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斯,吳中平,b,2
(1.華南理工大學a.建筑學院;b. 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菜市場扎根在城市每個小角落,是許多家庭每日必達、必不可少的場所。作為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菜市場的功能性更加突出,公共性被弱化。如何利用菜市場的優勢,挖掘其公共性的特質和潛力,從功能型的菜市場轉變為城市“磁場”,或許可以成為菜市場活化的契機。
公共性作為菜市場的重要屬性,體現在地理位置、容納公共活動等方面??蛇_性強,為滿足社區供給,菜市場通常具有便利的地理位置,方便貨物運輸和居民使用;容納公共生活,在菜市場中,自發性的社交活動不斷發生,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鄰居之間的日常對話,面對面的購買模式創造了多種社交可能性。這些公共性的特質,使市場具有成為社區活動核心、凝聚城市活力“磁場”的潛力。
從傳統菜市場轉變為城市“磁場”,應從功能上和內涵上都發生轉變。從功能上看,它是從單一的物品交易場所、供給場所,向容納多樣化的城市功能的轉變;從內涵上看,它是從低層次的城市功能,向高層次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走向豐富化供應的場域。
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和資料整理,分析幾個菜市場改造案例,并結合城市、社區的使用需求,探索如何通過建筑手段提升菜市場公共性,使功能更復合化、使用人群更多樣化,更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
為方便分析,將菜市場改造分為兩類,一是改變菜市場的功能,作為展覽館、社區活動中心等重新被利用;二是保留市場主體功能,改善建筑環境、增加公共服務功能。這兩種方式都從公共性入手,豐富菜市場原有公共職能,使之成為城市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1 打造城市名片——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位于我國臺灣地區臺北市舊城區,從興建至今100余年,經歷了菜市場→劇院→綜合展覽館的職能轉變。2007年活化改造后,市場的建筑功能更加復雜、建筑空間更加開放,獨特的建筑風格得以彰顯。
在城市尺度上,西門紅樓被定義為“城市會客廳”,是舊城區的旅游文化名片。市場處于商業中心區,毗鄰西門町購物街,便利的交通位置、開闊的前廣場和典雅的立面,為旅游區創造了開闊的活動場地和地標性的形象。西門紅樓等歷史建筑的存在,使萬華區不僅僅是一個熱鬧的老城區,更是一個有文化沉淀和歷史價值的“博物館”。
在改造措施上,市場本身就是歷史文物,可作為公眾歷史教育基地,其修繕措施巧妙地處理了新建筑與歷史建筑之間的關系,也向公眾傳達出新舊建筑的區別。十字形文化集市區作為重建區域,與保留文物八角堂在結構上為非永久性銜接。集市區整體采用鋼結構搭建,外立面用紅磚墻飾面回應八角樓的歷史風貌,內部和屋頂則以裸露的鋼結構和全玻璃天窗,模擬舊市場的坡屋頂和天窗樣式。
在功能策劃上,改造后的西門紅樓更加開放,是一個集展覽、休憩、售賣、辦公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城市服務點。除2層部分辦公區域,西門紅樓大部分區域都向公眾開放和服務,除了展示建筑歷史,還定期于文創市集展出青年創業者的作品。
2.1.2 構建社區核心——新富町文化市場
位于我國臺灣地區臺北市的新富町市場為歷史保護建筑,于2017年改造為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開放。改造后的市場,設置了教學廚房、咖啡區、討論室、展演空間、創意工作坊和辦公室等公共服務功能,以飲食教育基地、在地文化研究中心為經營目標,構建市民活動新場域。
