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宣華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環境的重要性。反過來說,因材施教則是兒童教育的一句至理名言。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發展學生能力、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方法。通過作業,教師能夠發現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教學,減少失誤,提高課堂效益。作業設計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才能“減負”不“減質”,實現“減負”與“增效”的有機統一。因此,根據學生的基礎去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作業,提高作業質量,有時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設計好數學作業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嘗試。
體現作業的層次性
設計層次性作業,實施因材施教。在作業設計時,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層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型作業,第二層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提高型作業,第三層是面向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型作業。對于后進生,要減少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對優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做,對優生是一個促進,又能幫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業”的自卑和消極心理。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后,設計如下三個層次的作業:A、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6米,寬4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B、一個正方形的花壇,周長40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C、學校要在操場上用16米長的欄桿圍成一個各邊的長度都是整數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壇,有幾種不同的方法?怎樣圍花壇里種的花最多?學生練習時,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題目進行訓練,對學生練習的彈性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盡所能,都有所獲,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著成功的體驗。
分層次布置作業,是因材施教的一種具體體現。但不等于遷就學生,不等于對學生降低要求,而是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針對所教學學生實際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作業要求,尺度不能統一。
體現作業的生活性
作業內容是否新鮮、有趣,很大程度上就能吸引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來自于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則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復習“長度單位”知識后,我給學生留了這樣的一道作業:《小馬虎的日記》: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90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3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寫下“可能嗎”三個字,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改正。這樣原本干巴巴的“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小馬虎的日記》。包裝后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味盎然。
體現作業的開放性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那么,將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提出各種問題,進行大膽創新。
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后,可以布置類似的開放作業:“六年級(1)班有48名同學,在讀書讀報活動中,班委決定每人購買一本價格為5元的書。而書店對于一次性購買50本及50本以上者給予打九折的優惠。根據以上信息,說說你的購書方案。”學生在作業中提了多種購書方案:1.學生個人單獨購買,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級統一購買,并且購買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書多買2本,錢還少花15元;3.多買2本再按九折轉賣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買2本再按原價轉賣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從中發現后兩種方案比較合適,而且最后一種方案最為合算。
這樣開放化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對所獲信息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決結果,并且從中發現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也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感和創新的成就感。
體現作業的探究性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這樣完成的作業印象深,效果好。例如,在教學了“軸對稱圖形”這節內容之后,我讓他們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第二天,有的學生帶來了剪紙作品;有的學生設計了樓房圖案;有的學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業五花八門,形狀千姿百態,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設計出來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看著學生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們對于本節課的內容已全部掌握。
體現作業的趣味性
小學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課堂內容的提升和綜合,是學科知識的應用和遷移。教師應從作業的主體出發,既要在趣味性、實用性和開放性的前提下設計作業,又要引導學生通過創造性的作業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讓作業成為學生放飛潛能的天空。
把作業和繪畫相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界限,增進學科之間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結。數學本身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因此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應用數學知識。如在學完《軸對稱圖形》以后,我在美術老師的指導配合下,讓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然后在班級展示臺中展覽。這樣的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有激活學生原思維,使他們進發創新的火花,將枯燥原作業變成了件件藝術品。
把作業和游戲相結合
游戲一直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將所學的知識寓含于游戲中,可以提高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如在《空間與圖形》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可以開展“圖形捉迷藏”的游戲,使學生動手摸圖形,動腦想圖形特征,動口說圖形名稱來鞏固對圖形的認識,并深刻地掌握圖形的各自特征。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動手激發了求知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動手調動了多種感官,既輕松愉快地學會了新知識,又促進大腦思維,推動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總之,作業設計過程必須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做到內容創新,形式多樣,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使每一個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喜歡做數學作業。并享受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江蘇省句容市寶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