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偉,覃振強,梁 闐,李德偉,李毅杰,劉曉燕,王維贊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7)
甘蔗產業不僅是我國食糖生產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廣西最重要的特色經濟產業,自1992/1993年榨季開始至今,甘蔗年產糖量及種植面積已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食糖產量及種植面積占全國的60% 以上[1-3]。甘蔗高產高糖品種是關鍵因素。優良的甘蔗品種能充分利用自然、栽培中的有利條件,抵抗和克服其中不利因素,豐產潛力大,蔗糖分高,宿根性強,適應性廣和抗逆性強,能顯著地提高蔗莖產量和含糖量[4]。近年來,廣大蔗區面臨著品種單一、品種退化嚴重、生產成本高和產量效益低的局面[5-7],隨著甘蔗新品種的不斷推出,品種更新換代周期縮短,因此篩選推廣適應性強、高產高糖甘蔗優良品種,實現多品種合理搭配,是提高蔗糖產業經濟效益的必要手段。本試驗通過桂糖29號、桂糖31號、桂糖32號、桂糖37號、桂糖40號、桂糖41號、桂糖43號、桂糖44號、桂糖45號、桂糖46號、桂糖47號、桂糖48號、桂糖49號、桂糖50號和桂糖51號15個桂糖系列品種,以新臺糖22號為對照1(CK1),桂糖42號為對照2(CK2),進行一新二宿品種比較試驗,分析不同甘蔗品種產量和糖分的性狀表現,篩選適應性強和高產高糖甘蔗優良品種,為生產上甘蔗新品種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1.1 參試品種
桂糖29號、桂糖31號、桂糖32號、桂糖37號、桂糖40號、桂糖41號、桂糖43號、桂糖44號、桂糖45號、桂糖46號、桂糖47號、桂糖48號、桂糖49號、桂糖50號和桂糖51號15個桂糖系列品種,以新臺糖22號為對照1(CK1),桂糖42號為對照2(CK2)。
1.1.2 種莖來源
參試品種種莖均來自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丁當試驗基地品種展示圃,2016年新植蔗,2016年12月28日各品種砍植株上部半莖留種,放置陰涼處備用。
1.2.1 試驗設計
試驗以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共17個處理,每處理種植5行,行距1.2m,行長9m,面積54m2,各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試驗地周邊設保護排(行)。
1.2.2 試驗過程
新植蔗: 試驗在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丁當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為旱地,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紅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甘蔗。前作甘蔗于2016年12月中旬砍收,12月底用中型拖拉機機械化整地開行,2017年1月16日人工種植,下種量7000芽/666.7m2,桂糖29號下種量減半(3500芽/666.7m2),雙芽段,蔗種品字形排列,基肥施29%復合肥(N-PK=10-9-10)50kg/666.7m2,2%吡 蟲 啉 顆 粒 劑6kg/666.7m2,種植當天覆土,土壤雜草封閉蓋膜。4月下旬結合手扶拖拉機大培土施追肥45%復合肥(N-P-K=15-15-15)200kg/666.7m2。7月份用鍍鋅水管搭架防甘蔗倒伏,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相同,2018年3月27日砍收測產。
1年宿根:宿根蔗不清園,不破壟,于2018年4月下旬雨后撒施45%復合肥(N-P-K=15-15-15)200kg/666.7m2,5月上旬用用電動噴霧器人工噴霧40%福戈WG 60g/666.7m2防治甘蔗,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相同,2019年2月2日砍測產。
