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本文對融入時間、空間、人物三大元素的五維教學法進行梳理,如時空結合法、教師引導法、專家講授法、模擬演練法與小組競爭法。這種教學法經過外交學院“涉外禮儀”課多年的探索,具有高參與度、歡樂課堂、團隊協作、高效學習的特點,效果較為積極、正面。
關鍵詞: 禮儀教學法? ? 五維教學法? ? TSR原則
一、禮儀課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禮儀是人綜合素質的體現,關乎個人的素養、家庭的和諧、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形象,是一件“人、家、國”皆受益之事。公民的禮儀素養不僅體現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而且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對于人類所有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的作用尤其突出,“禮”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人對禮有特殊的情感與記憶,中國人稱自己的文明為禮教文明,“禮”是融入中國人基因中的東西。“禮”被視為治國安邦最有效的武器,構建了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體系,以“禮”為核心的朝貢體系為東亞地區幾百年的和平與穩定做出了貢獻。此外,中國古人留下了大量的禮學專著,如《周禮》《禮論》《禮記》《禮書》《儀禮》等,為豐富與發展世界文明貢獻了東方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禮”的回歸成為一個大的趨勢。就個人層面而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對“禮”的需求提升了。就宏觀層面而言,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中國硬實力的增長并不意味著軟實力的同步提升,物質文明的發展遠遠超前于精神文明,公民的禮儀素養亟待提升。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提高人民的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禮儀是公民文明素養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禮儀具有很強的必要性。
然而,禮儀“學什么,如何學”是熱烈討論的話題。有人認為,應該倡導與復興中華傳統禮樂文明的精華以提高中國人的素養,也有人認為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斷加深,應該多了解國際禮儀的規范與要求,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交往的大趨勢。不管是“中國禮”還是“國際禮”,都包含尊重、體諒、包容、慈悲等“禮”的精髓,掌握不同“禮”的外在表現對于中國正視自身、了解世界非常重要。
根據不同需求,全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不同門類的禮儀課程,盡管禮儀的側重點不同,如傳統禮儀、涉外禮儀、社交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大學生禮儀等,但都歸屬于“禮”這個大的門類之下,都是為更好地提高素養、實現目標、維護形象服務。
二、禮儀教學法的挑戰與五維教學法的提出
禮儀課程的名稱各異,但課程有共同的特點,禮儀歸類于行為學科,實踐性強。禮儀課程的教學法需要從“知”達到操作層次,傳統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基于傳統單向式教學法的局限性,一些學者對此進行了探索,如鮑日新發表的《論“立體式”教學法在禮儀教學中的作用》,何文發表的《高校禮儀課程“立體多項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從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角度》,王雯發表的《翻轉課堂在禮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王艷珍等發表的《模擬實訓教學法在禮儀教學中的應用》,姚麗萍發表的《實用禮儀教學中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運用》,等等。這些研究為增強禮儀課程的教學效果貢獻了智慧,提供了方法,具有很大的價值。然而,這些教學法更多的是從比較具體的一種方法切入,比如立體式方法、立體多項互動法、翻轉課堂、模擬實訓、情景教學等,如何把禮儀課程從時空的角度進行多維度設計有待探索,本文就是這樣的一種探索。
外交學院是外交部下屬的專門培養外交外事人才的高校,對從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員而言,涉外交往中的言行舉止、穿著打扮、進退應對能力是不可忽視的基本素養。從建校之初的外交官培訓,禮儀類培訓課就是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再到后來發展成一學期的課程,外交學院是全國最早開設禮儀課程的高校之一,在多位培訓教師與學院三代禮儀教師的共同努力與不斷探索下,課程逐漸成熟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外交學院的“涉外禮儀”課程摸索出了一套五維教學法,五維教學法借用TSR原則的思想,TSR是三個英文的首字母縮寫,T代表TIME(時間),S代表SPACE(空間),R代表ROLE(角色)。這個原則最初為運用于形象塑造,是指個人形象要符合時間、空間及當時個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否則形象易流于空洞。這個原則兼顧了時、空、人三大要素,使形象的得體性、適度性、全面性得到了強調。TSR原則運用非常廣泛,對于個人形象、言行舉止、禮儀表現等都有參考價值。TSR原則對于課堂教學亦有參考價值,強調以人為本,兼顧時空性,如從立體的角度進行考量,既有時間(Time)的設計,又有空間(Space)的布局,還有人物角色(Role)的多元性參與,如在教師方面,既有教師引導,又有外請專家講授,在學生層面,讓學生圍繞知識點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演練、實踐競爭等。對時空維度的角色的重視本質是對人的重視,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定位教師的角色。符合建構主義的觀點。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建構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不是知識的授予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建構知識過程的幫助者、促進者、組織者和向導。
