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將漢中黨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教學當中,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學習方式與知識獲取渠道,優化課程資源配置,提升學生基本研讀辨識史料的技能,對培養愛國情感、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田野調研和不同途徑的校園宣傳,真正將漢中紅色文化知識內化于心。在利用漢中黨史資源的路徑與開展黨史知識宣傳普及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是值得繼續努力深挖的未竟課題。
關鍵詞: “中國近代史”? ? 漢中? ? 紅色資源
由“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代史”①,筆者已在歷史專業教學過程中使用了三年。經過這三年在教學中的教法摸索與教學案例的積累,加之學生課堂反饋情形來看,如何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日常教學中,是一個常被學生問及的話題。本文即以漢中區域為例,管窺漢中紅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課程的價值、路徑,并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范例展現漢中黨史資源的應用與實踐。
一、漢中黨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課程的價值
漢中地處秦巴山區,為漢水發源地及古蜀道中轉樞紐,兩漢三國文化在此地更是源遠流長。近代以來,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戰略轉移來此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紅29軍、紅25軍等部隊亦曾在此地進行革命斗爭??箲饡r期,作為抗戰大后方,西北聯合大學曾在此辦學多年,加之漢中地區早年地下黨組織的革命活動遺址、革命烈士故居等,紅色資源遺存數量相當豐富。“根據2010年漢中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全市黨史系統干部職工的普查統計,全市共有革命遺址、遺跡等紅色資源166處;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42處;革命領導人故居15處,革命烈士墓13處;紀念設施10處”②。在這些遺址當中,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何挺穎烈士故居、陳淺倫烈士故居、中共陜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華陽紅25軍司令部遺址、紅四方面軍鐘家溝會議遺址、紅四方面軍小河口會議遺址、鎮巴革命烈士紀念塔等,筆者皆有實地調研走訪,以作為黨史課程資源納入“中國近代史”教學中。
總體來看,漢中地區的黨史資源在融進“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當中體現出以下三方面的價值:第一,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陜西理工大學地處漢中,將該區域的黨史資源納入歷史課堂建設與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了解當地的紅色文化,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科知識素養,激發求知欲。以革命遺址、革命場館為現場教學實踐基地,將漢中黨史資源轉化為鮮活的革命知識,把書本上的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實際的體驗性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學習方式與知識獲取渠道,優化課程資源配置。
第二,將漢中黨史資源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實地的參觀體驗模式,讓學生在具體史料的搜集、考訂、詮釋中,學會寫作調研報告,整理調研成果,培養學生基本研讀辨識史料的技能。以唯物史觀作為我們認識歷史、辨析史實的基本方法與世界觀,學習中國近代史,將本地黨史文獻作為授課資源,讓學生領會階級分析法與歷史主義方法等思考路徑,借鑒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辨認檔案、日記、烈士回憶錄、報刊等不同類型的史料,通過電子數據庫索引,學會如何尋找不同類別的研究史料和形成歸類、鑒別史料的操作技法。
第三,以漢中黨史知識作為課堂素材,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對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習總書記特別重視黨史知識學習,對黨史學習的重要性有很明確的表態。習總書記曾指出,黨史、國史的學習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必須課,因為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③。習總書記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因此,開發和利用好漢中地區黨史資源,學習黨史,了解黨史,宣講革命英烈故事,發揚革命奮斗精神,弘揚時代正能量,對于我們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勵我們為黨的事業不斷前行奮進,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
二、漢中黨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教學的路徑
