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媛
摘? ? 要: 朱孝臧選編的《宋詞三百首》是目前流行的宋詞選本,選詞標準頗受清朝浙西詞派和常州詞派的影響,“疏密兼收,情辭并重”。其中,選取的宋代蘇南地區有四位詞人:范仲淹、范成大、葉夢得及蔣捷,他們的詞作在獨特的江南風土人情熏陶下,顯現內心深處的人文情懷。總體來說分為三個方面:悲憫時代的家國情懷、扣人心弦的人倫情感和典雅脫俗的生活情致。
關鍵詞: 《宋詞三百首》? ? 蘇南? ? 詞人? ? 詞作? ? 人文情懷
朱孝臧選編的《宋詞三百首》一直以來都是受人喜愛的宋詞選本,選取的蘇南詞人大約有四位:范仲淹、葉夢得、范成大、蔣捷,選取他們的詞作大約十一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蘇幕遮》(碧云天)、《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虞美人》(落花已作風前舞)、《秦樓月》(樓陰缺)、《眼兒媚》(酣酣日腳紫煙浮)、《霜天曉角》(晚晴風歇)、《鷓鴣天》(嫩綠重重看得成)、《瑞鶴仙》(鄉城見月)和《虞美人》(聽雨)。根據這十一首詞作中的思想內容,體味作為蘇南詞人的他們有著怎樣細膩的人文情感?情感寄托于何處?甚至,他們之間不同的人生經歷帶給其影響的不同又體現在何處?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做出以下分析。
一、悲憫時代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最觸動中國人內心的人文情懷,國與家休戚相關,而思鄉是歷代文人筆下永恒的主題。從古至今,家國情懷對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都有重要的影響,這種情感已經融入我們的骨髓血液。若無家國情懷,我們的歷史何以持續發展?我們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何以傳承延續?
(一)國破之悲涼
縱觀隋代以后的文人,他們通讀“四書五經”,只為能在科舉考試中獲勝,進入上層,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比起做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他們更想讓自己治國安邦的思想體現在仕途經歷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1](4)。這段論述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聯在了一起,可見家國情懷已經根植在每一位士人的心中。
從小生長在蘇州水鄉的范仲淹,曾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他在《漁家傲》中寫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全詞表達了一名普通邊關將領既同情士兵艱苦的生活又悲傷懷念家鄉的無奈。其中,“濁酒一杯家萬里”中的“濁酒”是思鄉的酒,香甜卻帶有難言的澀意;“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是詞人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頗盡悲壯蒼涼之致。他的詞作僅存世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闕,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3](354),因而歐陽修稱范仲淹為“窮塞主”,當時的北宋積弱積貧之勢益加明顯,危機四伏,有遠見的政治家、文學家都已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慶歷新政”和古文運動先后發生在這一時期應并非偶然,是當時社會政治現實的客觀要求。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守邊了四年。長期生活在“胡笳互動,牧馬悲鳴”的邊關,千萬名士兵和一個鬢發斑白的將軍身在邊關,內心的悲涼可想而知。這并不是一個人的悲劇,范仲淹還牽掛著征夫們。這正是這首詞作的出眾之處:即使國家面臨西夏勁敵的威脅,即使自己遠離了家鄉,但是詞人想到的不只是個人之痛苦,還有眾多將士。這是宋代士人的風骨,是宋詞中的人文情懷。
這讓我們想到了馬致遠的那首小令《天凈沙·秋思》,同是天涯淪落人,遠在邊關的范仲淹也思念著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落魄離鄉的馬致遠卻透過江南的風景深諳自己的羈旅之苦。同是羈旅漂泊,卻有不同的情境,有為國與為己之別。
可是,至少范仲淹還能夠為北宋朝廷效力,自小就錦衣玉食的蔣捷卻不能。他少年時期是在歌樓酒館中度過的,所謂“紅燭昏羅帳”,何來憂苦?只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終究還是要經歷這亡國苦痛。他在《賀新郎》中描繪了南宋滅亡之后的黍離之悲,抒發了對故國的思念及亡國之痛。詞作這樣寫道:
夢冷黃金屋。嘆秦箏、斜鴻陣里,素弦塵撲。化作嬌鶯飛歸去,猶認紗窗舊綠。正過雨、荊桃如菽。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消瘦影,嫌明燭。? ? 鴛樓碎瀉東西玉。問芳悰、何時再展,翠釵難卜。待把宮眉橫云樣,描上生綃畫幅。怕不是、新來妝束。彩扇紅牙今都在,恨無人、解聽開元曲。空掩袖,倚寒竹。[2](307)
全詞的點睛之筆在于:“此恨難平君知否,似瓊臺涌起彈棋局。”心中之恨又怎會輕易平復呢?有目共睹,有識之士怎會親見國家像風中的柳絮一樣漂泊不定,任人欺侮而無動于衷呢?蔣捷生活在宋末元初,親眼見證了南宋的覆滅,深懷亡國之痛。辛棄疾生于“金國”,回歸南宋,備受國土淪喪之痛,蔣生活在宋末,心靈震撼尤甚。辛蔣兩人境遇與性情均相似,顯然,其詞是繼承了稼軒詞作。“蔣捷在意氣風發的年齡失去國家,如同孩提失去雙親,一旦經歷了,便會成為他最深刻的記憶,無時或忘”[4](67)。于是只剩下回憶昔日王朝繁榮之后盛世幻滅、空留記憶的絕望。即使這樣,我們讀他的詞,透過字里行間還是能感受到萬丈豪情。
由此可見,從先秦時期的《論語》《孟子》見解中,我們了解到,悲憫時代的家國情懷一直延續著,未曾停息。作為當代大學生,今天讀之仍會為之動容。
(二)思鄉之苦
幼時讀唐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頗感悲涼,一群孩童圍著一個滿口鄉音的老翁問他來自何處,這或許是無心之舉,可是內心細膩的詩人仍是感到心酸。若在故鄉成為“客”,那么何處才為真正的故鄉呢?
