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群
摘? ? 要: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是世界認識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伴隨著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機遇增多,中醫英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本文結合廣西壯瑤醫藥發展和傳播現狀,提出利用廣西的政策優勢和區位發展平臺,加快廣西中醫藥復合型英譯人才的培養。應以中醫英語課程體系建設為起點,加快壯瑤醫藥英譯人才培養,推動與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協同發展,突破中醫藥對外傳播的發展瓶頸。
關鍵詞: 壯瑤醫藥文化? ? 英譯人才培養? ? 困境與研究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載體,中醫藥文化傳播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項戰略舉措。美國學者約瑟夫·奈認為:“國家的軟力量主要來自3種資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1](1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然而,中國要實現和平崛起,匡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靠硬實力的提升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將軟實力建設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以全面提高中國綜合國力[2](1030-1032)。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擴大了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帶動了中醫藥產品的國際化,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一、廣西壯瑤醫藥文化發展和傳播現狀
廣西壯瑤醫文化是中醫文化的寶貴財富,是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特色和民族醫藥特色的醫學資源,發展和傳承民族醫藥是保護中華民族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戰略舉措。分析研究壯瑤醫藥發展和現狀,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優勢、促進發展,對于提速壯瑤醫藥文化傳播和增進對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 壯瑤醫藥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這一特點體現在壯瑤醫藥文化中。壯族和瑤族是全國兩大少數民族,全國壯族總人口為 1800 多萬,90% 以上聚居在廣西; 瑤族總人口約 260 萬,60% 以上聚居在廣西。由于廣西山多地少,以壯瑤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炎熱潮濕的山林地區,因此,壯瑤醫藥在解毒、瘴診和痧證這三大方面頗有優勢,同時瑤族人民十分注重養生,強調通過中醫藥輔助達到養老養生的目的[3]。壯族先民認為空氣濕熱導致風濕腰腿痛等病頻發,是濕熱為患、氣血不暢所致,為此創造了多項具有疏通關節、運行氣血的運動,并繪制在著名的寧明花山絕壁上。此外,壯醫藥線點灸可以有效緩解痧瘴癥,和瑤族的龐桶藥浴一并列入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 在與自然災害和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壯族和瑤族人民逐步形成了具有壯瑤民族特色的醫藥文化體系,使壯瑤醫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二)壯瑤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優勢突出
廣西壯瑤醫藥的發展和傳播,正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得益于廣西具有得天獨厚的政策、平臺等優勢資源。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廣西政府制定了《加快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的決定》《壯瑤醫藥振興計劃(2011—2020)》等文件,把廣西中醫藥文化納入地方重要發展規劃,在金融財稅、優惠措施、人才隊伍、科研攻關等方面均給予明確的扶持政策,成為廣西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政策優勢;廣西中醫藥大學和東盟國家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辦學等交流機制,這些平臺的建設成為廣西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平臺。“一帶一路”倡議賦予廣西壯瑤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大好機遇,我們要充分發揮廣西中醫藥文化對外播的優勢資源,乘勢而上,振興民族醫藥的發展。
二、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對中醫藥英譯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中醫藥英譯人才需求和短缺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對中醫藥翻譯人才的需求相當迫切。廣西對外開放平臺層次多、種類全,涉及經濟論壇、產業投資、商貿合作、信息服務、學術交流等多方面內容[4](90-92)。近年來,廣西與東盟國家乃至眾多歐美國家的經貿往來發展迅猛,廣西民族醫藥加快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已成為產值超過2000億元的重點支柱產業。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國—東盟傳統醫藥高峰論壇的舉辦;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東盟信息港等建設的推進;廣西中醫藥大學和東盟國家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辦學等交流機制,這些平臺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復合型中醫藥英譯人才的支撐,在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中醫翻譯人才供不應求。
(二)中醫藥英譯人才培養滯后
我國已在全球創辦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和300 多個孔子學堂,但能從事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人才鳳毛麟角,很大程度上掣肘了中醫藥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壯瑤醫文化的挖掘和傳播方興未艾,近10年來,壯族醫藥文化才逐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被提出[5](57-59),壯瑤醫藥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壯瑤醫學科翻譯人才培養更是滯后。
從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廣西高校現有的中醫藥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無法跟上市場對中醫藥英譯人才需求的步伐。中醫英譯對于學生中醫專業知識和英譯水平均有較高要求。目前中醫藥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普遍存在“三個缺乏”:大學英語公共課程缺乏延續性、ESP醫學英語課程缺乏專業性、跨文化英譯課程缺乏系統性,造成中醫藥專業的大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中醫文化基礎薄弱、中醫翻譯技能欠缺”的尷尬局面。在目前的培養方案下,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醫學英語筆譯和口語能力十分薄弱,加上缺乏國際商務知識和技能,不能勝任廣西與東盟中醫藥產業和貿易來往的需求。
