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帥,李 昕
(1.長春大學 教務處,長春 130022;2.長春工業大學 人文信息學院外語系,長春 130000)
目前作為零起點的大學生在本科畢業時能做到與日本人無障礙交流,是相當困難的。這需要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充分練習日語對話,日語會話課則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調查研究,反映出多數高校的日語會話課程仍是以傳統的單一化教學模式為主,強調語言基礎學習較多,缺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等問題。為改善目前日語口語培養的窘境,筆者將以巴特勒模式為基礎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運用在日語會話課教學中,構成“課內教學→課外活動→交流能力評價→課內教學”的閉環循環,并融入多種教學模式,形成基于口語交流能力培養的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求達到提升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目的。
那么,該教學模式是否適用于日語會話課?通過運行新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水平?為此,筆者實施了問卷調查。
實施新教學模式的目的,是想要提高學生的日語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覺得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提升口語能力?對于實施方(教師)認為能夠有效提升口語能力的新教學模式,接受方(學生)的看法如何?經過一年時間的實施,成效到底如何?
以此為目的,對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外語系日語專業三年級學生,分別在剛升入三年級時以及即將進入四年級時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
問卷共由15道題目組成。
Q1-1~Q1-6是對調查對象日語能力的調查;
Q2是否想提高自己的日語能力?
Q3將來步入社會后,你認為自己仍然需要日語嗎?
Q4你認為日語能力是通過努力就能夠獲得提升的嗎?
Q5你認為用日語授課更能提高日語口語能力嗎?
Q6你認為按日語掌握程度分班會對日語學習有幫助嗎?
Q7你認為小班授課(30人左右),教學效果會更好嗎?
Q8你認為每學期授課中穿插少量純復習的授課會提高日語水平嗎?
Q9如果學校舉辦口語角或各種日語競賽活動,你想參加嗎?
Q1-1~Q1-6,是學生根據自身目前的日語水平,對聽力、會話、閱讀、寫作、語法以及單詞等六個方面進行的自我評價。問卷采用五等級打分,認為掌握得很好,數值為5;認為掌握得不好,數值為1;其余可選擇1~5之間的整數。圖1為兩次調查中,調查對象整體的六項平均值。可以看出,在第一次調查時,學生對自己的日語水平不自信,平均分最高的閱讀能力也只有2.96分,即中等水平。其余五項能力都屬于中下水平。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后,可以看出學生對自己的日語水平有了信心,六項基本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以前學習單詞都是靠背誦課本中出現的單詞,枯燥乏味,且有部分單詞在生活中不常用,即使費時費力死記硬背,也會很快被忘記。新教學模式中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表現欲。在課后,組員們湊在一起,會復習課上學過的內容,并自由發揮改寫劇本,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設與周圍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景劇,將課文變成自己大學生活的寫實。學生為了豐富自己的劇情,會主動查找生詞、閱讀文獻。為了更好地完成拍攝情景劇微視頻的作業、為了更好地將小短劇在課上展示,學生們在課后多次演練,不知不覺間提升了各項基本能力,而且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如圖1所見,會話能力提高了0.85分,由原來的中下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其他基本能力也都相應提高了。單詞方面提高的最多,高出1.3分,調查對象整體都自認單詞能力能達到中上水平。
