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鵬
(大唐鄉城(得榮)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212000)
中小水電站因庫容小,汛期來水量大,有限的庫容無法大量存儲水資源,有效庫容小,防汛壓力大,且機組均處于滿發狀態等因素,發電量提升空間低,而枯水期來水量偏低,滾動重復利用有限的水力資源,可提升水能利用率,增加枯期發電量,在枯水期提供清潔能源,可減少一定的碳排放量,并且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以提高枯水期發電能力優先。由梯級流域電站龍頭電站提高運行水頭,穩定梯級下游電站來水量,并在避開機組振動區的情況下,保持電站機組較優的運行工況,降低機組耗水率。
第一級電站為流域目前在役首級電站,為日調節能力引水式電站,第一級水電站正常蓄水位3 087 m,最大(閘)壩高27.7 m,總庫容為120萬m3,引水線路長約15.4 km,利用落差154 m,電站裝機3臺,總裝機93 MW,多年平均發電量為3.694億kW·h。第二級電站為目前在役第二級電站,日調節能力引水式電站,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為2 933 m,庫容404萬m3,調節庫容為117萬m3,引水線路長約16.7 km,電站裝機容量為120 MW,設計引用流量為90.6 m3/s,多年平均發電量為5.453億kW·h。第三級電站為目前在役第三級電站,日調節能力引水式電站,電站為引水式開發,水庫正常蓄水位2 754 m,庫容154萬m3,調節庫容44萬m3,利用落差221.90 m,設計引用流量103.5 m3/s,總裝機容量為180 MW,多年平均發電量為7.577 3億kW·h。
2.2.1 函數模型
以本梯級電站枯水期作為調度期(11月至翌年4月)的優化前的多年平均發電量(因2016年三級電站實際投產,故取2016、2017年枯水期)發電量作為對比,模型的函數首先確定入庫徑流量,并且滿足運行約束條件,在整個調度期內進行發電出力模擬,具體如下:
式中,N為模擬電站優化后的發電量,kW·h;ηi為電站出力的平均系數;qi,t為調度期內(t時段)的平均發電流量,m3/s;Δt為調度期內的時間之和;H為優化后水頭。
2.2.2 約束條件
水庫庫容、蓄水位、發電出力和下泄流量按以下公式進行約束,因計算模型枯水期計算,約束條件僅作為參考。
庫容Vimix≤Vi,t≤Vimax
水位Zimix≤Zi,t≤Zimax
出力Nimix≤Ni,t≤Nimax
發電流量Qi,tmix≤Qi,t≤Qi,tmax
式中,Vimix為的最大庫容,m3;Vi,t為t時段內的初始庫容,m3;Vimax為的最小庫容(死庫容),m3。
式中,Zimix為的最高蓄水位,m;Zi,t為t時段內的平均蓄水位,m;Zimax為的最低蓄水位,m。
式中,Nimix為的最高出力,MW;Ni,t為t時段內的平均出力,MW;Nimax為的最低出力,MW。
式中,Qimix為的最高發電流量,m3/s;Qi,t為t時段內的平均發電流量,m3/s;Qimax為的最低發電流量,m3/s。
按第一級電站平均2018年11月至翌年4月平均來水量繪制24 h內曲線圖分析,得出各級電站出力與水庫水位變化;按曲線圖變化分析,流域電站水庫水位曲線(見圖1),在保持高水位高效率區間運行的同時,第一級電站平均水位在3 086.495 5 m,第二級電站平均水位在2 932.696 9 m,第三級電站平均水位在2 753.484 8 m,可達到理想的出力水頭。
圖1 各級電站水庫水位變化曲線(單位:m)
表1 梯級流域電站各級參數
根據梯級電站實際來水情況,按照枯水期作為調度期(11月至翌年4月),第一級電站以壩前水位為上限蓄水位3 087 m,庫容120萬m3,第二級、第三級電站均作為動態調節,水庫水位浮動在1 m范圍內的規則進行管理,各級電站優化前(2016、2017年)與優化后(2018年)枯水期的發電量對比分析。
優化后的各級電站出力均有所增加,受客觀因素影響,無法達到優化后模擬發電量,但實際發電量有較大的提升。第一級電站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發電量優化后實際發電出力提升19.19%,耗水率降低0.547 m3/kW·h,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發電量達9 841.7 MW·h;第二級電站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發電量優化后實際發電出力提升9.73%,耗水率降低0.059 m3/kW·h,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發電量達13 531.805萬kW·h;第三級電站枯水期發電量優化后實際發電出力提升11.93%,耗水率降低0.0077 m3/kW·h,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發電量達23 900.93 MW·h。
綜上所述,優化調度后實際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總出力達10.882 7 MW,較歷史同期提高11.94%,總發電量達47 274.435 MW·h,較歷史同期提高5 045.755 MW·h。圖2為各級水電站優化運行出力結果對比分析,圖3為各級水電站優化運行出力結果對比分析。表2為各級電站優化調度后數據結果對比分析。
圖2 各級水電站優化運行出力結果對比分析
圖3 各級水電站優化調度結果對比分析
表2 各級電站優化調度后數據結果對比分析
根據梯級電站的實際情況,采用數據模型計算最大發電量的函數模型,按照枯水期(11月至翌年4月)為一個調度周期計算,在保持高水位、高效率區間運行的同時,第一級電站水位平均水位在3 086.495 5 m,第二級電站平均水位在2 932.696 9 m,第三級電站平均水位在2 753.484 8 m,可達到理想的出力水頭。在分析周期內共計4 344 h中,第一級電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水頭變化較大,優化后運行出力增加19.19%;第二級電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水頭變化較大,優化后運行出力增加9.73%;第三級電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水頭變化較大,優化后運行出力增加11.93%;綜上,電站優化運行可提高電站的保證出力,減低耗水率,提高電站的經濟運行指標,但相對于電站運行水頭提高,取得實際效果將降低。
[ID:00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