從學科專業設置來看,廣西缺少高水平中醫英譯人才培養的學科建設點。目前國內能培養中醫翻譯碩士的院校極其有限,國內已有的中醫翻譯學碩士點分別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及遼寧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作為廣西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2003年開始招收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英語方向)碩士研究生,為培養翻譯碩士(中醫翻譯方向)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而沒有獨立的翻譯學科碩士點是人才培養的硬傷。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翻譯學碩士點(中醫方向)已經通過我區教育廳審核正在報國家審批,在學校和政府共同發力下,加快廣西翻譯學(中醫翻譯)碩士學位點的建設,對于填補廣西高層次翻譯人才的缺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壯瑤醫藥翻譯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對于壯瑤醫藥的研究起步較晚,壯瑤醫藥翻譯的成果更是不多,不僅制約了壯瑤醫藥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而且影響了壯瑤醫藥翻譯人才的培養。目前國內學者對壯瑤醫藥翻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醫與壯醫翻譯理論對比研究、壯醫藥名詞術語標準化研究及壯醫針灸穴位名稱翻譯等方面,對壯瑤醫藥及文化翻譯涉及相對更少。從最近幾年發展來看,在國家振興民族醫藥政策的帶動下,壯瑤醫藥研究和傳播得到一定的重視。總體上看,壯瑤醫藥研究剛剛起步。因此,廣西壯瑤醫文化翻譯研究和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
三、壯瑤醫藥英譯人才培養的建議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的審議工作會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正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時刻,廣西擁有獨一無二的民族醫藥資源,要想抓住機遇,解決人才問題是關鍵。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與英譯人才培養的協同發展,是解決中醫藥翻譯人才問題、突破中醫藥對外傳播的發展瓶頸的重要舉措。
(一)整合資源,加快翻譯學(中醫翻譯方向)碩士學科點的建設。
翻譯學(中醫翻譯方向)碩士學科的發展符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對中醫翻譯人才的需求。中醫的發展和對外傳播離不開學科的推動和助力,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中醫藥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對高層次中醫翻譯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國內能培養中醫翻譯本碩士的院校極其有限,廣西中醫藥大學作為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區唯一獨立建制的中醫藥高等院校,理所應當承擔起廣西高層次中醫翻譯人才培養的重擔,借力學科建設推動廣西壯瑤醫藥文化的挖掘與整理、翻譯與國際傳播。
學科人才的培養與行業和職業發展緊密銜接。該學科所培養的高層次中醫翻譯人才有著廣闊的就業前景,可從事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工作,滿足中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的相關人才需求,亦可推動中醫藥典籍著作及各項研究成果的翻譯進程,推動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傳承和國際化傳播。就學科分布來看,單一學科或高校無法加強中醫藥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因此,廣西高校需要整合資源,提高翻譯學(中醫翻譯方向)碩士點學科建設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轉變觀念,加強中醫英語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平臺,課程設置和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中醫英語課程改革肩負著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重任。在中醫藥英譯人才短缺的形勢下,加快中醫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目前高校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中醫對外交流和文化對外輸出的形勢要求。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國際化英譯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和完善中醫英語課程體系,加強課程設置的總體規劃,將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英語課程相互融合,重視提高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才能解決英語課堂“文化失語”的困境,有效提高英譯人才的綜合素養。
其一,對課程體系和育人模式進行改革,構建“外語技能+中外文化+中醫學科”的課程模塊,增加中醫藥筆譯與口語教學的權重,增設與跨文化相關的課程,使課程體系朝著中醫藥文化和國際化齊頭并進的方向發展。同時,借力信息化時代,構建互聯網環境下“三結合”的多渠道教學途徑,即“課堂與課外結合、語言與文化結合、專業與外語結合”的育人路徑。
其二,開發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中醫英譯教材,探索和研究壯瑤醫藥翻譯的標準化,提高英譯的國際化水準。教材要體現廣西民族醫藥的獨特文化內涵,突出區域性和民族性。現有的中醫英語教材側重點有的放在詞匯和語法,有的注重翻譯理論和技巧,以中醫藥文化尤其是壯瑤醫藥文化為內容的英譯教材尚屬空白。由此可見,中醫藥文化處于教學內容的從屬地位,教材的文化生態失衡是目前中醫英語教材存在的最大缺陷。
(三)加強規劃,多模態培養雙語教師隊伍。
如果說做好中醫藥典籍翻譯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的話,那么建設中醫藥高校雙語教師隊伍就是中醫藥文化傳播一項根本性工作。中醫藥博大精深,中醫藥翻譯是跨越東西方文化的最典型學科,雙語師資人才匱乏,成為制約高校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瓶頸。廣西中醫藥大學從1976年招收第一批境外短期進修生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校進行中醫短期進修培訓。這些中醫短期留學生多以學習針灸為主,具有團組形式多樣、生源結構復雜、文化背景差異、語言交流障礙、學習目的不同、學習時間長短不一等特點[6](129-131)。因此,非常需要能用外語帶教的醫生作為臨床教學老師,作為老師、學生、患者三者間的橋梁和紐帶。
中醫藥專業雙語教師的培養,既可以“走出去”,與國際院校簽訂培養協議,提高教師學術的國際化水平,又可以“引進來”,與國內高校聯合培養,走內培發展的路徑,具有可行性高和效率高的優勢。還要清晰認識到,雙語教師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在政策導向、發展定位和學科平臺建設等方面做系統規劃,才能保證師資培養長效機制的有效運行。
四、結語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壯瑤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既要充分利用政策和區位等優勢,又要突破廣西壯瑤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瓶頸,構建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與英譯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的機制,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層次中醫藥復合型翻譯人才,促使中醫藥文化真正克服跨文化的障礙,融入世界醫學體系,推動壯瑤醫藥文化走向世界,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奈, 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 [M].吳曉輝,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趙海濱.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軟權力實現途徑的視角[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8).
[3]尹靖. 瑤醫藥養生保健的理論探索及應用[D]. 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2017.
[4]黃靜婧.論“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
[5]龐宇舟. 壯族醫藥文化的研究 [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35(4).
[6]吳椋冰,郭宇航,蔣基昌 .針灸臨床短期留學生教學管理體會[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
基金項目: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項目(2010JGB043);廣西中醫藥大學校級科研項目(2018MS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