利用便利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市民故事,新富町市場在社區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新的功能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市場修繕歷史,展示建成歷史和過去的繁華故事;第二類是社區服務,入口咖啡廳隔絕了外部東三水市場的嘈雜聲音,在鬧市區里開辟了一個安靜休息和等候的區域,教學廚房和小餐廳為社區活動提供了場地;第三類是討論室和辦公區,提供給各類研究組織,定期開展在地文化、庶民文化討論活動。三類功能區之間或開敞,或用半透明PVC板、玻璃為間隔,創造了豐富的步行路徑和灰空間。
在時間的縱軸上,新富町市場是一個原點,是人們寄托鄉愁的良好物質載體。改造中特意保留內部U字形的空間布局和富有特色的制冰室,將市場售賣臺作為展品,局部保留原建筑遺留的地面,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公共區域的空間品質,更增強了參觀者的體驗感。
2.1.3 引入文創觸媒——東門市場
我國臺灣地區新竹市的東門市場建成于1977年,2017年政府與高校合作,在設立青年創意基地,希望以設立文創基地為觸媒,激發東門市場的空間活力,為老舊的東門市場引入新的使用群體,起到了市場活化和更新的作用。
東門市場的興衰是老城區發展的縮影,在尊重歷史文脈和統籌各方資源的前提下,老城區的活化需要一個“觸媒”,以激活區域活力。東門市場就是“觸媒”之一,它具有相對優越的地理區位、長久的使用帶來的地域認同感,以及現有的可整合的商業資源。
引入青年群體為切入點。我國臺灣地區新竹市是著名的教育城市,年輕群體的大量涌入使其常年保持人口總數的正增長[1]。東門市場閑置的大量商鋪可以為青年工作者提供低廉的創業場所,工作室的設立可以為蕭條的東門市場吸引更多使用者,呈現雙向互利的發展趨勢。
微小介入與巨大效應。東門市場的青年基地僅設立市場第3層,一方面是資源有限,另一方面是出于對現存的東門菜市場生態的保護。菜市場1層仍保留大部分店鋪,包括早市和部分午市,主要使用者為附近居民。晚間營業的店鋪主要為酒吧、日料等特色餐飲,并不定期舉辦講座和活動,主要使用者為青年群體。改造措施上,一方面是活動組織,通過舉辦音樂節、講座等活動促進居民與青年人之間的關系(見圖1);另一方面是部分店鋪的美化改造,從青年群體的喜好出發,將日式元素與新竹市飲食文化相結合,吸引年輕群體的同時為原市場內其他店鋪帶來生機。
2.2.1 士東市場
士東市場位于我國臺灣地區臺北市天母社區,從空間、色彩、陳列、功能布局等方面切入,對菜市場進行改造和再設計,使之成為一個社區綜合便民服務設施。成立于1992年的士東市場,建成時是功能單一、建筑形式簡單的功能型市場,2017年通過“美好關系”活動,完成了市場內19家店鋪的空間改造[2]。
入口空間優化。沿街立面設置了寬約1.5 m的挑檐空間,下部為人行道,為城市提供了遮風避雨的步行環境,適應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
設施和功能優化。士東市場共2層,人流量大、全天候開放的市場主體位于1層,服裝、餐飲和辦公室功能布置在2層。放大公共空間,主入口處設置了10 m2左右的休息等候空間,樓梯旁增設貨物坡道,配備齊全的母嬰室、衛生間、無障礙設施。
空間與色彩提升。采用封閉式吊頂設計,在保證充分的采光環境下減少設備外露。菜市場整體采用暖色設計,采用米色和木色作為招牌、柜臺、樓梯鋪地的主色調,使整體空間富有親和力。
展陳與藝術設計。通過設計師與店主的協商,針對每個店鋪的特點和風格,對招牌、陳列等進行重新設計。如豆腐工坊的改造,采用淺色系原木色為主調,搭配與豆腐顏色相近的米色麻布裝飾和天然草席,簡潔溫暖(見圖2)。
圖1 舉辦文創活動場景
圖2 改造后的豆腐店
通過對比上述幾個市場的改造案例,舊菜市場的活化應從城市需求、社區需求出發,改變單一的售賣功能,創造更豐富的公共場所,為市民公共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性。
將餐飲服務、休憩等候、咖啡水吧等功能與傳統市場的職能整合設計,為菜市場吸引新的使用人群,延長使用者的停留時間,引發新活動的發生,從而達到活化市場空間的目的。對比西門紅樓、新富町市場和士東市場,都考慮了功能復合化的策略,具體措施如表1。
表1 三個菜市場功能復合化策略對比
圖3 新富町市場內部功能示意圖
三個市場展示了兩種功能再策劃的思路,一種是保留市場主體建筑,但不保留傳統菜市場功能,根據城市發展和社區需求規劃全新的業態;一種是在原菜市場功能的基礎上,策劃新的公共活動,吸引新的適用人群,也為原菜市場創造更多商機。
