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寶蓉

近日,我國首例未婚生育申領生育保險金糾紛案,引發了輿論熱議。案件背景是這樣的:上海未婚女周麗在跟男友分手后意外懷孕。懷孕后,周麗去上海浦東新區金楊街道(簡稱街道)申辦《計劃生育證明》被拒;兒子出生后,她向上海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簡稱上海社保中心)申領生育保險待遇,又被拒。隨后,她先后起訴了街道和上海社保中心,均敗訴。之后,周麗又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簡稱上海高院)申請再審此案。2020年1月16日,周麗接到了上海高院再審受理通知。
一時間,這則新聞引發了關于未婚媽媽是否有權領取生育保險的討論熱潮……
周麗長相秀美,是上海一家大公司的財務總監。然而,自身條件優越的她,在個人情感方面卻屢遭不順。2016年7月,40歲的周麗和男友分手,次月,她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一時間很迷茫,掙扎:她早已過了適婚適孕年齡,打掉孩子,就意味著此生可能不會再有孩子;而未婚生育,卻與傳統觀念相悖,定會招來閑言碎語。
猶豫再三,周麗還是決定生下孩子。令她感動的是,父母給了她極大的理解和支持。
周麗與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彼此能緊密聯系又有自由空間,她感覺這是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她很獨立,做好了一個人迎接孩子到來的一切準備。然而,現實問題卻不像她預想的那么簡單。
2016年9月的一天,周麗去醫院做初次孕檢,醫生卻因她沒有社區醫院開具的“孕檔卡”而拒絕給她做檢查。可是她去社區醫院開具“孕檔卡”,社區醫院卻以周麗提供不了結婚證為由拒絕辦卡。萬般無奈的周麗又換了一家醫院做檢查,在她的一再堅持和請求下,醫生最終勉強答應給她建檢查卡,讓她按期來做孕期檢查。
好在周麗的整個孕期都比較順利,2017年5月,周麗剖腹產生下兒子,她請了一位阿姨照顧自己和兒子。
周麗了解到,女職工申領生育保險金,需要街道開具《計劃生育證明》。2017年7月21日,她帶著身份證、戶口簿、寶寶出生證,去上海浦東新區金楊街道計生辦申請這個證明。
窗口工作人員翻看了一遍周麗遞上去的材料,抬頭問:“結婚證、配偶身份證、配偶戶籍證明呢?”周麗小聲說:“我未婚,沒有這些證明。”“對不起,您的申請材料不全,辦不了。”工作人員邊說邊把材料退還給周麗。
周麗自學過法律,她愣了幾秒后問:“我國《婚姻法》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你們拒絕辦理,是不是侵犯了我和孩子的合法權益?”
對方卻搖搖頭說了聲“對不起”,便不再理會周麗。后來,周麗又一次去了街道,仍舊遭到了拒絕。
“其實,我心里一直挺矛盾。一方面,我覺得未婚生育,確實是一件不好的事;另一方面,沒有一條法規明確規定,未婚生育子女的情況屬于不符合‘計劃內生育’,我覺得街道不給我辦理《計劃生育證明》不合理。”周麗向筆者解釋道。
2017年11月初,周麗一紙訴狀將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楊街道(簡稱街道)告上了區法庭,請求法院依法判決街道給其辦理《計劃生育證明》。
周麗的父母和朋友很不支持她狀告街道,紛紛建議周麗撤訴。父母嘆著氣說:“未婚生育本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你這一告,就會人盡皆知,我們的臉往哪兒放?”朋友勸道:“你花了時間和精力,可能還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何苦呢?”
“他們不支持我,后來我就不和他們說這事兒了,但我并不打算撤訴。”周麗說。她曾問過浦東新區計生部門:“難道就我一個未婚媽媽要求發放《計劃生育證明》嗎?”計生部門回復說:“確實沒聽說未婚媽媽來要求發放過這個證明。”
2018年1月23日,周麗又向上海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簡稱社保中心)申領生育保險待遇。結果,社保中心果真因沒有《計劃生育證明》,拒絕為周麗辦理申領。社保中心有位工作人員跟周麗說,只要她補領了結婚證,便可以領取生育保險金。
周麗愈發覺得,把婚姻設為領取《計劃生育證明》和生育保險待遇的門檻,很不合理。她翻看法律文書,上面并沒明確規定未婚生育不合法。那么,政府部門就應當采取“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有利于當事人的原則,去保護未婚媽媽的合法權益。同時,周麗也意識到未婚媽媽權益似乎是個空白,這一人群只有通過抗爭,才能爭取到與已婚媽媽同等的權利。
之后,周麗陸續在網上認識了一些未婚媽媽,她們也很想申領生育保險待遇,但向“過來人”一打聽,再上網一查,覺得自己不符合條件就放棄了申領。尤其是一位叫“小玥”的未婚媽媽的訴說,讓周麗難過了好幾天。
小玥跟周麗一樣,也屬于意外懷孕。因她患病不易懷孕,便決定生下孩子。不久她和男友分手,成了未婚媽媽。小玥在一家小公司當文員,收入不高。為了自己和孩子將來的生計,她挺著大肚子擺了幾個月的夜市,售賣玩具和墨鏡。產假期間,她依舊每晚去擺攤,帶個吸奶器定時吸奶,帶回去給孩子喝。小玥對大伙兒傾訴:“假如我能領取到生育保險金,就能緩解我養育孩子的不少經濟壓力。”
“我走上起訴之路去爭取未婚媽媽權益,像是一場破冰之旅。我當時想,既然沒有人做過,我就做個先驅,去試試吧。”周麗對筆者說。
于是,2018年3月12日,周麗又向區法院起訴了上海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簡稱社保中心),請求法院依法判決社保中心向周麗發放生育保險待遇。
讓周麗失望的是,兩起訴訟均敗訴了。身邊的朋友開始打擊她,有的人甚至在她背后說起閑言碎語。
父母急了,追著她反復勸說:“你都42歲了,還帶著個孩子,降低點要求,趕緊找個人嫁了吧,不要再折騰了!”
