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明
南京市江北新區是國家級經濟新區,優先發展教育惠民生。為促進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放大優質教育資源,2017年8月組建“揚子一中教育集團”,以揚子一中為集團本部,原長城中學為分校,采用“名校+鄉校”模式,實行一體化辦學,一校兩址,同步發展,合作共贏。集團化辦學兩年多來,成果豐碩、令人矚目。
35年的辦學業績已讓揚子一中成為本地區頗有影響力的名校。作為集團校的基層黨組織,如何實現集團化辦學的效益最大化是近階段教育集團黨建工作之重點。只有集團內深度融合,實現抱團優勢,逐步擴大輻射覆蓋面,為新區的教育發展創新思路,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經過廣泛征求多方意見,我們確定了這樣的研究與工作目標:
1.黨組織促進學校哪些領域的有效融合,才能提高集團辦學的整體效益最大化。
黨組織要實現兩個校區各領域、各部門一系列管理體制的有效并軌,推動集團內融合發展,使名校更名,分校更優。
2.黨支部在促進集團內部融合發展中能起到怎樣的引領作用。
作為政治核心,引領和促進的前提是先進行教育集團內部管理及融合現狀調查研究及分析,尋求對策,確定今后的重點工作方向。
3.黨支部應如何發揮行政的高效執行力而保駕護航。
黨支部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確保政令暢通、高效執行、上下一心。從黨建活動出發,探索不同特質的學校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徑。
自教育集團成立以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1.確定思路,明晰方向,探索融合之路。
黨組織確定了“傳承長成教育之魂,融合幸福教育之美”為融合初期的辦學方向,努力實現兩校管理互通、制度共建、課程同構、研訓聯動、質量同進、資源共享、文化共育的深度融合。
黨支部發揮統領作用,堅持邊調查、邊實踐、邊研討,走進本區周邊小學調研,深入了解生源校的教育教學情況,探索小初銜接,不斷找尋新的發展結合點。
2.加大宣傳、統一標識,尋求文化認同。
通過黨員大會、教工大會,行政管理團隊會議等多個層面的會議。黨員同志開誠布公,大力向社會宣傳教育集團成立意義,描繪未來新藍圖。
黨員同志殫精竭慮,身先士卒,想方設法為廣大師生服務。統一標識元素,尋求文化認同。讓師生、家長切實感受到集團校成立給長城分校帶來的巨大變化。
3.搭建平臺、交流人員,實現管理互通。
黨管干部,黨員先行。教育集團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通過管理、德育和教學、科研等聯席會議定期溝通、研究學校發展的各項制度、措施,實現集團內的有效融合和發展。
集團校實行內部管理人員一體化交流使用。黨員同志帶頭跨校任教,設立“黨員示范崗”,為其他老師樹立表率。
4.創新機制、加強合作,培育教育力量。
“向我看、跟我干,我的崗位是模范。”黨組織安排本部不同學科的黨團員教師到分校開展“送教”活動。“借水養魚”、“雙導師制”等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應運而生。
以集團校為單位,成立“教師志愿者”團隊,將敬業愛崗的奉獻精神提升為志愿精神。一名黨員一面旗,重點抓好研修提質量。
5.立足體驗、豐富活動,追尋幸福成長。
黨員同志精心策劃:新學期開學典禮、專題升旗儀式、國家公祭日活動,培養學生的儀式感;校園師生大合唱增強了各班級的集體凝聚力,活躍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學科得以延展,讓學習不再單調。
黨支部牽頭開展了大合唱、跳繩、球類等文體活動,校園“金點子”征集,教職工廚藝大賽,校園大講堂等多種活動,豐富教師的教育生活,增強團隊協作,感受“幸福教育”之美。
風雨多經輝煌路,關山初度志彌堅。
在黨組織調控下,明確工作制度、創設學校特色、樹立共同目標,發揮黨員所長,領跑共同進步,匯集眾人之力,教育集團特色鮮明、輻射廣遠,深受廣大人民青睞。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為抓手,以科學規范管理、創新發展為策略,順勢而為,按部就班,探索教育集團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徑,努力把教育集團發展成環境美化、隊伍優化、質量上乘、特色鮮明的教育品牌。
