進行實戰對抗。對初學者來說,很多運動員會出現畏拳的現象,而且運動員的防守能力較薄弱,實戰對抗時可選用全保護戴面罩的護頭,當然,在提高階段或集訓階段也可根據需要選用這種護具進行保護。隨著散打競賽的不斷開展,護具設計也在進步,像纏手繃帶、護腳背等可有效預防運動員手腕、腳踝、腳背的損傷。除了借助護具保護以外,運動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相互保護意識也很重要,要在訓練中培養這種意識,知道哪些動作是合理的、哪些動作是不合理的,讓運動員在訓練中養成自我保護和相互保護的意識。
2.4.5 運動員雙方實力懸殊時要有效控制
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雙方運動員在比賽中較計較力、斗智斗勇。當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時,處于弱勢的一方是很危險的,容易被打傷。訓練中,教練員應注意合理配對,身高、體重和技術能力不要有太大的懸殊,在訓練中,若一方表現較差,注意對弱勢一方運動員的保護。在散打比賽中,運動員雙方若存在懸殊雙方得分相差達12分,得分多者可判優勢勝利,當場上存在較大實力懸殊時,臺上裁判征得裁判長的同意后可判技術強者獲勝。
2.4.6 充分發揮訓練中教練員的主導作用
教練員要科學地制定訓練計劃、運動負荷,選用適宜的方法手段,有助于訓練中損傷的預防。在訓練時客觀的評價運動員身體和心理狀態,合理地安排訓練負荷,加大訓練負荷時注意把握循序漸進原則。當運動員帶傷訓練時或出現疲勞積累時,應把握區別對待原則。
(1)扭傷、組織拉傷、撞擊傷和勞損是散打運動中常見的損傷類型,運動員受傷多集中在初學階段和訓練提高階段。
(2)腳踝、腳背是散打運動中常見的受傷部位,不同訓練階段運動員易受傷部位也有所不同,隨著訓練的深入,運動員腰部勞損比較多見,比賽階段頭面部損傷較為常見。
(3)散打訓練中,運動員受傷因素是多方面的。從運動員自身因素出發,應當加強技戰術、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讓運動員樹立科學的保護意識;外因方面,重視準備活動,教練員應充分發揮教學訓練中的主導作用。
(1)在訓練中應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不僅要做一般性準備活動,還要針對訓練內容做好專門性準備活動,防止肌肉拉傷。對抗訓練中要注意護具的使用,對易傷部位進行全面保護,以免撞擊受傷。
(2)制定訓練計劃時要根據運動員不同訓練階段容易出現的損傷,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訓練初級階段要加強運動員反應速度、距離感和技術方法運用的訓練,減少運動員在對抗時因技術不當不到位而受傷,在集訓期間加大負荷訓練時,注意運動員恢復情況,避免疲勞積累,合理安排訓練量以免腰部勞損。
(3)對運動員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運動員在訓練中態度認真、出苦耐勞、拼搏勇敢、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在進行技戰術訓練的同時,應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教練員和運動員時刻記住安全是訓練和競賽的基本保障,讓運動員在訓練中養成自我保護和相互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