從學生的反饋看,五維教學法效果較好,獲得了學生的高度參與、積極響應與正面反饋。
三、五維教學法在“涉外禮儀”課程中的運用
五維教學法吸收了TSR的時、空、角色觀點,具體由五大方法構成:時空結合法、教師引導法、專家講授法、模擬演練法、小組競爭法。
時空結合法:五維教學法充分考慮課堂效益,課堂教學效益既要考慮單位時間內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又要考慮空間上的合理布局。目標是向一次課與一學期課要質量,體現課堂的有效性。在時間上,以一次課與一個學期為時間軸,從點到線整體規劃。大學的一次課由兩個45分鐘組成,課程時間分成導入、課中和收尾三個板塊。導入包括復習上次課的內容以承上啟下,增加邏輯關聯;然后講解新內容、新知識;收尾鞏固新學內容以加深印象并略提下一次將要涉及的內容。一學期的課程則按照學期開始講授一至兩次理論課;之后進行禮儀知識點的講解;學期中邀請一位外請專家授課以豐富課堂;學期推進至三分之二時舉行一次實踐課以檢驗學生之前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剩下的時間進入學期收尾階段,不再安排耗費較多精力的團隊活動,在講授少量知識點的情況下進入復習、答疑階段,帶領學生為期末考試做準備。
對空間的考慮是在每次課上允許存在多種學習形式,如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模擬展示、實踐合作等,在空間范圍有單獨行動也有集體合作。同時,建立同一空間下的互動結構,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
教師引導法:多維度教學法是建立在完善傳統教學法的基礎上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式教學法缺少學生參與,課堂缺乏活力,然而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缺少教師主導的課堂同樣是有問題的。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要思考的是如何轉變身份與角色。瓦爾德說:“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的老師講解,優異的老師示范,偉大的老師啟發。”從敘述到講解,從講解到示范,從示范到啟發,指明老師應該扮演的角色。
多維度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老師講授結合學生演練,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啟發學生思考,對禮儀知識點不僅能夠舉一反三,而且能夠引發學生對人生、生命、社會秩序、國家形象等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使禮儀這一看似實操性的科目變得厚重與有深度。外交學院的“涉外禮儀”課程教師在課程安排上,充當設計者、組織者與管理者;在知識的傳授上,是傳授者與啟發者,比如除了介紹如何吃、如何穿、如何談、如何排位次等知識外,還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禮儀背后的價值,如涉外禮儀于外交外事人員的價值?禮儀素養高低是否對一個人的生命品質產生影響?個人涉外禮儀素養高低是否會影響中國國家形象?國民禮儀素養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與意義?等等。使學生既擁有微觀性的知識點,又能夠以小見大,從更加宏大的視角思考禮儀的價值。
專家講授法:為了豐富一學期的課程,借助外力仍然是必要的。首先,每一位主課教師都會有局限性,外請專家將為課程帶來新的知識、新的活力、為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其次,即使主課老師能夠講授每一次課,外請專家依然是必要的,同樣的知識點別的專家如何呈現?教學法有哪些可以借鑒之處?最后,外請專家授課之前,主課教師請學生準備相關問題,授課后鼓勵學生與專家交流,主課教師也參與交流,形成師生交流與師師交流,教學相長,參與者都能從中獲益。當然,在選擇外請專家時有一些要求,如專家在本領域對某個問題有深入研究,教學法有創新或亮點,等等。比如外交學院的“涉外禮儀”課程邀請過美國、克羅地亞、香港的禮儀專家講授過禮儀課程;國內外請專家講授過“儀態禮儀”“西餐禮儀”“宗教禮儀”“禮儀教學法”等內容。新的面孔、新的知識、新的方法讓學生獲益良多,學生的狀態及精彩的問題讓國內外的專家對外交學院的學生給予較高評價,形成良性互動,豐滿與充實一學期的教學。
模擬演練法:禮儀是實操性的課程,必須配合大量練習才能從知禮、懂禮再到施禮、用禮。針對這一特點,外交學院的“涉外禮儀”課程安排大量的模擬演練,每堂課都會把學生按照各種形式分組,兩人組、三人組、四人組不等,然后讓他們根據教師安排的任務,自行分配角色、模擬場景、進行演練。基本流程是老師布置演練題目,學生自行分組,小組相應討論與演練,然后請幾組上臺展示,之后老師點評,形成“教—練—評”的模式。由于模擬演練的主角是學生,有些演練有情節,還涉及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加深記憶,使禮儀的知識點易于落實到行為層面。
有些禮儀知識點特別適合模擬演練,外交學院的“涉外禮儀”課常常采用模擬演練的有以下方面:在位次排序禮儀中,老師講完主席臺多人位次排序的國際規則時,請六位學生上臺直接演練如何排位;老師講完介紹禮儀,請三人一組模擬演練介紹禮儀,角色涉及介紹人、兩位被介紹人;老師講完言談禮儀中贊美的原則、方法與技巧,請學生兩人一組,演練基于事實的又能打動人的高質量贊美;老師講完著裝禮儀的規范與技巧,請學生四人一組,相互點評全身上下金屬配飾的顏色搭配是否和諧,并挑選出一個搭配最優者上臺展示等,所有演練結束后老師都會參與點評,有些還會邀請臺下的學生點評。這樣不僅輕松、活潑、愉悅,還加深了印象。