新挑戰帶來新問題,目前還存在的需要改進之處:
1.分校新校區已投入使用,黨組織如何發揮領導力,讓其盡快在本地區脫穎而出。
2019年8月,原長城分校正式更名為“揚子一中教育集團松楊路分校”,實現了華麗的嬗變,辦學條件躋身于本地區先進的行列。黨組織義不容辭地要積極謀劃,發揮領導力,借助本部的名校光環,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積極多方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讓新校區盡快在本地區脫穎而出。
2.“擇校”現象依然存在,黨組織如何化解這個社會難題。
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目前分校招生情況仍然不盡如人意,未達到理想狀態,家長盲目“擇校”的現象依然存在,黨組織如何化解招生工作難題,讓兩個校區真正實現招生上的平等,逐步消除“擇校”現象。
3.隨著一體化辦學的深入融合,各方面工作千頭萬緒,黨組織如何用好人,發揮先鋒作用。
黨管人才,黨組織更要當仁不讓地發揮戰斗堡壘的核心作用,以黨員教師為先鋒模范,把黨員教師放到最需要的崗位上去,以點帶面,實現辦學價值的最大化。
4.管理干部隊伍亟待優化,黨組織公開競聘學校中層管理干部。
為適應新的管理形勢,黨組織高度重視學校中層管理干部隊伍建設,2019年6月,在兩個校區公開競聘集團校部分中層管理干部。該舉措推陳出新,讓更多有才干、有追求同志脫穎而出,走上學校中層管理崗位,給集團校兩個校區的管理團隊注入新鮮血液。
任重而道遠,下一步研究計劃與打算:
1.宣傳是喉舌,黨組織要因勢利導,輿論先行,加大力度,做足文章,進一步放大集團化辦學效應。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作為教育基層黨組織,大膽探索、銳意改革,加大力度,做足文章,放大集團化辦學效應,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到家門口的“好學校”。
輿論先導,統一口徑,逐漸讓社會各界接受與熟知。黨組織號召兩個校區要資源融通、相互借鑒、優勢互補、超越創新、合作共贏,打造充滿大愛情懷的教育新局面。
2.黨組織在一體化辦學進程職能的轉變,迎接新挑戰。
黨政同心,黨組織不能缺位,應積極轉變職能,為廣大師生和家長服務,迎接新挑戰。有效發揮名校的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地滿足新區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讓更多的學生享受更好的教育,提升兩個校區的發展潛力。
3.黨組織要做好教育集團的辦學目標及發展方向的頂層設計,合作共贏同推進。
頂層設計五年發展目標:“一年重穩定”(管理團隊、教師隊伍、規章制度),“二年求變化”(有效舉措、管理方式、學校面貌),“三年謀發展”(規模擴大、隊伍優化、質量提升),“四年有影響”(知名度高、有影響力),“五年成品牌”(老百姓口碑好的教育集團)。
(1)教師的“大融合”意識。集團內教師流動應成為常態,優勢互補,互通有無,求新求變,接納包容,徹底打通集團內部的隔閡與界限,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家人”。
(2)建立“互助取暖式”教研模式。黨組織要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教研活動(包括集體備課)應建立“互助取暖式”教研模式,借助于本部教研的有利條件,實現資源共享,研修一體。
(3)成立“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黨要培養人才,著眼于集團人力資源的長遠發展,教師發展應有層次梯隊性,結合區“五級金字塔”培養計劃,有條不紊進行教師專業發展的定向培養。
夢想從探索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黨組織尊重歷史,平穩推進,著眼未來,整體發展。我們堅信:有了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所有黨員帶領全體教職員工集思廣益,發憤圖強,求新求變,砥礪前行,揚子一中教育集團一定可以奮斗出一片更加幸福的新天地。
(南京市揚子一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