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名利 王翊



摘? ? 要: 隨著網絡學習資源的豐富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趨勢需要引起教育界學者的關注。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5.2R2,從發文總量、高產作者及研究機構、共引關鍵詞三個維度分析近十年來國內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相關研究,發現:研究數量整體迅速增長;研究熱點集中在融合網絡資源和移動終端的大學英語學習和教學新模式、移動技術和終端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等方面。
關鍵詞: 大學英語? ? 移動學習? ? 研究熱點? ? 核心領域? ? 可視化分析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群體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進行移動學習已成為傳統大學英語課堂之外的重要方式。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和研究者已注意到當前移動學習的趨勢和應用,但大部分大學英語教學仍局限于通過教材在課堂上進行語言知識的灌輸,未能吸取移動學習的優勢。因此,有必要對當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從而為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2002年至2011年十年間教育技術類核心期刊刊載的相關論文進行歸納分類[1],但由于移動技術發展的局限,當時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研究數量較少,且內容相對落后,研究方法客觀性不足,已不能反映當前研究實際狀況。基于此,有必要采用更直觀全面的CiteSpace對當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和解讀。
二、數據來源與分析工具
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數據來源,以主題=大學英語公共英語and主題=移動學習為檢索式,對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期間文獻進行檢索,將無效文獻剔除后得到有效論文564篇。運用Excel與CiteSpace兩種工具輔助分析,Excel進行包括年度論文發表量、被引數量的統計分析,CiteSpace用于高產、高影響力作者與研究機構、共引關鍵詞頻數與聚類分析。
三、分析結果與解讀
(一)整體趨勢
年度發文情況是某一領域研究總體發展趨勢與成果豐富度的直接表征。統計顯示,2010年以來,以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為主題的文獻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可分為三個階段:2008年—2013年間發文較少且趨勢較平緩,說明大學英語研究領域對于移動學習開始關注;2014年起呈快速增長趨勢,2018年達到峰值113篇,研究內容和方法逐漸豐富多元化;截至12月1日,2019年論文總量為89篇,推測較2018年將會有所下降,說明當前研究未出現新的熱點。
(二)高產作者及研究機構
將有效文獻導入CiteSpace進行研究者和研究機構分析,得出作者和機構出現頻次超過4次的結果為圖2。圖中圓圈(即節點)代表作者及研究機構,節點及字體的大小代表其論文數量,數量越多節點越大,節點間連線代表相互間的聯系。如圖所示,高產機構主要有哈爾濱石油學院(6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5篇)、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5篇)、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4篇)、佳木斯大學(2篇)(因作者合作關系,實際發文2篇)。可以看出,高產研究機構均為綜合類大學的外國語學院,國內重點綜合類院校和外語類院校對移動學習關注較少。
高產作者主要有胡競(5篇)和李佳(4篇)。前者主要關注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2];后者主要以廣西大學為案例,進行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可行性研究及教改實驗的調查[3]。可以看出,二者均從教學實踐中關注到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應用,繼而開展學生移動學習情況調查和教學改革實踐。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者對于移動學習的關注和研究滯后于實際應用情況。
(三)研究熱點與核心領域
關鍵詞是文章核心內容的濃縮及提煉,能夠反映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圖3是CiteSpace繪制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出現頻次最多的八個節點依次是:移動學習、大學英語、智能手機、大學英語教學、微信、教學模式、自主學習、翻轉課堂,且相互聯系緊密。
根據關鍵詞節點及連接線所對應的相關文獻,可以初步判定,國內10年以來研究主要是基于移動技術和終端的發展成果,探索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及教學模式的改革,分析并驗證其實踐價值。