2年宿根:宿根蔗不清園,不破壟,于2019年3月下旬雨后撒施45%復合肥(N-P-K=15-15-15)200kg/666.7m2,4月初用電動噴霧器人工噴霧30%度銳SC 80ml/666.7m2防治甘蔗,其它栽培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相同,2019年12月23日砍測產。
甘蔗砍收時調查各處理有效莖數和蔗莖產量,各處理隨機抽取30株生長正常的甘蔗植株,調查甘蔗株高、莖徑,用手持錘度計觀測田間錘度。計算666.7m2的有效莖數、蔗莖產量和含糖量。計算公式:甘蔗糖分=田間錘度×1.0852-7.703。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統計。
2.1.1 株高
從15個不同桂糖品種1新2宿甘蔗產量性狀調查結果由表1可以看出,3年平均株高桂糖37號、桂糖40號和桂糖41號3個品種株高較高,均超過320cm,比桂糖42號(CK2)高10.5~12cm,比新臺糖22號(CK1)高15~16.5cm;桂糖51號和桂糖49號也高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29號、桂糖31號、桂糖43號、桂糖44號、桂糖47號和桂糖48號6個品種株型較矮,株高比桂糖42號(CK2)矮19.6~47.6cm,比新臺糖22號(CK1)矮15.1~43.1cm,其他品種株高居中。
2.1.2 莖徑
由表1可知,3年平均莖徑桂糖50號、桂糖48號、桂糖45號和桂糖41號,均在3.00cm以上,屬大莖品種,莖徑比桂糖42號(CK2)大0.06~0.23cm,比新臺糖22號(CK1)大0.02~0.19cm;桂糖37號、桂糖29號、糖47號和糖44號4個品種較小莖,莖徑都小于2.8cm,比桂糖42號(CK2)小0.19~0.30cm,比新臺糖22號(CK1)小0.23~0.34cm,其他品種莖徑居中。
2.1.3 有效莖數
3年平均有效莖數桂糖29號、桂糖49號、桂糖47號和桂糖44號4個品種,有效莖數都在4500條/666.7m2以上,比桂糖42號(CK2)多(865~1115)條/666.7m2,比 新 臺 糖22 號(CK1)多(996 ~1246)條/666.7m2;桂糖51號、桂糖43號、桂糖40號、桂糖41號、桂糖31號、桂糖45號、桂糖46號和桂糖32號8個品種有效莖也高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37號和桂糖50號有效莖低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見表1。

表1 15個不同桂糖品種1新2宿甘蔗產量性狀調查結果
2.1.4 蔗莖產量
3年平均蔗莖產量桂糖49號最高,比桂糖42號(CK2)高1403kg/666.7m2,增產23.44%,比新臺糖22號(CK1)高1416kg/666.7m2,增產23.71%;桂糖43號、桂糖41號、桂糖46號、桂糖44號和桂糖31號蔗莖產量均高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分別比桂糖42號(CK2)增產9.3%、8.78%、5.52%、4.53%、0.19%,比新臺糖22號(CK1)增產9.45%、9.01%、5.75%、4.76%、0.41%;其他品種蔗莖產量均低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其中桂糖32號和桂糖37號最低,產量在5000kg/666.7m2以下,分別比桂糖42號(CK2)減產22.51%、17.55%,比新臺糖22號(CK1)減產22.34%、17.37%,見表1。
2.2.1 田間錘度
由表2可知,3年平均田間錘度桂糖50號、桂糖51號、桂糖44號、桂糖45號、桂糖32號、桂糖29號、桂糖47號、桂糖40號、桂糖48號等,均大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37號、桂糖31號、桂糖41號和桂糖46號等,均小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
2.2.2 甘蔗糖分
3年平均甘蔗糖分桂糖50號最高,桂糖51號、桂糖44號、桂糖45號、桂糖32號、桂糖29號、桂糖47號、桂糖40號和桂糖48號9個品種均高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37號、桂糖31號、桂糖41號和桂糖46號4個品種均低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見表2。
