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國
商業保險既支持財富創造,更聚焦人民安康。雖然其本身并不直接生產財富,甚至都不能直接減少意外事故的損失或阻止事故的發生,但其核心價值是防止生產生活活動的意外中斷,防止生命生活質量的突然下降。它對社會運行的積極扶助或延續支持,就是間接創造財富的過程。
理想的金融就是用財富創造更大的財富,最終要回歸到以人民為中心、以創造社會財富和人類文明價值為中心的原點。例如金融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創新、支持創業、支持就業、支持環保、支持脫貧、支持財富的保值增值,支持社會的正義善良,支持經濟的效率和公平和國際秩序的平衡,這些任務的最終落腳點或目的地,應該還是為了人民的公共利益或人民的幸福向往、民生的安康繁榮。
保險是為人民幸福生活和經濟生產穩健而存在的。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對完善現代金融體系、帶動擴大社會就業、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保障社會穩定運行、提升社會安全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商業保險從誕生到現在,已有數千種產品或險種,無論是財產保險還是人身保險,無論是責任保險還是信用保險,無論是意外傷害還是健康養老,無論是衛星飛機還是地鐵汽車,保險的服務無處不在,保障條款各異,但核心還是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會的安定穩健。
最近市場上新上市的一些保險比如小額信貸保證保險、訴訟保全保險、關稅信用保證保險、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乃至之前互聯網上大熱的退貨運費保險、飛機航班延誤保險等都生產、創造出新的、更好的東西,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它們雖然不直接財富創造,但卻是聚焦財富創造的后援創造或服務支持,所以也充滿了財富創造的內涵和原則。
財富創造必須是可持續的。一切經濟活動應該是可持續的,企業的經營也應該是可持續的。而保險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保障經濟活動的可持續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金融、保險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保險已經日益融入人們經濟活動的諸多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風險管理功能和作用,積極滿足了市場和公眾的保障需求。
如何看待、理解、判斷和評價我國保險業的現實發展形態、格局和成就?保險業發展的根本目標不能外在于行業的快速增長,而應內在于更可靠地、更高效地為經濟社會保駕護航。比如,當前,保險業的費率改革,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通過市場化競爭,提高保險企業的風控水平和管理服務效率,降低個人和企業的風險開支,降低運營成本。
這可能會拉低行業收入規模的增速,但社會價值卻十分顯著。就基礎數據而言,2018年,保險行業發展波瀾起伏,最終逐步企穩:全行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8016.62億元,同比增長3.92%。就這個增長比例而言,人們看到的現象是行業增長顯著地不理想,甚至低于全國GDP的增長速度。
但深入分析,要看到過去若干年的超過GDP增長的高速發展既有商業保險保障的實際需求旺盛的因素,也有投機泡沫膨脹的因素(以萬能險的整頓為印證)。
如今,在產業政策和監管政策的引導和影響下,保險業有做實做強和充分競爭的內在變化。雖然全年行業保費增長趨緩,但提供的社會保障的總保額卻大幅增長。據相關數據,2018年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6897.04萬億元,同比增長66.23%。其中,產險公司保險金額5777.37萬億元,增長90.65%。從險種看,車險保額211.26萬億元,同比增長24.92%;責任險保額866.14萬億元,增長244.04%;農險保額3.46萬億元,增長24.23%;健康險保額797.80萬億元,增長50.02%;意外險保額3808.86萬億元,增長32.80%。
這說明什么?說明社會被保障的財富空間大大擴充了,說明保險業的競爭更加充分了,價格下降了,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獲得的保障更多了,這就是行業的一種發展進步,就是行業創造的財富或公共福利。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現在經營的難度更大了,經營的結局也不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原則,但最終是促使保險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有能力經營承保更多的風險標的。
2018年,保險業的賠款和給付支出12297.87億元,同比增長9.99%。高于保費增長的幅度,但低于保額、保障范圍的增長,即保障的覆蓋率大幅增長,而賠付和給付并未大幅增長。這恰恰說明保險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這也是符合社會期待的結局,可以視為保險業的轉型和進步的表現。
未來的保險業,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這是基于社會上有延續不斷的風險管理和安定保障的需求。這種需求隨著各種社會經濟要素頻繁交互產生的不確定性加大而進一步加大。就結果性的兩大指標,即保險的深度(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保險密度(人均保險的開支)而言,中國要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任重道遠。而如何提高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則需要我們在支持經濟發展和優化財富創造機制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和積極的努力。