將漢中區域內的黨史資源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中國近代史”專業課程講解在培養學生基本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必須恪守黨性原則,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應該明了“應用地方黨史資源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應用這些資源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整個歷史,認識和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④。
結合本地區的紅色資源類型、紅色資源特點及本專業的實際發展現狀,將漢中地區黨史資源運用到教學當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第一,通過實踐環節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田野調查,了解漢中地區重要的革命遺址、烈士故居的保護開發情況。根據實踐課時要求,提前做好調研主題,讓學生查閱文獻史料,以編年的形式理出漢中地區重要黨史事件、黨史人物活動的歷史線索,再據此制定翔實的規劃調研方案。利用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口述訪談,搜集一手史料,再通過系統的加工整理,轉化為厚實的調研報告。以田野調研為形式的實踐教學,不僅錘煉了學生提料材料、分析解讀材料的能力,還豐富了應對實踐與理論之間的思考經驗。
第二,漢中地區黨史資源不僅要對接課堂教學,更應該走進校園,廣泛傳播,可以通過編寫紅色讀本、組織紅色話劇大賽、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不同形式進行宣傳。例如: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依托漢中豐富的黨史資源舉辦“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奮斗精神”歷史話劇大賽,在校團委等多個部門的支持下積極進行大賽籌劃宣傳,辦好大賽,著力打造校園紅色文化品牌,收到很好的成效,獲得師生高度好評。此外,學院還組織“五四”紅歌比賽、紅色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宣講漢中黨史知識,砥礪學生奮進前行,不斷學習。
習總書記指出:“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雹莓斍靶畔鞑コ尸F載體較為多樣,傳統的手冊宣傳、展覽宣傳等單一化的方式不足以承載紅色文化傳播影響,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微博、微信公號、校報等不同的媒介載體,廣泛宣傳漢中紅色文化,介紹革命斗爭故事、革命烈士事跡,普及黨史知識。
第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觀看與漢中地區相關的紅色電影、烈士專題紀錄片,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講好黨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遞好”。漢中市黨史辦近年來先后推出《天漢英烈? ? 井岡元戎——何挺穎》《陜南戰役》《紅二十五軍在江口》《重走紅軍路》《漢中抗戰記憶》《前驅》等一系列紅色專題紀錄片,將這些影像資料作為教學素材,通過一個個故事的播放與講述,讓學生真切了解每一個紅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涵,讓學生談觀影體會,寫觀影心得,真正做到將漢中紅色文化知識內化于心。
三、漢中黨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課堂教學的范例
將漢中黨史資源融入“中國近代史”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曾有過教學方面的初步嘗試。以下即以何挺穎烈士故居、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為例展開闡述。
何挺穎(1905—1929年)生于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何家灣村,幼承庭訓,勤苦好學。1915年,就讀于南鄭高小。1920年至1924年就讀于漢中聯立中學,在表哥王鈞石的影響下,廣泛閱讀《新青年》《努力周報》等進步刊物。1924年夏到1926年秋,何挺穎相繼在上海大同大學、上海大學讀書,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北伐時期,短暫擔任過國民黨李品仙部的團指導員。“八七”會議后,參加秋收起義,并跟毛主席上井岡山,參加三灣改編、黃洋界保衛戰,1929年1月在江西大余戰斗中,何挺穎負傷犧牲。
何挺穎親歷參與的重要歷史事件:五卅運動、秋收起義、三灣改編、黃洋界保衛戰。對應“中國近代史”教材序列是第九章第二節《國共合作的建立與國民革命的興起》及第十章第二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安排思路是:其一,預習相關章節內容,了解清楚基本史實,利用周末時間進行現場教學。帶領全班學生瞻仰何挺穎烈士故居,并觀看專題紀錄片《天漢英烈? ? 井岡元戎——何挺穎》,了解何挺穎烈士的生平事跡及革命經歷。其二,將本班學生24人分3組,每組8人,每組各自完成布置的課程作業,并在課堂展示交流。第一組專門搜集何挺穎在上海就讀期間發表的為革命吶喊的文章,了解何挺穎編輯《南針》《漢鐘》等革命進步刊物的基本情況,尤其關注何挺穎、劉平衡、馬凌山⑤等陜籍革命英烈在五卅運動中的活動史跡。通過搜集《熱血日報》《上大五卅特刊》等當時發表的紀實性的現場一手史料,重溫革命斗爭之艱辛,返回革命歷史語境與歷史記憶中,了解當時國人的愛國熱情。第二組專就何挺穎烈士戰斗井岡山上的革命活動,按照時間順序理清線索,對何挺穎參與過的重要革命事件秋收起義、三灣改編、黃洋界保衛戰等史實進行詳細梳理。第三組主要就何挺穎烈士短暫一生的主要經歷以年譜簡編的形式進行勾勒,以便大家對其革命活動有精細準確的把握。
