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波
“醫生你快給我看看吧”,說話的這位老先生正一拐一拐地走進外科診室,診室醫生抬頭一看,這不是剛在這里看扭傷的張大爺嗎?怎么又回來了?還抱著上臂。原來,張大爺上午走路不小心把腳扭傷了,經主任檢查和適當處理之后,正準備出醫院卻因為腳扭傷未痊愈導致力量不均,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跌倒在地上。這一次張大爺肘部先著地,肩部受到外力沖擊發生了肱骨外科頸骨折,看來這個張大爺今天一天也真夠倒霉的。
而張大爺出現這種情況也并非全是因為倒霉,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身體的靈活性及各項機能減退,以及隨著骨膠原蛋白的流失使骨脆性增加,出現骨質疏松,使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易發生骨折。如果走路不當心或者像張大爺這樣因腳崴走路受到影響,一旦摔跤跌倒等意外出現,極易發生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是一種相對常見且嚴重的骨折,多發生于骨質疏松的老年人,男性較女性更容易發生。當老年人出現肱骨外科頸骨折時,需要及時正確的診治。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老年人肱骨外科頸骨折如何診治。
肱骨外科頸骨折屬于一種上臂骨折,位于肩部以下,上臂上部,容易出現于肱骨干皮質骨和肱骨頭松質骨交界部位,各年齡段都可能發生,但老年人發生率較高。老年人一旦出現肱骨外科頸骨折,很容易由此引發凍結肩。因此,老年人在受到外部沖擊后出現肩部腫脹或者前內側經常發生淤血斑,須引起高度警惕。同時,患者骨折發生錯位時,因為和健側相比上臂相對略短,有可能出現內收或外展畸形,患者肩部壓痛明顯、肩關節活動受限,骨折端存在嵌插,須及時到醫院接受正規診治。
查體肩部外側會出現局部壓痛感,有時甚至可直接摸到骨擦感,X線能明顯看出骨皮質沒有緊密連續,根據癥狀和體征及X線檢查可以診斷為肱骨外科頸骨折。那么老年人出現肱骨外科頸骨折之后,該怎么治療呢?
首先,如果發生骨折后未出現移位,或者移位比較輕微,嵌插相對比較緊密的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如果是裂紋骨折,可使用三角巾將患肢懸吊2~3周,疼痛明顯減輕之后,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逐步開展肩關節功能活動;如果屬于外展型骨折,即骨折有嵌插并且畸形角度相對較小不需要進行復位,可通過三角巾將患者患肢懸吊2~3周,逐漸進行肩關節功能活動;如果患者骨折沒有嵌插,需要及時通過手法進行整復,之后通過小夾板或者石膏對患肢進行固定,固定時間為3~4周;如果患者屬于內收型骨折,即骨折部位出現明顯移位,則需要采取適當方法進行復位,包括手法復位、切開復位,在復位同時適當進行外固定或者內固定。
在手法復位并同步外固定時,要在骨折血腫內麻醉狀態下進行,比如內收型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在復位期間,保持平臥位,先由一位助手用一塊布帶從患者腋下繞過之后向上對肩部產生牽拉力,另一位助手用手握住患者患肢肘部維持中立位,并使肘關節保持90°屈曲,順著肱骨豎向牽引,在兩位助手操作下,把患者骨折兩斷端拉開。此時,手術人員用兩拇指按向骨折部位向內部施推力,剩下4個指頭將骨折遠端抱住向外側牽拉,同步將上臂外展,在矯正向外成角之后,緩慢前屈肩關節高于頭部,再向后用力地對骨折部位進行擠壓,向前成角進行矯正,一般情況均可實現復位?;颊吖钦蹚臀恢?,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進行外固定,固定方法一般有超肩關節夾板外固定、石膏繃帶固定、外展支架固定。不管選用哪一種固定方法,都要盡早開始做復健功能活動,通常情況下約4周就可酌情將固定去除。
大部分老年人肱骨外科頸骨折都可通過非手術方法治療,但還有一些患者因情況特殊需要考慮手術治療,比如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下且合并有肱骨頭粉碎骨折;骺板骨折分離且不能復位;患者合并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且有移位,同時和尖峰下部存在抵觸;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之后依舊不穩定的患者。在手術切開復位以及內固定期間,首先實施臂叢麻醉,從肩前外側切開,露出骨折部位并可清楚看到肱二頭肌長頭腱和兩骨折端之后,撬拔斷端實現復位,之后通過克氏針實現交叉固定,對肌肉和皮膚進行縫合,手術當天就可下床活動,對肩部固定2~4天后,通過三角巾將患肢懸吊3周,之后將克氏針去除,逐步進行練習活動。
綜上所述,老年人發生肱骨外科頸骨折需要及時到醫院接受正規診治,不管使用哪種固定方式,都要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盡早開始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從肩關節鐘擺運動開始,根據實際情況逐漸擴大活動范圍。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在恢復期間還要盡量少食發物或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吸煙、酗酒,多補充牛奶、豆制品,多曬太陽促進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