尋尋覓覓那么多年,周麗一直沒找到心儀的人結婚。有了孩子后,她覺得結婚的概率更低,而且通過和一些未婚媽媽的閑聊,她對婚姻的看法又有了比較大的改變。所以她不想因為有了孩子,而降低對婚姻的要求,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那樣的婚姻注定不會幸福。
在周麗那個70多人的未婚媽咪群里,很多未婚媽媽的痛苦和無奈,旁人無法體會。有的未婚媽媽因為要去體制內工作,擔心政審不過關,和認識剛幾天的人勉強結婚,過著被歧視的日子;有的未婚媽媽為了能給孩子順利上戶口,中了當初拋棄自己的那個人的圈套,答應和此人結婚,結果孩子被此人隱匿,從此斷了母子緣,終日活在思念和痛苦中;還有的未婚媽媽為了能領取到生育保險待遇,竟荒唐地和不認識的人領證結婚,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家庭問題……
周麗坦言,那段時間,她特別灰心,甚至有些懷疑和懊惱:選擇做未婚媽媽,是否本來就是個錯誤?
情緒低落時,周麗不小心把碗摔碎劃傷手指,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下來,望著窗外發呆……這時,1歲半的兒子暢暢就會非常懂事地陪在她身邊。他會遞給她自己最愛的玩具,把臉湊上來說:“媽媽,你別哭,我送你一個車車好不好?”“媽媽,我幫你吹吹手手,吹吹就不疼了。”
有一次,周麗帶著暢暢在外灘看陸家嘴燈光秀,暢暢兩眼放光,拍著小手小大人似的說:“我愛死你了,這個世界。”之后,他又把臉湊到周麗面前,認真地說:“媽媽,我也好愛好愛你啊!”
周麗抱緊暢暢哭了,她的心都快被這個小人兒的陽光和暖暖的話語融化了,她一個勁地說:“媽媽也好愛你好愛你!”
“直到這時,我才體味到,未婚生育無關對錯。因為在這個個性化的年代,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生活的權利,做未婚媽媽是很個人化的問題,關鍵要看什么樣的生活更適合自己。而我,越來越慶幸留下了兒子,做了他的媽媽,兒子帶給我太多的幸福和感動。”周麗感慨道。
正是兒子帶給自己的幸福動力,重新驅使著周麗繼續維權。2018年12月中旬,她又向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交了對上海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的上訴申請。
此時,周麗的思維越來越清晰:如果自己堅持到底能推進司法部門對生育政策的完善和修訂,最大限度地保護未婚媽媽們,讓她們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人生,那她就是在做公益。所以周麗非常愿意把自己維權的事情提到大家面前,哪怕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在所不惜。
2019年2月15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了維持原判的判決,周麗對上海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的上訴,依然以敗訴告終。
2019年7月,周麗繼續向上海市高院提出了再審申請。2020年1月16日,周麗接到了上海高院的再審受理通知。其實,這起行政糾紛官司,也引發了關于未婚媽媽是否有權領取生育保險的討論熱潮,網友們都在密切關注著官司的動態和走向。
目前,周麗正等待審理合議庭做出是否再審的決定,她說:“就算失敗了,我們依然會通過其他途徑繼續爭取未婚媽媽的合法權益。”
筆者采訪了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李怡佳律師,請她對這起生育保險糾紛案做分析和點評。
李怡佳認為:當今社會,人口因素、社會觀念、生活習慣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有的規定已明顯滯后于時代,像周麗這樣的多元家庭結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他們與傳統觀念的碰撞和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社會價值取向與法律也應當及時反應,以引導多元家庭理念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國法律對于未婚生育女性能否申請生育保險,未作明文規定,各地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予以執行。周麗進行司法維權,不僅是為個人、為未婚媽媽群體主張公平,更是給政策制定者、執行部門及司法機關提出嚴肅而重要的命題。
法制建設需要時間,周麗的努力,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法律的進步,為未婚媽媽群體爭取自身利益起到了表率作用。不論最后的結果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
(經當事人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