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恬羽
摘? ? 要: 翻譯是一門藝術,翻譯活動離不開對美的追求。審美是一項高級心理調節活動,受到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影響,漢語和英語對語言審美的價值追求存在差異。本文分析魯迅作品的多個譯本,對比漢英語言審美上的差異,提出漢英翻譯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 漢英對比? ? 漢英審美差異? ? 漢英翻譯
漢英翻譯將漢語轉換成英語,同時漢語思維下的審美觀也要轉換成英語思維下的審美觀。總體來說,漢語追求模糊的美、平面的美和散點美,相比之下英語追求精確的美、立體的美和聚焦的美。本文選取魯迅小說的四個英譯本(分別是王際真的譯本、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本、威廉·萊爾的譯本及藍詩玲的譯本),從上述漢英審美差異的角度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一、漢語的模糊美和英語的精確美
模糊性是古代思維的共同特征,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模糊性經過長期延續而得到豐富和發展(連淑能,2010)。中國人的模糊性思維使得漢語的詞、句之間充溢著朦朧的模糊之美,帶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而獲得美學價值上的享受。漢語的模糊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漢語的界限性不強而產生的模糊美。
西方受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西方思維更具有精確性,因而英語語言的精確性是其一大特征,主要表現一個是語法標記功能分明,如名詞復數、代詞的格及動詞的時體標記等;另一個表現是大量使用界限性較強的詞,例如名詞。名詞的界限性強,表現出更精確的特點,英語其他的實詞類型,如動詞(swim-swimming)、形容詞(poor-the poor)和數詞,都可以名詞化或表現出名詞特征。
可見英語的精確性源自界限的明確。此外,相比較漢語重實詞的特點而言,英語更加注重作為界限標記的虛詞的運用。
例1?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狂人日記》)
(a)Since it was over thirty years ago that I saw it last, the sight of it makes me feel particularly good.(王際真? 譯)
(b)I have not seen it for over thirty years, so today when I saw it I felt in unusually high spirits.(楊憲益、戴乃迭? 譯)
(c)Havent seen it in over thirty years. Seeing it today, I feel like a new man.(威廉·萊爾? 譯)
(d)I had not seen it for thirty years; the sight of it today was extraordinarily refreshing.(藍詩玲? 譯)
分析:漢語語法結構模糊,以時態為例,漢語不像英語那樣有明確的時態結構,“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這一句,比較原文和譯文對時態的處理可以發現,原文時態模糊,只有一個“已”字作為提示,讀者可以聯想并推知這是過去發生的事,而譯文則有固定的語法標記,如“was”“have”“had”點明時態是過去時、現在完成時或者過去完成時;漢語的句子成分不像英語那樣要求嚴格,有時漢語句子可能缺少這個或那個成分,但是讀者仍可以通過上下文語境獲得完整的信息,比如“今天見了”這一句既沒有主語,又沒有賓語,但讀者仍可以聯系前一句,知道這是“我見了他”,但譯文則必須明確動作的施動者或受動者,如王譯和楊譯的“I saw it”。
漢語注重實詞的運用,較少使用明示負載指稱的實詞之間界限的虛詞,因此在漢譯英時往往需要添加虛詞,比如原文的“已是三十多年”,王譯添加了“ago”和“that”,楊譯本添加“for”,萊爾的譯文添加“in”,藍詩玲的譯本添加“for”,都是使譯文的界限性增強。另一方面,漢語的邏輯往往隱而不表,像是原文的兩個分句之間,雖然無表示邏輯關系的詞語,但是通過理解語義內涵可知,這兩句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王譯和楊譯就采用添加虛詞“since”“so”的手段,把原文隱含在句中的邏輯在譯文里明確顯化了。萊爾和藍詩玲并非漢語母語者,可能未能從模糊的漢語中識別出這個邏輯,所以沒有在譯文中點明邏輯。
在漢英翻譯時應當注意區分漢語的模糊美和英語的精確美,從模糊的漢語詞句中梳理邏輯,組成結構精確、成分嚴謹的英語句子,必要時還應當添加虛詞以加強語言的界限性。
二、漢語的平面美和英語的立體美
中國人有著平面化的審美傳統,在繪畫作品上體現為中國畫不拘泥于完完全全從現實比例出發的遠近大小關系,在建筑上體現為中國傳統建筑四平八穩、大方對稱的格局外觀,在語言上則體現在漢語句子結構、語篇視角等各個方面。漢語句子有竹子的比喻,漢語的句子結構無主次之分,往往按照先后順序平鋪展開。漢語中話題鏈的使用十分廣泛,一般以一個主題起頭,后面沿著這條話題鏈發展下去,多變的主題會打破語言的流暢性,增強語言的界限性,所以漢語的描述視角較為單一,這也是漢語平面美的一個特征。