增加灰空間。不被界定的空間帶來活動的不確定性[3],如士東市場的外挑檐,創造了城市步行的空間,也可成為居民遮陽擋雨的場所,在人流較大時段成為緩沖地帶。
設置中庭和夾層。為滿足大跨度使用需求,市場內部層高較高,改造為新的功能如辦公室和活動室時,可考慮分層利用,如西門紅樓的十字區域,中部創意集市仍采用通高設計,兩翼小商店和辦公樓則分為上下兩層,圍繞中部集市形成中庭空間。
形態上,對于本身就是歷史保護建筑的舊市場如西門紅樓和新富町市場,要依據史實恢復歷史風貌,同時回應新時期的使用需求。如西門紅樓被大火焚毀的十字樓區域,依據歷史照片重建其形態和外立面;內部結構則采用鋼結構,一方面將對作為保護建筑的八角樓的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有利于搭建靈活的夾層空間和頂部采光,滿足辦公和集市的需求。
材料上,用材質區別新舊建筑,細節上豐富使用感受。不同的材質代表了不同的年代,在舊市場中,新舊材質的碰撞可以創造豐富的空間感受。如新富町市場的主體外立面,復原了建成時選用的水刷石立面,在新建的輔助建筑上采用了顏色相近的清水混凝土立面,營造出遠看風格一致,近看富有差別的觀感(見圖4)。西門紅樓的坡屋頂,用鋼網格模擬瓦片,用玻璃天窗模擬磚砌老虎窗,既與歷史建筑風格統一,也展現了新的建筑材料與建造技術(見圖5)。
圖4 新富町市場新舊建筑材質對比
圖5 西門紅樓十字形建筑材質
內部裝飾上,采用活潑、親切的裝修風格。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情味”,可以通過色彩、燈光和招牌設計回應這一特征,結合各地美食文化,打造有辨識度的內部裝飾系統。如士東市場,用暖色燈光營造溫暖的氛圍,結合每個攤販的產品特點設計招牌和展柜,選取原木、藤編、麻布材料傳達天然、手作的理念,改善了市場內部環境,迎合了大部分使用者的審美需求。
豐富的公共活動,有利于提高菜市場經濟收益,創造更多購買機會,提升場所歸屬感與街區的宜居性,促進人與人的互動和交流[4]。豐富的活動還有利于創造多樣化的使用需求,增強菜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定期舉辦與菜市場相關的社區活動。在管理上,可以從社區需求出發,利用菜市場位于社區中心、可達性強的特點,舉辦關于食品、餐飲等相關活動,多時段利用市場空間。
營造公共空間。除具有特定功能的場所,開放空間能為公共生活提供可能性,如西門紅樓,在建筑南北側設置廣場空間,并通過多入口的設計使市場與社區發生聯系;新富町市場中設置的室內大臺階,提供了集討論、休息、展覽為一體的活動場所。
幾個菜市場的改造方式,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建筑物價值,在活化和改造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核心出發點都是朝著更加公共化的方向發展。從單一的菜市場功能,向多元化復合功能轉變;從均質化的大空間,向多層次、多尺度空間轉變;從強調功能的服務型建筑體,向展示歷史變遷、地域文化的建筑轉變;促使使用者從單純的購買活動,向多樣化、開放式的公共生活轉變。這些轉變不僅促使菜市場自身轉變為公眾活動中心,也對區域產生了“輻射”效應,如西門紅樓作為城市名片的宣傳效應,新富町市場作為社區核心的凝聚效應,菜市場成為凝聚城市活力的“磁場”。
在構建城市“磁場”的過程中,菜市場的建筑空間、使用功能是可操作、可見的,但菜市場的“人情味”卻是不可見的。關注和維持原菜市場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是對市場活化更高的要求。西門紅樓現有的展覽和市集功能中,游客為主使用群體,流動性大;東門市場引入的青年群體帶來了新的使用模式,但也沒有恢復原市場親切的交往模式。新富町市場雖然不再維持菜市場的功能,但通過營造社區活動空間,容納了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動,盡量減少了對周圍居民的人際關系網絡的影響。
舊菜市場的活化沒有統一的范式,公共化可以成為其改造的出發點之一,眾多的成功案例也證明了其可行性,本文通過分析四個市場的改造過程,提煉其改造特點,總結有利于提高公共性的活化措施,希望能對我國的菜市場改造提供一定參考。
[ID:00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