2.2.3 含糖量
3年平均含糖量桂糖49號最高、桂糖44號、桂糖43號、桂糖45號、桂糖29號的和桂糖40號6個品種含糖量比桂糖42號(CK2)高(13~188)kg/666.7m2,比新臺糖22號(CK1)高(47~222)kg/666.7m2,分別比桂糖42號(CK2)增糖1.37%~20.39%,比新臺糖22號(CK1)增糖5.26%~25.01%;有4個品種年平均含糖量低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其中桂糖37號年平均含糖量比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分別低251kg/666.7m2和217kg/666.7m2,減糖27.33%和24.54%;桂糖32號比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 分別低130kg/666.7m2和96 kg/666.7m2,減糖14.1%和10.8%;桂糖31號比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分別低69kg/666.7m2和35kg/666.7m2,減糖7.52%和3.97%;桂糖46號比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分別低62kg/666.7m2和28kg/666.7m2,減糖6.7%和3.12%,見表2。

表2 15個不同桂糖品種1新2宿甘蔗糖分性狀調查結果
糖廠是以蔗莖為原材料進行制糖,所以甘蔗植株主要是以蔗莖為收獲對象,因此,在單位面積上蔗莖的多少以及每條蔗莖的重量決定著產量的高低,而單莖重又取決于莖高和莖粗,所以甘蔗的產量構成因素主要是單位面積上的有效莖數、莖高(莖長)和莖粗(莖徑)。有效莖數對甘蔗產量直接貢獻最大,其次是莖徑,再次是株高[8]。本試驗桂糖49號、桂糖43號、桂糖41號、桂糖46號、桂糖44號和桂糖31號6個品種年平均蔗莖產量均高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49號株高和莖徑表現中上,有效莖數多(略少于最多的桂糖29號),所以產量為15個品種最高;桂糖44號雖然株高較矮,莖徑較小,其有效莖數排列第4位,所以也有較高的產量;桂糖37號雖然株高最高,但莖徑偏小,有效莖數最少,所以產量最低;桂糖50號和桂糖32號也由于有效莖數列倒數2、3位,所以表現產量偏低。以制糖為目的的栽培甘蔗,單位面積的糖產量是由單位面積的蔗產量和平均糖分決定,蔗莖產量對單位面積含糖量貢獻比錘度(糖分)大[8]。本試驗桂糖49號、桂糖44號和桂糖43號產量較高的3個品種年平均含糖量均高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41號、桂糖46號和桂糖31號因甘蔗糖分較低,使得年平均含糖量均低于桂糖42號(CK2)和新臺糖22號(CK1)。桂糖29 號和桂糖40 號雖然產量略低于桂糖42 號(CK2),但其蔗糖分表現優異,所以年平均含糖量高于2個對照;桂糖37號產量和甘蔗糖分表現最差,桂糖32號雖然糖分表現中上,但產量太差,所以2品種年平均含糖量最低。我國蔗區一般采用一年新植、留宿根2~3年的種植制度[8-9],一新二宿甘蔗產量和糖分的性狀表現更能體現品種的優異,試驗結果表明,蔗莖產量以桂糖49號、桂糖43號、桂糖41號、桂糖46號、桂糖44號和桂糖31號6個品種表現較好,桂糖37號、桂糖32號、桂糖50號3個品種表現較差;甘蔗糖分以桂糖50號、桂糖51號、桂糖44號、桂糖45號、桂糖32號、桂糖29號6個品種表現最好,桂糖37號、桂糖31號、桂糖41號、桂糖46號4個品種表現較差;含糖量以桂糖49號、桂糖44號、桂糖43號、桂糖45號、桂糖29號和桂糖40號6個品種表現較好。桂糖37號、桂糖32號、桂糖31號、桂糖46號4個品種表現較差。生產上宜推廣產量和含糖量較高的桂糖49號、桂糖44號、桂糖43號、桂糖45號、桂糖29號和桂糖40號6個品種,在加強栽培管理條件下也可以推廣甘蔗糖分含量較高的桂糖50號和桂糖51號2個品種,甘蔗糖分和含糖量較低的桂糖37號、桂糖32號、桂糖31號、桂糖46號4個品種不宜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