與中國的平面審美相對應,西方審美更立體。比如西方的繪畫作品,通常嚴格遵循透視關系和光影明暗以突出對象的立體感,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聳,西方交響樂比起單一旋律的中國古典音樂,多個音部之間相互配合、此起彼伏。英語的語言結構遵循西方經典藝術的立體審美,主次分明、定界清晰。如果說漢語句子是竹,那么英語句子就是樹,“英語長句較多,而且結構比較復雜,往往從句里含從句,短語中又有短語。宛如一棵大樹,有樹干,有枝杈,有樹葉”。(范仲英,1994,轉引自潘文國,1997)。
例3?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么,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后,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故鄉》)
(a)I dont know what we talked about then; I only remember that Yun-tu was very happy and told me that he had seen, since he came to the city, many things which he had never seen before.(王際真? 譯)
(b)I dont know what we talked of then, but I remember that Jun-tu was in high spirits, saying that since he had come to town he had seen many new things.(楊憲益、戴乃迭? 譯)
(c)I cant recall what we talked about—I only remember how excited and happy Runtu was. He told me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hed ever been to town and that he had already seen all sorts of strange and wondrous things hed never even dreamed of before.(威廉·萊爾? 譯)
(d)I dont really know what we talked about; all I can remember is Runtu happily telling me about his trip into town, and all the things hed never seen before.(藍詩玲? 譯)
分析:原文是圍繞“我們那時候的談論”為話題展開的,之后的短句、句子依次排開,沒有主次之分,而且各個分句沒有主語,使得原文看起來界限性沒那么強,平暢通順,體現了漢語的平面之美。英語結構主次分明,比較四個譯本可知,譯者都使用了從句和獨立主格等結構,使得英文句子更加立體。“只記得閏土很高興”這一句,前三個譯本都補充了主語“I”,王際真和楊憲益、戴乃迭及萊爾的翻譯將這句話處理為賓語從句,藍詩玲補充了“all”作為主語,把“我記得”處理為定語從句,記得的內容則以獨立主格的形式呈現。可以說,這種處理方法使得漢語的單一視角轉為英語的多角度立體視角,增強了譯文的界限感,使得譯文更加符合英文的立體審美。
漢語結構上較為松散平面,并無明顯的主次關系,劃分界限感較弱,而且視角較為單一,這些都是漢語的平面審美特征。英語的語法結構要求英語長句有主句從句之分,有謂語和非謂語之別,因而英語語句的成分在主次層級上是立體分布的,代詞、連詞等詞匯標志和從句、獨立主格等語法標志都是劃分英語層級的標志,使英語界限分明,立體感強。因此,漢譯英時,要注意漢語的平面審美轉換為英語的立體審美,從平面的漢語中分清主次關系,并且增補詞匯標志或者運用語法結構標志體現主次關系,可能的情況下還要恰當變換主題視角,突出英語的立體美。
三、漢語的散焦美和英語的聚焦美
正如中西方思維的平面審美和立體審美可以分別體現在繪畫作品和音樂作品上,帶來視覺和聽覺上不同的享受,漢英語言的平面審美和立體審美一方面可以體現在意象呈現上的平面和立體感,另一方面可以是語言韻律上由語音的輕重緩急帶來的平面和立體之美。這里本文將重點分析放在意象的呈現過程中,對動態意象和靜態意象的描寫上,漢英語言平面和立體的審美差異帶來的漢語散焦審美和英語的聚焦審美。
1.漢語平面的動態散點意象美與英語立體的動態焦點意象美
漢語的平面性導致文學作品中的各種意象呈平面連續出現,往往表現出動態的散點意象美,繪畫中典型地體現這種審美特征的就是《清明上河圖》。英語的立體性使文學作品中的各種意象呈層次性的間續出現,表現出動態的焦點意象美(吳碧宇,王建國,2017)。
連動句和兼語句是漢語在進行動態描寫時的獨特句式,連動句由連動短語充當謂語或者直接由連動短語構成句子,不同的連動項聯系同一主語,表示同一任務連發或者并發的行為動作,連動項之間沒有停頓而連續呈現,從形式上看并無突出的結構層級,各個連動項是焦點分散而連續的;兼語句是謂語部分用兼語短語,或者由兼語短語直接構成的句子。所謂“兼語”,對前面動詞來說是賓語,對后面的詞語來說是主語,兩個動詞由一個兼語連貫起來,只有前后順序之分,主次之分并不明顯,體現出漢語連續而散焦的動態特征。
