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
摘? ? 要: 經濟原則是語言的基本原則之一,語言的各個層面都受經濟原則的支配。在中文專業語言類課程(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字學、語言學綱要等)中,涉及經濟原則的內容可謂比比皆是。許多語言現象用“經濟原則”去解釋,會更有說服力,令人豁然開朗。語言學老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有意識地、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點播、提醒,將有助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舉一反三、事半功倍地認識語言現象和基本規律,甚至成為中文專業學生打開語言學大門的第一把鑰匙。作者結合十多年的教學實踐,對中文專業語言類課程涉及“經濟原則”的內容做梳理,并談談具體做法。
關鍵詞: 經濟原則? ? 語言學? ? 教學研究
一、什么是“經濟原則”及為什么要用經濟原則解釋語言現象
(一)什么是語言的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是指導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則,人們做任何事都希望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交際也不例外。二十世紀中期,法、美都有學者提出:人類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總是傾向于選擇既能使說話者完整表達,又能使聽者完全理解的所需要的最少的語言符號。即人們總是希望使表達省時、省力,這就是語言的經濟原則。后有學者補充,以下三種情況都屬于語言經濟原則:在效果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數量;在數量既定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強效果;數量減少效果擴大。本文對語言學教學內容的舉例,主要指經濟原則第一種情況——通過減少數量達到一樣的表達效果。
(二)為什么要用經濟原則解釋語言現象
從語言本身來說,無論共時還是歷時層面,無論語言系統本身(語音、詞匯、語法等)還是語言發展的不同時期,我們都可以發現經濟原則對語言的支配作用。高校中文專業現代漢語、文字學、語言學概論乃至英語等語言類課程中,涉及經濟原則的語言現象可謂不勝枚舉。大學本科作為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階段,教材上一般不會出現較新的/系統的語言學的理論知識,但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引進經濟原則或象似性等理論,幫助學生切實理解各種語言現象,使他們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乃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認識其他同類語言現象,獲得學習成就感,激發新的學習興趣。
從經濟原則本身來說,相對于其他語言學理論,它很通俗易懂,最容易入門。因此,我們認為經濟原則應該完全有可能成為學生學習公認比較頭疼的語言學課程的第一把鑰匙。
二、“經濟原則”在語言類課程中的體現
筆者近年教授過現代漢語、文字學、語言學概論幾門課程(為盡可能全面列舉,本文實際舉例涉及古代漢語和英語內容),每門課程都或多或少涉及經濟原則的教學內容。本科教材上不會出現“經濟原則”的字眼和解釋,老師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提醒學生,并引導他們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加深對語言現象的認識。接下來從共時和歷時層面看看語言類課程中涉及該原則的教學內容有哪些。
(一)共時層面
根據語言要素分別舉例說明。
1.語音
語音的經濟原則主要指人們在發一連串的語音(非單個音素)時,由于受發音器官的影響,以及有意無意追求省時省力效果而形成的各種音變現象。這些音變現象在大一現代漢語、大三語言學概論及英語課上都有涉及,可以作為引進經濟原則的一個切入口。
A.合音:造、男票、醬子……
漢語和英語這樣的合音都有不少。老師先舉例,然后啟發學生思考:這些讀音是怎么得到的?人們為什么這么說?學生經過分析不難理解:這些詞分別是“知道、(男)朋友、這樣(子)”的合音——大體是前后相連的兩個音節省略了一些音素,再由剩下的音素拼合而成——相對于原詞來說,減少了音節數,在語流中達到了省時省力的效果。這時候老師可順勢導入“經濟原則”概念。然后,為拓展認識,還可以舉一些英語的例子:it is;that is……這些結構在語流中連讀的時候,前詞尾音和后詞前音拼合,變成一個音節,比分開單念省時省力。最后,可以讓學生發散思考:這樣的例子你還能想到哪些?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舉一反三,不難上升到理性認識:追求表達效率是人的本能,在語言實踐中,人們運用經濟原則對語言進行“改造”是非常自然且普遍的。
