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琰
作文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感性思考,是以筆為媒介外顯出內心感受與態度意志的復雜過程。完整的作文過程,既展露出個體的思維價值,又維系起人與人深層次交流的豐富外交活動。作文評價既是對學生作文的價值判定和意見反饋,也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發展機制。擁有良好的作文評價觀,推行適合的操作方法在當前的作文評價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
多樣形式,支架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恰好指向作文的多元評價。這種廣視角、多領域的評價方式,打破了先前單一式的由上至下的傳統型評價模式。評價的核心也由原先的文章轉向了“人”,在更廣闊的視域里將與文章有關的幾個主體重新聚合、分配、拆解、調度。由靜態到動態,由閉合到開放,由單一到多元,互相鏈接形成多方面、多交叉的互動體驗。
見不賢而內自“改”
葉圣陶先生講過:“修改作文的權利首先應屬于作者本人。”文章是主觀意識的客觀體現,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最真實寫照。改文章其實在于改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教師,應徹底解放情不自禁想約束學生的思想,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有意識地從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開始,把權利重返到作者而非讀者手中。自改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作文上交前的自我審視與評定。使學生在提交前已對文章有足夠敏銳的辨別和相當清醒的判定。老師在閱覽時既能有所目的進行針對性突破,又能把握學生造詞遣句的習慣和審美傾向。于學生而言,為毫無保留展現優勢,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感,自然無形加緊推敲,由詞句使用,到表達方式,再到謀篇布局。二是老師點撥后的自改。在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前,教師做好前提性的指導,為學生的發力點明方向,提供解惑或改善的渠道。
知人之失而交互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實踐表明,學生往往懷有極大的熱情與新鮮感,進行教師與學生的職位交替,承載起“搶救”他人文章的重大使命。迷茫于自我文章的學生,常能在他人習作中發現諸多問題。其次,學生可在閱覽他人習作時,飽嘗吸收采納之甜,不由自主進行效仿。學生間為了同一個目標溝通協作,不但提高了寫作水平,而且培養了虛心學習、團結合作的品質。
師生相長而協作改
文章有教師高屋建瓴式的啟發指點,配以學生集思廣益的智慧。由易到難,螺旋上升,能最省時、最高能地完成評價。教師可先進行示范性批改,剪裁拼接材料,斟酌品析語言,調整協調布局,結合實例逐詞逐句進行現場演示修改。正面指引下,學生也會習得審閱文章的流程,不斷提高自改能力。在今后的寫文階段,更易注重選材、立意、結構、語言等部分的商酌。文章在教師點撥和學生提議兩者之間產生良性效應。
成果共享而家長改
作文的部分題材,家長更適合作為評價參考人。如《我的媽媽》《幸福的家庭》這類多取材于生活的文章,家長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指導權。家長也能通過評改作文,了解到孩子的生活狀態和心理需求。在作文及作文以外的其他方面,與學校進行互動溝通,互查互評,提高效率,共同進步。
明晰取向,革新文本
評價取向決定了評價質量。現階段日常作文教學中的評價體制,仍存在標準模糊、操作性不強的局限。在作文評價過程中,對學生的作文提供具體可參考的標準,因勢利導進行指引,刻不容緩。
握筆于手而審題在先
標題是文章之眼,最能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文章中心。標題指向主題,其后的文字闡述暗藏文章的重點和適宜素材。通過審題,先行打開思路,再在逐步縮小的范圍里實現已確定素材的鋪排順序,敘述材料的孰主孰略等。“主題”標準敦促學生在訓練中有目的、有對象、有忖度、有鋪墊地思考文章,進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經過邏輯思維的不斷演練,實現題材明確。
取自生活卻高于生活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發自內心,溢滿真情的表現。作者必須親近生活,觀察生活,擅于在生活中尋找發現,才會真實可信的感情。“情感”的標準,借助作文練習與疏導,引領學生調動過往生活經歷,釋放自然言語庫存,提取再現情感積累,最后幻化為一句句、一段段合乎情理,發展順當的語段,使學生在身心愉悅的情況下構出令師生共宜的文章。
言語渾然則行之有效
語言駕馭能力在作文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語言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首先,語言需流暢通順,發揮表情達意的作用。其次,語言應生動精彩,富有文采,具有表現力。最后,所謂“言有盡而味無窮”。高層次的語言還應具備深刻的意義,起到觸動讀者,百轉千回的作用。語言要素的層次標準引領學生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促使作文朝向生動靈活,意蘊深遠的語言發展。
綜合原則,助力評價
激勵性原則
作文評價時,教師需將挑選文章弊病與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機統一,以積極鼓勵為主,飽含情感地用中肯且和諧的語言正面引導、側面點撥。肯定學生優點,給予作文中一切潛能以絕對肯定,很大程度上令學生收取成就感,增強自信。
個別差異性
作文評價的個別差異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作文層次和評價側重點。學生有獨特的人格,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表達方式,自然會產生風格迥異的文章。文章謀篇布局的心思,流為習慣的語言,娓娓道來的情節,鄭重推崇的思想,常用的句式、標點,盡藏著學生的天賦、性情、態度。作文評價要注重個體差異的存在與處理。評價標準,也當因人而異,不橫向比較,做縱向比較。
關聯性
評價的關聯性指學生前后作文的關聯。這篇文章區別于之前文章的最顯要特征在哪里?這位學生一貫的寫作優勢與劣處各在哪里?覺察出學生在作文上的進步與否,既展現教師強大的洞察能力與鑒賞能力,更是將學生的作文形成完整周全的體系。
針對性
梁啟超先生有云:“教人當以教方法為主。”教師要學會從實際出發,采用有效的評價語言,有特指性的點撥,有規律的傳授,切勿籠統,以點概面。
巧用技法,激發興趣
寫作檔案,忠實紀錄
請學生挑揀出反映個人寫作既有長足進步,又突出優異的文章放入“寫作檔案袋”。無論寫作檔案袋是厚薄各異,還是質量參差,都足以成為每一個孩子展現自我的最大驕傲。
獎勵評價,正面激勵
針對出挑優異、進步明顯的習作,給予文具、書籍等物質獎勵。激勵效果更明顯的,是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廣而告之”。如將優秀習作展覽于班級墻報,傳至班級QQ群,投稿到各類報刊……在大力培養推選下,提升班級風貌,營造力爭寫作上游的學習氛圍指日可待。
教師動筆,體驗難處
教師的親身實踐,可帶來以下效果:一是從心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令學生感受到繁雜的作文,有老師一起應對后的親切、仰慕之感。學生在與老師的碰撞中產生不一般的寫作體驗。二是有利于老師的自身檢討。在教師與學生作品的對比下,對教師的自身素質發展及未來的教學道路都是無往而不利的。
第斯多惠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貫穿作文的評價工作不容忽視,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并不斷探索更優質更多元更有效的實施策略,提高評價和育人品質。愿評價真真正正成為學生寫文興趣的發展源泉,語文學習乃至個人成長的鋪路石。
(南京市中華中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