人長大了每每離鄉,或為了名利,或為了生存,或自愿離開,或被迫流浪。蘇軾的《水調歌頭》雖豪邁清雄,但也訴說了思鄉之苦。詞人吳潛在《滿江紅》(芳景無多)中嘆“只恐思鄉情味惡”,無奈之情溢于言表。范仲淹在《蘇幕遮》中寫道: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2](5)
詞作開篇描繪了一幅遼闊宏大的秋景圖,美景奇崛,也是故鄉之景。江南水鄉的美向來在詞人詞作中常見,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常熟的昆承湖……江南多水,亦有太多的湖泊,一年四季,都處于水汽縹緲迷蒙中,就連這兒的人說話語調中都夾雜著那絲絲蒙蒙的水絲兒似的。詞人在下闋中直抒對故鄉的思念:“黯鄉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思鄉永遠是游子的共同情感,同在異鄉,惺惺相惜,鄉愁是什么?鄉愁是那家鄉田野里的青苗,是屋頂隨風而去的裊裊炊煙,也是夜深人靜時照在你枕邊的那一縷月光。宋詞中的思鄉詞,并無唐詩那樣情意深沉,卻總是美的,是愁緒的美,是思念的美,是柔韌的美。
這讓我們想起了余光中,或許是他的《鄉愁》家喻戶曉。后來,讀了他的《春天,遂想起》,猛然間悟到《鄉愁》似近直白,像把利劍直刺心靈,清清楚楚告訴你什么是鄉愁。但是,《春天,遂想起》就像是一口溫水,浸潤著你的血液。宋詞中的思鄉,就像是余光中先生的文筆,溫潤柔韌,你不會因為它柔軟而輕慢了它,相反,它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只是你恰巧用最好的方式將它喚醒罷了。
從北宋都城汴京到江南水鄉蘇州,從黃州、惠州等地到四川眉山,每一位宋朝士人都有追溯家鄉的路線。宋朝格外重視讀書人,士人犯錯不誅,而是貶謫。輾轉各處,離鄉遙遠,思鄉之苦,對于浪漫的宋人來說,貶謫是一種折磨。即便如此,不忘鄉愁,不忘溯源,使得這一人文情懷根植在他們的作品中,令今天的讀者感同身受。讀至此處,我們的鄉情也油然而生。
二、扣人心弦的人倫情感
人倫情感是一個人擁有的基本的情感本能,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像是一條條經脈聯系起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使我們的人生充滿難忘的回憶。
(一)語出肺腑的思念親友
中國傳統社會受儒家文化觸動很大,各種倫常關系自古已被定義,孟子就提出過著名的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5](114)就是這套標準影響了眾多的中國人。古代交通與通訊均有不便,一旦離家就很難相聚。杜甫詩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都是思念親友的佳作。
宋詞中也能見到這類表達人倫情感的作品,范成大的《憶秦娥》就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中寫道:
樓陰缺。闌干影臥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 ?隔煙催漏金虬咽。羅幃黯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2](217)
此詞描寫閨中少婦春夜懷人的情景,上片描繪園林景色,下片刻畫人物心情。詞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精雕細琢從中可見一斑,詞意婉轉曲折。蘇南地區的詞人性情大都感性,所作詞作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此表達江南才子內心的細膩,使文字精美細致,音節諧婉動人。
此詞讀來遠沒有辛棄疾的送別詞悲壯豪邁,辛在《鷓鴣天·送人》中寫道:“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開頭即述離情,其間飽含惜別之情。下闋為臨別贈言,由離情別恨引出世路艱難之嘆。人生在世如此艱難,更要珍惜身邊人。與悲憫時代的家國情懷相比,發自肺腑的思念親友顯得格外親切,更易打動人心。比起家國情懷,平凡人更加關注的是人倫情感,其在我們心中崇高的地位是可以預估的。這一切使這類人文情懷的呈現更加真切自然。
(二)纏綿悱惻的愛情表達
宋詞曲調的婉轉注定了它在描繪愛情時會有非同一般的效果。愛情是人文情感中不可避免會涉及的話題。談及愛情,聯系上文所講的離別,都會想到柳永的《雨霖鈴》,相信許多人都會被“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一幕所感動。這是溫柔的蘇南人的愛情,旁人怕都會為之落淚。
無獨有偶,雖無柳詞這么名聲浩大,但亦頗動人心弦的是范成大的《鵲橋仙》: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2](219)