小組競爭法:競爭能調動個人的互動性和積極性并提高學習效率。小組競爭法是五維教學法中最有特色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將全班學生分成6個—8個不等的小組,每組8人—10人不等,外交學院的教學特色是小班教學,每門課的選課上限是60人,因此,這種分組法能夠有效實施。如果選課人數是60人,那么,分成六組每組就是10人,分成八組每組就是7人或8人。
小組競爭偶爾也會用于平時課堂的模擬演練,但最主要的是用于每學期課程推進到三分之二時安排的一次實踐課。根據本課程教師講授“涉外禮儀”十年的情況看,小組競爭的實踐課往往是一學期中最精彩的一次課之一,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一次課。實踐課要成功進行,需要確定一些規則:實踐課開始前二十天至一個月,老師會布置實踐課的任務,請大家以組為單位表演情景劇,老師提供幾個大的選題,具體內容各組自行決定且自行選擇表演形式。獲得第一名的小組成員每人將能獲得一份禮品,禮品并不貴重,以各種文具為主。每組的得分是頒獎的依據,打分機制需公平、合理,打分規則是每位學生為除本組之外的其他組打分,老師也參與打分,所有組表演結束后,統計出每組的平均分,這樣各組的排名就出來了。競爭性的機制挖掘了各組的潛能,當規則明晰且激勵機制同時存在時,實踐課總是會呈現很多驚喜。每組都有自身的特色,有的小組呈現時整體效果較好,臺下笑聲、掌聲不斷,有的小組強于劇本,劇情環環相扣,邏輯性強,有的小組最大特色是表演,個別學生展現了表演的天賦與才華,有的小組服裝道具豐富,代入感強。所有表演完畢后會有幾位學生點評的機會,點評優異者有額外加分,這激發了同學們的參與度。點評是對各組整體表現優缺點的總結,認真聽課加上認真觀看情景劇才能點評出其他組的優缺點,結合老師最后的總結性點評,再次對所學內容進行了梳理。下課鈴響起之前是宣布名次與頒獎的環節,老師從低到高宣布各組得分,獲得第一名的小組在掌聲與歡呼聲中上臺領獎。禮品很小,更多的是一種榮譽,但他們享受著競爭獲勝帶來的成就感與喜悅感。以小組競爭為形式的實踐課有哪些收獲,學生表示,鞏固了禮儀知識、建立了競爭的意識、鍛煉了團隊協作精神、很好地展現了自我、欣賞了其他小組的表演、加深了對其他同學的了解、個人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等。
四、五維教學法的效果與思考
基于禮儀對于當今中國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禮儀教學已經在全國很多高校轟轟烈烈地展開,本文探討的是“五維教學法”怎樣運用于外交學院的“涉外禮儀”課程。這種多維度的教學法可以針對禮儀課程“道”少而“術”多的特點增強教學效果。通過這五種方法期望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各種禮儀知識能夠盡可能多地落實到行為層面。第二,創建愉快課堂,使課程生動、活潑、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第三,除了能較好地掌握實操層面的禮儀知識外,還能啟發學生對深層的禮儀問題有深入思考。
通過外交學院十年“涉外禮儀”課程的授課效果看,整體較為正面:第一,選課人數較多,多年選課人數達到上限60人;第二,課程的出勤率較高,很少出現遲到早退的情況;第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愉悅,給予課程很多積極正向的評價;第四,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整體上比較好,根據學習過這門課程的學生反饋,學習后對大學生活、畢業求職、職場工作、家庭生活均有一定的幫助。
那么,五維教學法是否可以適用于其他課程?五維教學法適用于實踐性強的課程,即使運用到實踐性強的課程,也有一些要求與限制:第一,學生人數過多時不易充分地運用五維教學法,尤其是小組競爭受到限制。第二,模擬演練與小組競爭,尤其是小組競爭中的實踐課展示對學生的時間、態度、水平、組織策劃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否則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第三,課程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作保障,無論外請專家還是實踐課獎品的準備,基本的經費支持是必要的。
最后,對教學法的探索沒有止境,好的課程總是由充實的內容與適合的教學法組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禮儀課程突破傳統的教學法應該是必由之路,五維教學法納入時間、空間、角色元素,呈現了高參與度、歡樂課堂、高效學習、團隊協作的特點,整體而言,通過多年的探索與摸索,是一種相對積極的教學法。
參考文獻:
[1]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周加李.對外交流與個人形象塑造[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
[3]方朝暉.中國文化的模式與儒學:以禮為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4]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評述[J].理論導刊,2011(5).
[5]曹雅潔.高校禮儀教學的時間與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
[6]鮑日新.論“立體式”教學法在禮儀教學中的作用[J].河北示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0).
[7]何文.高校禮儀課程“立體多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從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角度[J].梧州學院學報,2017(2).
基金項目:“外交學院2018年度教學管理及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課題,(項目號JG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