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宇,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雜文作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有數百篇文章發表,做過數百場教育教學講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癢》
《教育的懺悔》《教育的錯覺》《教育的覺醒》等。
疫情,使假期延長了,老是坐著,老實呆著,容易養成其他毛病。于是沒事,在家,走兩步路,看兩眼書,寫兩篇文,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調節。
再說,反正閑著也是閑著,除了堅決執行所有關于疫情期間的要求規定外,躲進小樓成一篇,也不是件很難的事情,倒更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雖說不像牛頓,趁著疫情封閉做成大學問。不像普希金,趁著疫情封閉寫出大手筆。但寫篇小文章,供職稱晉升、榮譽評審用,雖說有的評審已經不怎么關注論文了,但有總比沒有好,總比抄(襲)一篇文章安全有用。
近幾年,全國很多地方參加教師職稱評審和特級教師等榮譽評審,總要提交論文,提交論文,總要查重(就是查查文章的自我成色,防止抄襲等)。重復比例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會影響晉升,太高了,就會直接被否定。有的還會影響今后的申報。但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大跳。論文查重不過關的不僅多,而且重合率高的嚇人,有的居然達到98%以上。
除了作者名字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別人的。
這中間不排除:有的文章是自己的,是重合了自己的文章。有的自己的文章發表了,后被轉摘了。有的是獲獎了,后來又拿去發表。有的是出版社出版了,后來又拿去發表了。有的是先發表在了內部刊物,后又發表在公開刊物。有的是自己發表了,別的地方拿去轉發了。
有的是發表心切,一稿兩投了。有的是獲獎出版交流的文章,可能有價值有影響,還沒正式發表,就被有關網站網絡收入,無辜地造成了自己抄襲了自己的文章。總之,這些都是自己重了自己的文章,但機器也許有時還存在缺陷,不能分清先發后發。真是有些亂,所以,也不太容易說清。
但有一點可以清楚,寫一篇文章,要慎重,投稿也好,參編也好,交流也好,獲獎也好,都要保護好自己的產權和成果,一篇文章真有價值,就要選擇好呈現的方式,確保文章適得其所。還有一點可以說清楚,不要動不動就大段大段的引用,連個出處也沒有,連個引號也沒有,造成了抄襲的嫌疑。引用文獻資料和別人的東西,是個技術活,是個學術問題,要謹慎,要科學,要規范。不要動不動就引用,哪有那么多可以照搬的東西。還有一點不言自明,堅決別抄襲。抄襲,是每個人都清楚的事情。就像拿了別人家的東西,自己肯定是知道的。不能等到查重了,才說自己不知道,不要說此地無銀。
與其抄襲別人的,或者出現論文中明顯不該有的失誤,不如趁這些天都在家里封閉者,看看,寫寫,管他寫成什么樣子呢,就算是對以往工作的總結,對以后教學的展望,不管發不發表,對工作總有好處。
現在很多評審,連發表文章也不要了,只要一兩篇隨手寫的,只要有一些質量和價值,就過關了。所以,抄襲,基本上一點必要也沒有了,冒著風險,冒著學術不端,那么多的查重,真的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