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桂
食管也被稱作為食道,是人體消化管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管上方連接著咽部,而下方則與胃部相通,是輸送食物的重要器官。食管呈扁圓形肌性管道,在吞咽食物時會隨之擴大,食物咽下過程中借助地球引力順利通過食管落入胃內,在食管壁附著著肌肉,產生如同波浪一樣的蠕動,從而將食物推入胃內。食管還能夠分泌特殊黏液,幫助食物更加輕易進入胃內,如果食管發生腫瘤即被稱作食管癌。
一、什么是食管癌?
食管癌是一種危害性極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據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超過30萬患者死于該疾病。發病率以及死亡率世界各地存在著較大差異。我國屬于高發地區,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全球第五位,死亡人數平均每年可達15萬,男性略高于女性,40歲以后為高發年齡段。食管癌患者具有比較典型的癥狀,為進行性咽下困難,比如最初是難咽干的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半流質飲食,甚至水與自己的唾液也無法順利咽下。
對于食管癌患者來說,確診時分期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以及生存時間。比如食管患者早期發現并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到50%左右,也有部分患者甚至可以長期保持生存。而對于晚期食管癌患者,確診后即便是經過積極治療,五年生存率仍然較低,甚至不足3%。所以說,食管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非常關鍵,有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那么食管癌有哪些早期的癥狀表現?如何才能夠及早發現這種疾病呢?
二、食管癌的早期征兆有哪些?
1吞咽哽噎感
有一些食管癌患者確診后通過回憶,甚至可以回憶起第一次出現吞咽食物哽噎感的情況和時間。這種吞咽哽噎感在第一次出現之后不進行治療能夠自動消失,然而在數天、數周或者數月之后可能再次發生,伴隨病情的持續進展,這種哽咽頻率也會逐步增加,嚴重程度也會不斷上升,出現食物吞咽過程中的哽噎感,如果癥狀持續加重,那么就要警惕食管癌了。
2食管、胸骨后疼痛
在日常進餐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食管、胸骨后疼痛的癥狀表現,呈現出針刺樣或者灼燒樣的疼痛感,也有部分患者為牽拉樣以及摩擦樣疼痛感。特別是在大口吞咽較為粗糙的食物或者溫度較高的食物時,這種疼痛感會進一步加重,如果改為小口吞咽或者溫度較低的食物,這種疼痛感能夠緩解。通常來說,疼痛發生部位往往要稍高于癌變部位,對于食管下段患者來說,疼痛往往出現在上腹部,并且疼痛感能夠自行消失,在應用一些止痛藥物后也可能逐步消失。但如果進食不當或者發生情緒波動,疼痛感可能再次復發。
3食管異物感
可能在某一次進餐過程中感覺到食管有異物感,類似于比較粗硬的物體劃過食管,或者感覺食物久久停留在食管壁上無法吞咽。也有些患者即便不進行吞咽動作,依然會感覺到食管內存在異物,這種異物感雖然并不疼痛,但舒適度極差。
4食物下降緩慢
在咀嚼食物咽下的過程中會出現吞咽不暢快,感覺食物下降速度十分緩慢,或者感覺食物有明顯滯留感,甚至覺得食物在咽下后會長時間停留在食管中。這種不良感覺與食物性質之間并無直接關系,即便是一些比較好咽下的食物,也會出現這種滯留感,甚至在飲水時也會明顯感覺到滯留感。
5咽部干燥
在患者咽下干燥食物,或吃入粗糙的食物后尤為明顯,這種癥狀的發生與情緒波動也存在相關性。
6胸骨后悶脹
出現胸骨后明顯的悶脹感,有時無法用語言形容這種不良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感覺胸部悶脹感覺越來越強烈。
三、食管癌的檢查和治療方法
近年來食管癌臨床發病率較高,危害性較大,如果能夠在發病早期進行診斷和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F階段對于食管癌進行早期篩查的方法主要為胃鏡檢查,例如普通胃鏡白光檢查、窄帶成像(NBI)染色及放大內鏡檢查等,可確定患者食管是否存在病變,了解病變具體分布位置、嚴重程度以及涉及范圍。早期進行胃鏡檢查時觀察是否存在可疑病變,如存在可疑病變則觀察其大小、形態、邊緣情況。如果第一次檢查時未見可疑病變,但存在臨床癥狀且未得到緩解,那么后續階段需繼續進行復查,如果發現可疑病變,那么就要高度關注,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確診疾病,防止延誤診斷和治療。
食管癌治療主要為手術治療和內鏡治療,對于早期食管癌患者,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創傷大、疼痛明顯且并發癥較多。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成熟,成為越來越多食管癌患者的選擇。內鏡治療具有微創、痛苦小的優勢,目前主要有胃鏡下黏膜剝離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一般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療效。
食管癌患者如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早期檢出率,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生存周期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