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仕貴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于都縣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考察調研,對產業園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發展模式,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考察調研時強調,要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朝著市場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使公司和農民彼此受益。2018年以來,貴州省黔西南州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扎實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取得積極成效。事實證明,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是推動黔西南州山地農業生產從分散走向集約化、推進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必然抉擇。
加強組織培育,規模化得到一定的壯大。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的互助合作,有效整合村集體和農戶手中少而散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有效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增強合作社的生產、管理、經營能力,為農戶發展生產提供技術保障、銷售保障,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分配方式,消除群眾的后顧之憂,為實現山地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目前,全州已培育441家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9年,全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銷售額51.26億元,“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共62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4878個。
增強創新意識,品牌化得到一定的創建。鼓勵支持經營主體注冊農產品商標、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及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認定,培育一批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在茶葉方面,紅茶統一用“普安紅”品牌,綠茶統一用“萬峰報春”品牌;在薏仁產業方面,成立農頭集團公司,以興仁薏仁米品牌作為打造對象,打造全州共享、共用的品牌。在食用菌方面,出臺《黔西南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試行)》,對品牌創建進行獎勵、補貼,推動全州食用菌產業加快發展。2019年底,全州有效期內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68家372個。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頒證10個。
加強標準建設,標準化得到一定的規范。全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在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全面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五統一”發展模式,從根本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品牌。以產業整體推進為目標,引導企業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聯合,統一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及批量生產能力。加快推進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提高產業化龍頭企業質量安全追溯覆蓋比,實現農業園區信息管理系統全覆蓋。加大農業監管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與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興仁縣薏仁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等三個省級示范園區為產業發展重點,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儲運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薏仁原料市場份額占全國70%,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薏仁產品集散地。
突出地域特色,特色化得到一定的凸顯。圍繞“特”字作文章,在“綠”字上下功夫,持續做大“興義特色果蔬、興仁薏仁米、安龍食用菌、貞豐糯食產業、普安茶葉、晴隆草地畜牧業、冊亨經濟林、望謨板栗、義龍花卉苗木”等“一縣一業”特色主導產業,按照“一個主導產業,一個骨干企業”的布局,每個產業引進或培育1家有實力、有潛力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開發,加快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產業鏈,初步形成晴隆、興義、安龍優質柑桔產區,興義、義龍新區和貞豐無公害桃李產區,貞豐、望謨、冊亨低海拔富熱量區精品火龍果基地。2019年底,全州精品水果種植面積達到87.8萬畝,產量60.3萬噸,產值34.78億元,有效扶持貧困人口5.91萬人。
堅持市場導向,市場化得到一定的拓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著力抓好產銷對接,把消費扶貧和產業扶貧結合起來,按照“以需帶產、以銷促產”的基本思路,采取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創新產銷對接模式、推動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建設、加快農產品產銷對接新技術運用等措施,努力規避和降低市場風險,確保實現“種得準、產得出、賣得好、能致富”。2019年,全州農產品銷售完成29.77億元,增長37.63%,帶動10萬余貧困人口增收;在寧波累計建成農產品直營店15家,對口寧波共開展了農產品產銷對接和宣傳推介活動50余場次,累計銷售3351.64萬元;完成6個農貿市場信息化改造;全州冷庫庫容累計10.38萬噸,冷藏車累計128輛。
加強引導,強化組織保障機制。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強化基層黨組織對推進產業革命各項工作的統籌協調作用,積極引導幫助群眾解放思想,打破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轉變部分群眾怕擔風險、不敢投入、不愿發展的困境思維,徹底改變農村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多渠道整合、引進各方面資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統籌好500畝大壩建設,從整治土地入手,完善種植養殖基地水、電、路、生產便道。加快產業調整步伐,圍繞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精品水果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引進優質品種、發展種植基地,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帶和產業聚集區。
整合資源,強化科技服務鏈條。建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產單位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專家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好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團隊、科技先遣隊的作用,按照“產業選擇,科技先導;農民培訓,科技先發;技術服務,科技先鋒”的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高產新品種選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新產品的研究,著力提升單位土地的產出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切實讓科技專家走出實驗室、試驗田,把科研做到產業鏈上,實現技術服務圍繞產業轉,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技術服務格局。積極組織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等行業能力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產業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打通鏈條,強化利益分配格局。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的發展,從種養到最后流入市場消費等環節,逐一進行分析研判,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從“怎么種養好”“怎么管理好”“怎么銷售好”一條龍統籌謀劃,切實解決好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高的問題。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統籌協調好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者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本著互惠互利、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健全民主管理與監督機制,解決好產業涉及領域多、面廣、農戶群體大、各利益主體利益機制尚不健全的問題,實現以土地流轉、務工收入、股份分紅等形式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
深入融合,強化產業發展體系。進一步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提高產業化龍頭企業質量安全追溯覆蓋面。進一步加快推進大數據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園區信息管理系統全覆蓋,實現龍頭企業實現產品購銷電子化、科技服務網絡化,物聯網等智能化設施應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大農業監管執法力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與應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五統一”發展模式,推行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加大“三品一標”認證,積極培育地理標志商標,從根本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品牌,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