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戰國紅瑪瑙,在寶石學上被定義為紅縞瑪瑙,是一種以紅黃兩色為主的,具有紋帶狀特點的瑪瑙,常有水晶混合其中,硬度介于7-7.5之間,是非常適合作為玉制飾品進行雕刻的。戰國紅的叫法主要源于戰國時期的瑪瑙飾品文物,及市場化經營的需要。
1979年,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戰國中期中山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作為項飾單獨使用的300余粒瑪瑙珠子和瑪瑙管,這與2000年發現的產自遼寧北票的紅縞瑪瑙材質高度相似。于是民間就稱北票的紅縞瑪瑙為戰國紅瑪瑙。


戰國紅的礦脈主要分布在遼寧的北票和河北的宣化,北票礦脈發現較早,大概是在2000年的時候,因為產量較低加上當地文玩產業相對落后,所以北票戰國紅主要是在當地的小圈子里進行交流,沒有大量的涌入國內市場。宣化戰國紅礦脈發現時,正值國內文玩市場開始發展的2008年,又因為產地臨近北京,占盡了天時地利,所以發展迅猛,大有后來者居上之勢。
2011年,遼寧省建昌縣發掘的大杖子戰國墓葬,又出土了一件與紅縞瑪瑙材質相似的瑪瑙玉環。加上2008年在河北宣化新發現的紅縞瑪瑙礦脈,趁著戰國墓葬中瑪瑙飾品出土的熱乎勁兒和資本進入市場炒作,戰國紅迅速火遍全國,在2015年達到了頂峰。彼時,一塊高品質的戰國紅瑪瑙原石售價動輒幾十萬元。然而好景不長,因為缺乏文化底蘊,加上礦藏資源儲量較大,戰國紅在文玩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不強。隨著炒作資本的撤出,戰國紅市場逐漸趨于平靜。在這波浪潮中,有人認清市場及時出手,賺了個“盆滿缽滿”;也有人太過高估市場潛力,高價收了許多石頭沒有出手,最終淪為“接盤俠”。
現在,經過幾年沉淀的戰國紅市場已經較為平穩了,一塊品相較好的戰國紅掛件,市場價格也就五六百元,親民的價格加上獨特的紋路也收獲了一批“粉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戰國紅的圈子里也有著屬于自己的江湖地。在這塊江湖地中,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產自遼寧北票的北票戰國紅;另一派是產自河北宣化的宣化戰國紅。
北票最先被開采,原石大多為山料,呈板狀或塊狀,除去圍巖后凈肉可達幾十斤,中心少有雜質和空洞,纏絲紋路細膩,折角多。最早被民間稱為戰國紅就是產自北票的紅縞瑪瑙。
宣化相較北票開采晚了七八年的樣子,原石大多為球形蛋狀,圍巖較薄塊頭較小,大多在500克以內,俗稱蛋子料。因為原石為球狀的原因,所以纏絲多為同心圓,折角少,外圈纏絲多為較寬的色帶。水草花是宣化料的一大特色,相較于北票料細碎的水草花紋,宣化的水草花顏色豐富,草花形狀多樣,變化多端。因為產量大,產地離北京近,宣化料迅速搶占了北京潘家園、十里河等文玩市場,成為戰國紅里的主力軍。
然而,戰國紅的江湖里誰都想做老大。于是,有些商家一邊吹捧自己,一邊打壓對方。北票一派以纏絲紋路細膩多變為美,戰國墓里出土的瑪瑙飾品紋路與北票相近,便稱北票料為正宗的戰國紅。宣化一派以自己水草花色澤豐富形狀多樣為傲,加上產量大、市場占有率高,不肯向北票一派低頭。就這樣,兩派的紛爭一直持續至今。
其實在筆者看來,無論是產自北票還是宣化,它們都一樣的美麗,都是大自然經過億萬年孕育出來的寶藏,所謂各花入各眼,實在沒必要分個高下。戰國紅色澤艷麗紋路多樣,具有很高裝飾性,與其在誰家的東西更好上費口舌,倒不如打破傳統文玩飾品的形式局限,在開發以戰國紅為元素的文創產品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