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琪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小區已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我們老倆口獨自宅家也已經是第20天了,平日所有生活必需品都在網上購買。但耄耋之年的我們,下手總要慢一拍,好吃一點的食物老是搶不到。為解口腹之欲,只得把臘月里愛徒托人從安徽捎來的散養土雞和三河粉折都翻出來。這本打算招待親朋好友的,舍不得獨自享用。至此非常時期,也顧不得許多了。
說到三河粉折,雖相貌平平, 卻是三河周邊一帶縣區的傳統特色食品。相傳當年英王陳玉成率領太平軍駐守三河,深受百姓愛戴。因為陳玉成部多是廣西人,喜歡吃米食。三河老百姓特地用優質大米和豆類制成了粉折、米餃子等米制美食,犒勞太平軍將士。將士們士氣大振,一舉殲滅了曾國藩的湘軍6 千余人,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三河粉折的醇香美譽, 伴著太平軍的征程不脛而走,名揚江淮。
粉折可炒、可拌,也可放入火鍋燙食,若與老母雞湯、豬腿骨湯相融,更是一絕。粉折制作的傳統方法是:選用優質大米和綠豆黃豆等做原料,經過仔細篩選、剔揀后,放入大缸內,用當地清冽的井水浸泡12小時,略待發酵后,用篾籃淘洗,直至干凈無異味;石磨磨漿,再用平底鐵鍋烙攤成極薄的餅皮狀,切條曬干。共有近十道工序,全是純手工制作,費時費力,所以安徽肥西、舒城、廬江的當地人只在臘月里或辦喜慶大事時才做,供喜宴待客和過年時自家享用,很少有拿到市面上賣的,因此愈顯精貴。
我把黑木耳、香菇先泡發;雞蛋加少許料酒和鹽,攪拌入鍋,攤成蛋皮,切絲;蘆筍根部老皮剝去,切成細絲,焯水備用;把沖洗過的粉折放進漏勺中,在滾水鍋里焯片刻,瀝干倒入碗里;鍋燒熱,加上一勺菜籽油,姜、蔥切末,放入油鍋煸炒,再將事先準備好的黑木耳、香菇絲、蛋皮絲、蘆筍絲和粉折一起倒入鍋中翻炒,放少許生抽和鮮辣粉,淋上幾滴麻油,起鍋裝盤。粉折色白軟糯爽滑、蘆筍清綠爽口,配以黑木耳、香菇絲、蛋皮絲,一盤營養豐富而美味的素炒三河粉折就登場了。常年食素的夫人吃得眉開眼笑。如果想拌,操作程序大體與炒粉折相似,但裝盤前,建議一定要淋上“上海辣醬油”,保證讓你不吃到撐破肚皮是舍不得放下筷子的。
我則無葷不歡。散養土母雞洗凈,剪掉雞的爪尖和屁股尖,放入湯煲,根據自己的喜好放入適量清水(想喝原味雞湯一般不放姜片,因散養土雞本身沒有什么腥雜味;若放了姜,姜味會蓋過雞湯的醇香)。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放點料酒和蔥,改小火慢燉。燉至醇醇的土雞香氣溢出,湯色清亮味鮮時,只放一點鹽,不需畫蛇添足添加任何佐料。這樣燉出來的老母雞湯特別鮮美。此時,盛出一碗雞湯放入鍋中,再把沖洗瀝干的粉折放入雞湯,燒滾后盛出,撒些小蔥末,以剔骨雞絲、雞蛋皮等作澆頭。粉折口感糯滑有韌勁,雞絲緊實且香,雞湯醇濃且鮮,皆在唇齒間交融。熟悉的故鄉味道便在口腔里、碗碟中綿延開來。
這非常時期的非常年味,讓我們在隱忍中獨樂,靜待著溫柔似水的春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