通過寫牛郎織女愛情的可貴,反襯下闋愛情悲劇。這在現實生活中是有人間生活依據的,即恩愛夫妻被迫長期分居。他們的愛情,縱無朝暮之高致,經歷了無限漫長之別離,生生無已之悲劇,也絕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更廣大。同樣的詞牌,秦觀寫來就是另一種感覺。他的愛是“金風玉露一相逢”,是“兩情若是長久時”,其字里行間傳達出的體貼安慰,與范成大所述夫婦別離的痛苦是迥然有別的。
宋詞的魔力,就在于它是詞,卻也像是曲,音律婉轉,若再配上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那定是天作之合。這是詩歌難以達到的。古人常言:“詩以言志,詞以言情。”詞十分適宜描寫個人生活,這樣讀來會使人倍感親切。同時,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畫使得讀者對詞作的了解更加立體深刻。通過上述詞作分析,我們了解到人文情懷的另一種體現即是表達宋人珍惜愛情的深情用心。
三、典雅脫俗的生活情致
因為宋朝經濟繁榮,人們又有足夠的審美意趣及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所以人們閑暇之余既可以欣賞田園風光,又可以去勾欄瓦肆這類地方進行娛樂消遣。
(一)對田園生活的自然書寫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陶淵明的“田園夢”,“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活是多么的閑適自在。繁忙了一天后,我們總想著能和陶淵明一樣,回到田園里,詩情畫意,聽著蟬鳴,晃著蒲扇。范成大的這類田園詩自有情趣。《蝶戀花》是他當時退居石湖期間所作,寫的就是蘇州附近的田園風光。詞中寫道: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2](218)
詞的上片寫江南水鄉河道縱橫,沿途風光無限美好。下片寫農事,寫水鄉的麥子、蠶桑,表現詞人對農家生活的認同感和滿足感。這首詞屬于南宋少有的田園詞,其間表達出的對農家恬美生活氣息的追尋,顯然也是熱愛田園生活所致。
(二)友朋相聚的喜悅之情
宋代士人向來重氣節、重感情,友情在其私人感情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路的貶謫,使得其與好友間相見很不容易。
葉夢得的《虞美人》是《石林詞》中的佳作。他寫道:
落花已作風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唯有游絲,千丈裊晴空。? ?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懷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2](175)
此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上闋寫天氣放晴,庭院中半是殘花。以落花為主語,說它在風前飛舞,把“黃昏雨”送走了,“創意甚新,格調亦雅”。下闋寫詞人雨后同兩位友人花下飲酒,寫友朋情深。最后二句明人沈際飛評曰:“下場頭話,偏自生情生姿,顛播妙耳。”寫出人散惜別時的寬慰,表達自己狂放灑脫的生活態度。寥寥數語,將與友人把酒言歡、暢談歡樂的場景描繪出來,令人輕松歡暢。與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相比,與朋友之間的歡愉時刻顯得更加地熱鬧、有人情味。這種人文情懷更是清晰地體現了宋人的真性情。
四、結語
《宋詞三百首》中編選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詞作,本文僅選取了蘇南地區四位詞人的些許詞作進行分析,從作品分析中歸納總結、得出規律,將這這些詞人的人文情懷分為三類:悲憫時代的家國情懷、扣人心弦的人倫情感與典雅脫俗的生活情致。當今社會風氣日益浮躁,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人文情懷缺失。所以,相信《宋詞三百首》中還存有許多值得我們發掘的人文情懷去體會、去思考。研究此項課題,有利于啟示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吸取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文情懷,學習并將其貫徹實施到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6.
[2]朱孝臧,選編.宋詞三百首[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唐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4]凌天松.蔣捷詞對稼軒詞愛國志意的承傳[J].重慶社會科學,2007(10).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指導教師:李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