英語句子中一般只有一個謂語,其他動詞則處理成非謂語,突出了一個動作焦點,而其他動作則運用從句、分詞短語和名詞化等手段化解,因此英語中的動態意象具有層次性和立體感,焦點分明。此外,英語的界限性較強,在動態描寫中,一個動詞就是一個畫面,即英語呈現出間續的焦點動態特征。
例5? 我曉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掙扎出來,出了一身汗。(《狂人日記》)
(a)I knew their weight was false, and so I wriggled out. I sweated all over. (王際真? 譯)
(b)I knew that the weight was false, so I struggled out, covered in perspiration. (楊憲益、戴乃迭? 譯)
(c)But I knew their weight was an illusion, and I struggled out from under them, my body bathed in sweat. (威廉·萊爾? 譯)
(d)But I struggled through my illusion, drenching myself in sweat. (藍詩玲? 譯)
分析:在原文中,“我曉得”“掙扎出來”“出了一身汗”,這幾個動作是按照先后順序依次排列的,并沒有重點突出哪個動作,因而呈現出散焦而連續的動態特征。四個譯本對這幾個動作的處理有所不同,王譯本保留了這三個動作作為謂語,前兩個用“and”分隔成并列句,后一個單獨成句,每一個動詞前都有主語“I”,增強了界限感,呈現出三個獨立的動作畫面;楊譯本和萊爾的譯本保留了前兩個謂語動詞,以連詞“so”或“and”隔開成分句,而“出汗”這個動作則處理為非謂語的形式,即“covered in perspiration”及“my body bathed in sweat”成為前一個動作的伴隨狀態,把焦點聚在了前一個動作上面;藍詩玲的譯本則是進一步壓縮了這三個動詞,只把焦點放在了“struggled”上,“曉得”在這里壓縮為名詞“illusion”,“出汗”處理為“drenching myself in sweat”。由此可見這四個譯本的聚焦性逐漸增強。
“掙扎出來”是一個連動短語,可以看作由“掙扎”和“出來”兩個動詞構成,這兩個動詞是連續而無重點的,但是轉換成英語后,四個譯本都只突出了“掙扎”,僅保留“struggle”或“wriggle”為動詞,前三個譯本都把“出來”這個動詞轉換成介詞“out”,甚至藍詩玲的譯本直接省略不譯,高度體現了英語的動態聚焦特點。
綜合上述分析,出于漢語的動態散焦審美和英語的動態聚焦審美,漢譯英時一個句子或一個語段中出現的多個動詞應當適當壓縮,處理為英語中一個焦點突出的謂語動詞和其他弱化的非謂語的形式。一般來說,無須突出的動詞可以轉化成從句、分詞、名詞、介詞甚至不譯,重要程度依次減弱。而且由于英語界限性強的特點,一個謂語動詞就是一個畫面,一般來說高度壓縮成一個動作焦點更加符合英語的聚焦審美,但在具體翻譯時,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壓縮聚焦的程度。
2.漢語平面的靜態散點意象美與英語立體的靜態焦點意象美
漢語的平面性審美體現在靜態描寫上,呈現出一種“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如同電影畫面隨著一個長鏡頭的移動而呈現出不同的景象,并無固定的焦點。英語的立體審美使得英語中的靜態描寫層級分明、焦點清晰,類似于電影里聚焦于一個物體并不斷拉近的對焦鏡頭,其他意象是附著在一個主要對象上的。
例6?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故鄉》)
(a)A scene full of novelty and mystery suddenly flashed across my mind: a full moon, golden and yellow, hung in the sky, and below, against the emerald green of an endless expanse of watermelon plants on a sandy beach by the sea, stood a boy eleven or twelve years old, a silver ring around his neck and a steel pitchfork in his hand. He was aiming at a “cha” with his fork, but as he struck with all his might, the “cha” ducked and scuttled off between his legs.(王際真? 譯)
(b)At this point a strange picture suddenly flashed into my mind: a golden moon suspended in a deep blue sky and beneath it the seashore, planted as far as the eye could see with jade-green watermelons, while in their midst a boy of eleven or twelve, wearing a silver necklet and grasping a steel pitchfork in his hand, was thrusting with all his might at a zha which dodged the blow and escaped between his legs.(楊憲益、戴乃迭? 譯)