老師舉例——學生對比、分析——師生歸納、擴展。這就是引進經濟原則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幾個階段,后面教學過程和方法大體相同,如沒有特殊情況需要說明,就不再贅述,而是把重心放在呈現跟語言學教學與經濟原則有關的語言現象上。
B.變調:旖旎、你也許懂、不(上)不(下)
上聲變調也好(旖旎),非上聲變調也好(不上不下),只要跟讀原調進行比較就知道,變調發音更順口,更節省時間。這也是人們發言時的本能選擇。
C.輕聲:
爸爸、媽媽、星星、走吧、輕輕地,我走了……
加下劃線的字讀輕聲,是跟原調相比又輕又短的調子,讀起來省力省時,聽起來更和諧悅耳。
D.同化:students,goods
S在清音和濁音后讀音不同,是被t和s發音方法同化,使單詞讀起來更順口、省力。
E.脫落:豆腐touf,f后韻母u脫落;咱們倆men韻母en脫落;英語音節如(Oh,my)god!的d,末尾輔音音素脫落,也是為了方便發音。
總之,語言中的各種音變現象都是人們受發音器官和發音習慣的影響,出于省時省力、音韻和諧的本能追求,對語言進行改造而形成的。雖然類型不一,卻有相同的內在邏輯。
2.詞匯
詞匯中最能體現經濟原則的主要是縮略語——運用較少的書寫符號表現相同的意義。
A.傳統縮略語:
高校、央視、青協、三個代表、五講四美、八榮八恥,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
B.網絡縮略語:
普大喜奔、累覺不愛、活久見、高富帥、然并卵、人設……
網絡縮略語中,還有這兩年在年輕人尤其是“00后”當中比較流行的拼音縮略語,如:
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實感)、ssfd(瑟瑟發抖)……
C.英語縮略詞:
Gym(gymnasium)、Lab(Laboratory)、Xmas(Christmas)、TV(Television)
縮略語作為經濟原則的例子非常直觀、容易理解。老師在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或英語課上都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
3.語法
漢語作為非形態、意合性語言,許多語言現象令人覺得不合規則或規則不可捉摸。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部分原因在于人們為了表達方便,省略了一些成分。漢語語法涉及經濟原則的情況也是相當普遍的。教學時利用經濟原則解釋,會令人豁然開朗。
A.代詞:
代詞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
以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為例,如果不用代詞“那(些)”/“我們”,就要說成類似:從幾幾年到幾幾年讀中學的時候,柯景騰和某某/某某/某某等男同學……一起追過的女孩,表意是清楚了,但說起來很麻煩。
再比如:他的自行車又丟了,這讓他很窩火。一個“這”,就能代替前面“他的自行車又丟了”這件事。
讓學生比較用不用代詞的說法,大家很容易看出區別。(人稱和指示)代詞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使表達變得簡便。
B.“很”+名組合:很雷鋒、很社會、很淑女、很man……
這種結構有人會用“詞類活用”來解釋,名詞活用為形容詞或具有形容詞的語法特征
——作為現象描述,這種說法可以接受。而究其原因,還是經濟原則更有解釋力:“很雷鋒”相當于“像雷鋒一樣熱心、樂于助人……”“很淑女”相當于“像淑女一樣溫柔、文靜……”——“很”+名的組合,是用具體某些名詞代替名詞具備的一系列屬性,達到了用最少的符號表達更豐富意義的效果。
C.名詞做狀語:
時間和處所名詞作為特殊名詞,可以做狀語。普通名詞性成分作狀語,被視作特殊情況。
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現金結賬、微信支付、鈍刀殺人、現場直播、笑臉迎人……
這時候可以引導學生:這些結構的完整表達是什么?為什么這么說而沒有那么說?學生就會發現,這些結構往往省略了表示方式、工具等的介詞“用、以”等。
D.不及物動詞帶賓語:
在新聞標題或對聯中,常見這樣“超常”的說法:林志玲拜師趙本山、爾康約會小燕子、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形式上都是不及物動詞帶賓語,表意相當于“爾康和小燕子約會”“在青城山問道”……新聞標題或對聯之所以選擇前面“超常”而非后面“正常”的說法,也是為了追求語言簡潔、結構工整。
E.名詞謂語句:
他九五后。他小心眼。今天陰天。白菜一塊五。山上凈石頭。
這些口語色彩濃厚的句子省略了謂語動詞(“是”)。引用經濟原則,就容易解釋為什么名詞性成分可以做謂語,為什么這些句子的否定形式會出現“不是”。
另外,在語用層面,省略句和緊縮復句也是經濟原則典型體現:
(1)省略句:在對話或有上下文語境的時候,往往使用省略句:
(你)吃了(早飯/午飯……)嗎?(我)吃(早飯/午飯)了。
誰買的葡萄?他(買的葡萄)。
他出去了,(他)沒在宿舍。張三在成都讀書,李四也在(成都讀書)。
(2)緊縮復句:
打死也不說、不到黃河心不死、再不瘋狂就老了……
這類復句相對于一般復句來說,壓縮了一些詞語(一般是關聯詞),且內部沒有語音停頓——表達更緊湊、語義更凝練。
此外,近年不少年輕人聊天時出現的一些新說法,如:電(話)/我、短(信)我、紅包個(發個紅包)等,也是為了追求簡潔高效。
可見,語法層面涉及經濟原則的情況更加普遍。
綜上,共時層面與經濟原則有關的內容幾乎涉及語言要素的每一個方面,在現代漢語和語言學課程中占相當大的比重。
(二)歷時層面
這是從語言發展演變角度觀察經濟原則的影響。下面從漢語詞匯系統簡化和漢字演變兩方面說明:
1.詞匯系統簡化:
A.人稱代詞系統簡化:
王力(1958)指出,從上古到現在,人稱代詞的數量逐漸減少:
第一人稱:上古——吾、我、余、予、臺、朕,中古——我、吾,近現代——我。
第二人稱:上古——汝、爾、若、乃、戎,近現代——你、您。
第三人稱:上古——其、之、厥、他,近代——伊、渠、他,現代——他。
B.指示代詞:
上古:是、之、斯、此
中古:能、能許、能底、能樣、能地、能個、如許、爾許、寧許、只摩、恁地,這般、那般這等、這們、那們
近現代:這(么)那(么)
C.疑問代詞
指人:上古——孰、誰? ? 中古—— 誰
指物:上古—— 何、奚、胡? ? 中古—— 何? ? 現代—— 什么
整體來看,表示相同意義的詞匯數量在減少,冗余詞匯在減少。老師可在古代漢語課上對學生進行引導。
(三)文字
漢字跟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樣,幾千年來,經歷了由繁到簡的演變,雖然沒有像其他文字一樣發生從表意到表音的質變。這個簡化表現在兩個方面:
1.漢字個體從繁體變為簡體,筆畫減少。
繁體字平均筆畫16.1,簡化字平均筆畫10.3;
(另外,常用字比非常用字筆畫少,越常用字筆畫越少,也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對常用字不斷改造的結果。)
2.漢字總量減少。
從秦代書同文到后來各時期的行政干預,包括新中國成立后的漢字規范工作,廢除了相當數量的異體字,漢字總量減少,并有進一步減少的趨勢。
總之,文字作為書寫符號,跟語言一樣工具性第一位,人們首先會考慮書寫的效率。所以,無論符號本身從繁到簡,還是符號數量的減少,都是經濟原則起主導作用。學生理解了這些,就能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認識人類文字發展演變規律,不會陷入漢字繁簡之爭的漩渦無所適從。
把握了經濟原則,就不難理解網絡上拼音縮寫和數字諧音詞為什么花樣不斷、層出不窮了:GG(哥哥)、PLMM(漂亮妹妹)、zqsg(真情實感)、ssfd(瑟瑟發抖)、88(拜拜)520(我愛你)7456(氣死我了)00544(動動我試試)。
三、結語
由于人類惰性和追求效率的本能使然,經濟原則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和各個時期都起支配作用。各科語言學老師除了自己意識到這點外,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造成種種語言現象的深層機制。實際上,經濟原則本身通俗易懂,如果老師從一開始就提醒到位,并啟發學生比較思考,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觸類旁通解釋相關語言現象。
依筆者的經驗,現代漢語課上在語音部分進行了引導,到了文字、詞匯和語法部分,老師基本只要提出“為什么這樣說”,學生就能給出合理的解釋。甚至有“00后”學生用喜歡的表情包制作了“不管是啥,用‘經濟原則解釋就對了”的專業表情包,大家在捧腹之余,都理解了“經濟原則”的原理和普遍適用性。期末考試,讓學生舉例經濟原則的例子,大家也饒有興味,答得像模像樣。
本科階段,語言類課程是公認比較枯燥乏味的。這就需要老師多琢磨,多想辦法,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就能有所改觀,乃至使學生興味盎然地獲得打開語言大門的鑰匙。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經濟原則只是影響語言面貌的眾多機制當中的一個,只能解釋部分而非全部語言現象。這里僅就經濟原則做一舉例,希望能拋磚引玉。筆者相信,有了第一把鑰匙,師生就能順利地探尋更多語言的奧秘。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葉蜚聲,王洪君.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周有光.比較文字學初探[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4]徐正考,史維國.語言的經濟原則在漢語語法歷時發展中的表現[J].語文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