通過三個小組各自匯報和課堂激烈討論后,就學生課堂所提問題進行匯總,并以作業形式完成。通過課堂討論和作業反饋情況看,本次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互動方式,不僅拓展了黨史知識,而且達到了教材規定的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培養目的。而且通過黨史知識的學習與普及,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具體現場教學實踐中“學習中國近代史,有助于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①(13),實現教學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位于漢中市南鄭區紅寺湖,是陜南地區較為知名的重要紅色經典旅游景區。該館占地約70余畝,建有何挺穎烈士紀念廣場、革命英雄紀念碑等,通過4個展區共300多件革命實物、3000多冊紅色史料、圖書,對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當時革命斗爭活動進行了真實的呈現。
以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為依托的教學資源,對應的教學章節應是《中國近代史》教材第十章第二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在本節教學過程中,安排思路是:首先,通過課堂講解,讓學生認識當時全國主要革命蘇區創建過程及分布區域,熟悉當時蘇區的土地革命政策及“圍剿”與“反圍剿”的革命斗爭史實。其次,將24位學生分組,共分三組,每組8人。第一組通過與本院地理專業學生相互交流,運用GIS操作系統繪制出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蘇區抵達川陜的行軍路線圖,并標示出紅軍在川陜地區活動的范圍及相關戰役、會議的時間、地點;第二組了解川陜革命根據地當時的軍事斗爭、土地法令、財稅政策等,并通過PPT的演講在課堂上展現出來;第三組主要了解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主要展區內容,負責講解工作,并收齊每位同學參觀總結讀后感,匯總后,談談這次教學的主要體會和收獲。最后,進行現場教學,參觀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組織學生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對著黨旗莊嚴宣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與現場講解參觀,對整體知識有了通透掌握之后,布置課程作業。
綜上,通過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知識資源與“中國近代史”相關教學章節的互為融入,學生通過跨學科GIS技術完成具體空間圖表的繪制,不僅拓展了對川陜蘇區黨史知識的了解,養成了良好的搜集材料、解讀材料的知識技能。進一步言之,現場教學實現了“中國近代史”課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培養目標—讓學生理解“歷史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中國共產黨”①(11)。
四、結語
“中國近代史”課程面向的授課對象主要是歷史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知識技能拓展的同時,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自學的主動性,增強課堂知識講解的趣味性,是在教學中需要時刻思考的論題。將地方黨史資源引入“中國近代史”課堂,鼓勵學生運用電子資源搜集黨史史料、解讀黨史史料,以現場田野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的途徑,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是一條不錯的探索之途。
漢中地區遺存的旅游資源類型較為豐富,紅色資源、三國兩漢文化資源、山水生態資源等多種旅游景觀交織在一起,紅、古、綠產業融合與開發程度較高。尤其是近年來,漢中市廣泛挖掘紅色資源,通過紅色場館、遺址的復原與建設,充分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發揮漢中黨史資源資政育人的作用,建成了多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等。因此,地處漢中的陜西理工大學歷史學專業在開展中國近代史課程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本地的黨史資源為課程目標服務。在利用黨史資源的路徑與開展黨史知識宣傳普及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是值得繼續努力深挖的未竟課題。
注釋:
①《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②楊欣.發展紅色旅游推動漢中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J].老區建設,2019(16).
③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3-3.
④鄧杰.上海地方黨史資源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的應用[J].紅色文化學刊,2018(2).
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2.
⑥關于馬凌山等陜籍革命烈士在滬就讀期間參與五卅運動的情況,筆者曾有專文論述??蓞㈤啠宏愋〕唷⑸廴A.馬凌山烈士在滬史跡考[J].西部學刊,2019(3).
基金項目:2018年度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川陜老區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2018Z03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