對于Q2、Q3、Q4這三個問題,主要考察調查對象主觀上是否有提高日語能力的意愿。在被問到Q2“是否想提高自己的日語能力”時,第一次調查中86.7%的人非常認同,第二次調查中非常認同的人達到95%,說明更多的人希望提高日語能力,對日語的學習熱情更高了。被問到Q3“將來步入社會后,你認為自己仍然需要日語嗎”時,第一次調查中發現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同學非常多。他們懷疑自己的日語能力,不敢將未來想從事的職業與日語掛鉤,不敢談及畢業后的去向。選擇非常認同的人和一般認同的人只占13.33%和30%。選擇不太認同和不認同的人占了16.67%。說明這16.67%的同學當時并沒有想在畢業后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第二次調查結果顯示,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人大幅減少,非常認同的人占了55%,一般認同的人占了40%,沒有人選擇不認同或不太認同。這個結果說明隨著日語水平的提高,增強了自信,還是希望能在本專業上有所建樹,希望畢業后仍能夠在工作崗位上運用專業知識,增強了就職競爭力。對于Q4“你認為日語能力是通過努力就能夠獲得提升的嗎?”的回答,改善幅度不是太大。非常認同和一般認同的人占總數的比例,在第一次調查中為73.33%,第二次為85%。有10%的人不知是因為隨著年級的增長日語水平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還是因為教學模式發生改變才使日語水平更快的提高,選擇了不表態。可惜的是,還有5%的人認為就算是努力也不能提升日語能力了。對于這樣對自己極不自信,有自暴自棄傾向的同學,教師在課下還是應該多找他們談談心,多鼓勵他們,盡量讓他們在課上多表現,培養自信心。總體來說,通過這三個問題,可以看出在主觀上有提高日語能力意愿的調查對象增加了,相應的調查對象整體的日語基本能力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Q5~Q9用來分析教學環境是否對日語能力提升產生影響。通過上圖可以看出對于Q5“你認為用日語授課更能提高日語口語能力嗎”、Q7“你認為小班授課(30人左右),教學效果會更好嗎”Q9“如果學校舉辦口語角或各種日語競賽活動,你想參加嗎”這三個問題在第二次調查時,“非常認同”及“一般認同”的人明顯增多。有以下幾點原因:①課上用日語授課,會造成一個短時間內小范圍的模擬情景,仿佛置身于日本的課堂,用環境倒逼學生適應日語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②通過近一年的對比,和大學英語的合班授課相比,學生們切身體會到30人左右的小班授課環境下教學效果更出眾。課上表現的機會更多、得到教師點評的次數也更多。③新教學模式中的課外活動環節采用了口語角的形式,學生自主參加。從調查結果來看,認同的學生從之前的46.67%增加到65%,雖然還有5%不太認同,但也說明口語角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人。有些內向的學生,性格不張揚,不善于表達,還需要教師從多角度對其培養,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
Q8“你認為每學期授課中穿插少量純復習的授課會提高日語水平”的回答。從中發現,測試前和測試后的結果中認同的學生數相差不大,反而不表態的學生中有一些明確表示了不認同或不太認同。這說明在新的教學模式下,由于是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注重過程性考核,通過評價改進下一步學習策略,使一些同學認為在授課中沒有必要故意穿插少量純復習課來提高日語水平。
新教學模式中,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那么哪種教學方法更有效、學生更容易接受?筆者通過下面這道多選題進行了分析。

表1 課堂教學方法
結果如下:
第一次調查是學生當時對各種教學方法效果的預想,第二次調查是學生經過親身經歷后,對各種教學方法效果的評價。從結果上看,3“強調背誦”、5“強調單詞”、7“課前演講”、8“師生游戲互動”的教學效果比預期的要好一些;唯獨5“強調語法訓練”不如預期效果好,可見應在注重口語交流能力的會話課上削減對語法的講解部分。以上10種教學方法中,超過50%的學生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有1“強調聽力”、4“強調單詞”、5“強調語法”、8“師生游戲互動”、9“教授歌曲、短劇、文化等”。
從這次實施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能夠看出學生對外語課堂教學進行了認真思考。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要求,也不能說實現了理想的課程,但是對改善課堂很有益。不滿足于現狀,這次明確了學生的現狀和需求,將用在今后的日語會話課改善上。關于這次的問卷調查,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Q6“你認為按日語掌握程度分班會對日語學習有幫助嗎?”調查前后的結果中可見,認同和不認同的人數基本沒有變化。因為在實踐中,并沒有讓被測試學生體驗到按日語掌握程度分班。所以前后沒有變化也是正常的。在多選題選項11“其他”中,沒有得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好建議也令人感到遺憾。
日語會話課程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提升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為核心前提,通過兩次對學生口語交流能力的評價作為檢驗教學效果及設計教學模式。本次調查研究結果對應用于日語會話課的基于口語交流能力培養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進行了初步檢驗。為今后日語會話課的教學模式改革以及口語交流能力培養方式的探索起到了一定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