(c)Instantaneously, a marvelous scene flashed before my eyes: a round moon hanging against a blue black sky, beneath it a stretch of sandy ground planted with emerald green watermelons stretching as far as the eye could see, and standing in the midst of all those melons a twelve-year-old boy, a silver ring around his neck, a pitchfork in his hand. Suddenly and with all his might the boy stabs at a za, but the crafty animal makes a lightning turn, runs back between his legs, and makes good its escape. (威廉·萊爾? 譯)
(d)Suddenly, I saw in my minds eye a marvellous golden moon hanging in a midnight-blue sky over a seashore planted endlessly with dark green watermelons. A boy, around ten or eleven years old, a silver chain around his neck and a pitchfork in his hand, was stabbing at a fierce-looking dog darting between his legs. (藍詩玲? 譯)
分析:原文畫線部分分別描寫了“天空”“圓月”“海邊的沙地”“西瓜”“少年”“項圈”“鋼叉”,這些意象一個個平面推出,沒有特定的焦點。譯文大多選取了“圓月”和“少年”作為焦點,其他意象都依附于這兩個焦點上,利用介詞手段或分詞手段層層推出,達到了立體感更強的效果。
綜上分析,漢英的平面審美和立體審美的差異在靜態描寫上體現為漢語平面的靜態散點意象美與英語立體的靜態焦點意象美,因此在英譯漢過程中,要把平面的散點的各個意象聚焦起來,通常做法是選取一個焦點,而其他意象則依附于這個焦點,構成一個焦點明確、主次清晰的描寫片段。
四、結語
漢英語言審美差異與漢英思維差異有關,具體體現在語言上可見漢語和英語的用詞特點和語法特征。通過對漢英審美差異體現在魯迅小說的四個譯本中的個例分析,可以發現,漢語的模糊美、平面散焦美都與漢語界限性弱的特點有關;英語的界限性較強,英語呈現出精確美、立體聚焦美的特征;漢譯英時需要采取壓縮策略,漢語平面、模糊的語句要壓縮為英語精確嚴謹、層次分明的語法結構,適當添加虛詞以增強界限性,漢語中并列而分散的表達應盡量突出重點而弱化非重點。了解漢英審美差異,有助于我們在翻譯實踐中了解源語的表達特點并將其轉換成為更符合目標語讀者審美方式的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第2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2.03.
[2]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1.
[3]劉宓慶,章艷.翻譯美學教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03.
[4]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05.
[5]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6]吳碧宇,王建國.漢英審美觀差異及其語言表現[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7]魯迅.魯迅小說全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01.
[8]Chi-chien Wang. Ah Q and Others: 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1.
[9]William A. Lyell.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10]Julia Lovell. 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M]. London &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11]楊憲益,戴乃迭. 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M]. 北京:外文出版社,1954.
[12][美]瓊·平卡姆(Joan Pinkham),編著.中式英語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