保險業正在努力順應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形勢,滿足市場需求和期待。2018年從險種看,貨運險簽單數量48.90億件,同比增長31.91%;這跟快遞物流保險的繼續增長保持了一致。責任險72.70億件,增長81.70%;保證險22.86億件,增長35.62%;車險4.48億件,增長12.09%;健康險32.01億件,增長417.28%;意外險64.99億件,增長168.51%。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拉動中國的健康保險增長了4倍,這不是烏龍,其真諦是,保險的發展要真正響應人民的訴求就一定會立竿見影。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人身保險的整體發展遇到了瓶頸,全國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6260.87億元,占比為76.01%,但同比增長僅0.85%;人身險公司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降幅為20%左右;壽險本年新增累計保單0.89億件,下降19.86%;其中普通壽險5549.10萬件,下降20.35%;人身險公司當年累計新增保險金額1119.67萬億元,增長僅0.10%。其中,壽險累計新增保額為30.00萬億元,下降5.46%;壽險業務給付4388.52億元,同比下降4.07%。上述數據足以說明人身保險發展步入遲緩。
究其根本,不是消費欲望或保障需求下降,不是營銷人員的不夠穩定,也不是監管政策的失之偏差。關鍵是要以人為本。近幾年人身險發展的一個誤區是利用資金集聚功能在各種套利或久期錯配的投資上做文章,企圖獲取高收益,掙快錢,結果造成風險的大量積聚。2018年,人身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賬戶本年新增交費8286.58億元,同比增長30.24%。要知道這是在監管政策趨緊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的巨大的慣性。
要改變這種局面,關鍵是要在保險企業的經營指導思想上牢固地樹立“為民眾做保險,不為暴利做投機”的理念。要在保護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的消費體驗上多下功夫。要努力提高保險行業的運行效率,包括有效擴大保障責任、充分提高保障水平;包括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保單的內涵價值和回報水平。要大力發展長期壽險、健康險、養老險、養護和失能等保險,以良好的應變能力適應中國人口結構發生的迅速變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窘境是民營保險企業出現大面積的虧損。數據顯示,虧損的、負增長的多數都是些地方性或民營的中小型的保險公司,它們缺乏競爭實力,也缺乏正確的發展路徑、方法和模式。在保險公司退出機制和接管機制未能很好地對接或配合的環境下,中小民營保險公司的失敗,成為行業的一大痛點。不僅未能創造財富,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損失,這也是經濟發展的敗筆。
這種局面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出于呵護心態,出于防范風險的謹慎,監管部門大力倡導公平競爭,錯位競爭,乃至對中小企業有一定的行政性扶持。同時出政策遏制行業的集中度加劇,防止壟斷競爭的發生。截至2018年末,產險市場前三的公司共占有64.039%的市場份額;市場份額前十的公司占有85.208%的市場,剩下不到15%的市場份額由近百家中小保險公司爭搶,其慘烈狀況可見一斑。人身險市場也不例外,2018年,份額前五的公司共占有55.8%的原保費市場,較同期提升了7.6個百分點;市場份額前十的公司占有73.49%的市場,較同期提升了7.6個百分點??梢娂械乃俣纫彩欠浅?斓摹?/p>
要合理平衡并保持充分的市場競爭,對中小保險公司應給予一定的市場發展空間乃至扶持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想以弱勝強,更重要的是要讓這些企業樹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財富創造的理念,要創新競爭,而不是畸形競爭,要長期積累,而不是短期投機。要基于長遠社會貢獻,而不是基于短期利益,更不能基于籌資斂財、買賣牌照或包裝上市套牢股民等旁門左道。
說到創新發展,應該重點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保險業開發產品實施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二是保險業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自己的風控能力。
中小保險公司的逆襲之路,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保險科技的支持另辟蹊徑。保險科技創新的重要價值還在于讓更多的人更加公平地分享商業保險的社會福利。以互聯網保險為例,它所特有的線上線下的高效配合、大數據的分析支持、智能化算法的風險評估,使碎片化、場景化、普惠性、高頻率的保險需求從過去的不可能變成了今天的不可缺。2018年保險業新增保單件數290.72億件,同比增長66.13%。其中,產險公司簽單數量282.63億件,增長70.10%,這些件數的增長,主要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在線處理能力和強大的后臺支持。社會上最大流量的用戶和客戶大多是平民百姓?;ヂ摼W保險的一大優勢正是它的普惠性、透明性、公平性和高效性。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與時俱進,面對經濟的調整和換擋要做到:治污扶貧防風險,爭當先鋒勇擔當,六個穩定做貢獻,與民一起奔小康。保險業若能如此仗義務實,何愁民眾不信賴,何愁此業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