把握一個知識領域的研究概況,不僅需要關注熱點,更需要從整體和宏觀上歸納核心領域。CiteSpace根據文獻間的共引關系進行自動聚類運算,共引關系密切的文獻代表一個研究領域。從各聚類文獻中提取高頻關鍵詞作為聚類名稱。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有效文獻形成7個聚類,對內容寬泛或相似的聚類進行歸并后梳理出圖4所示五個核心領域。
隨著移動終端的升級和學習資源的開發,結合移動學習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為研究者們的首要研究核心。繼微課和慕課之后,智能手機便于攜帶且可以搭載各種英語學習軟件,微信英語學習的公眾號等都為教學改革提供了豐富資源。該領域研究主要從整體上探討論移動學習如何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多以調查或實證報告的形式探討移動學習在語音、詞匯、閱讀、翻譯、寫作等具體教學內容中的可行性或探索實踐(王偉,鐘紹春,呂森林,2011)[4]。
移動學習給大學英語的教學及學習都帶來沖擊,融合移動學習的教學和學習新模式是第二大研究焦點。研究者多從課堂組織模式或評估模式角度出發,指出大學英語教學可試行以手機為依托的混合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模式、形成性評估模式等,并對可行性、具體教學設計與過程、實驗效果等展開分析(康建東,焦娜,2015)[5]。
微信平臺因其新媒體優勢成為一大研究核心領域。研究者多從詞匯、閱讀、翻譯等英語能力培養的角度調查研究其可行性及學習效果(王曉晨,2018)[6]。
移動技術和移動終端是大學英語學習領域另外兩大研究核心。移動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移動終端為移動學習提供了硬件支持。許多研究者探討了在線慕課、智能手機、微信、各類英語學習軟件如有道詞典、扇貝英語、流利說、趣配音、雨課堂等在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和教學改革中的使用情況與效果(如龔菊芳,2017)[7]。
四、研究小結
本文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近十年以來刊載的文獻為調查對象,主要利用文獻分析軟件CiteSpace對國內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發展趨勢、研究熱點與核心領域進行統計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2010年以來,國內大學英語移動教學領域的研究整體數量快速增長,但受到關注仍較少,尤其缺乏高層次研究機構的關注;研究熱點集中在基于移動技術和移動終端的發展成果,探討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及教學模式的改革,論證其實踐意義和價值。說明研究者們能緊跟形勢對大學生英語移動學習情況進行充分研究并進行教學改革;核心研究領域內容涵蓋大學英語教學、自主學習、移動終端和移動技術與課程資源的整合,內容豐富且不斷深入。
五、不足與建議
作為一個近年來的新興研究課題,大學英語移動學習的現有研究尚有許多亟待改進之處。首先,研究內容經驗式、點評式、隨感式居多,建議研究者加強移動學習、外語教學和認知等相關理論的學習,提升研究深度。其次,移動學習作為新事物,當前還處于接受和追捧階段,研究者容易看到短暫的優勢,批判不夠。建議對大學英語移動學習進行持續全面深入的實踐研究,探究應用優勢與弊端。再次,研究手段較單一,調查報告類研究重復較多。建議創新研究視角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內容。最后,當前研究多針對英語聽、說、翻譯等單項能力的教學研究,將教學內容割裂開來,且注重詞匯、聽力等語言輸入,對口語與寫作等語言輸出關注較少,建議研究者整合升級當前移動學習資源,將移動學習納入教學全過程,平衡學生輸入與輸出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魏嘉琦.國內移動英語學習研究現狀綜述[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1):29-30.
[2]胡競.移動學習在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應用與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78-82.
[3]李佳.移動終端對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一項基于廣西大學教改實驗的調查[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59-62.
[4]王偉,鐘紹春,呂森林.面向大學英語詞匯學習的移動智能系統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64-68.
[5]王曉晨.以手機微信群和英語學習app為媒介的大學英語詞匯移動學習模式分析——以沈陽大學部分師生為調研對象[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50-355.
[6]康建東,焦娜.基于現代網絡通訊技術移動語言學習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5(5):93-97.
[7]龔菊芳.基于智能手機APP的英語輔助教學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7):102,106.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基于校本語料庫的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編號:X201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