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益鋒 陳曉麗 承霞 沈莉敏 邢建平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以2017年5月~2020年4月為資料搜集階段,對68例進行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展開對比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n=34,采用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法)和實驗組(n=34,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法)。在治療前后記錄兩組患者餐前、餐后的血糖水平,計算兩組患者胰島素總用量,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以及低血糖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餐前、餐后血糖水平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餐前血糖(7.12±1.12)mmol/L、餐后血糖(7.65±0.19)mmol/L,低于對照組的(8.23±0.14)mmol/L、(9.53±0.22)mmol/L,差異顯著(t=15.498、39.711,P<0.05);實驗組患者胰島素用量為(26.4±30.76)U/(kg·d),顯著少于對照組的(33.24±0.67)U/(kg·d),P<0.05;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相較多次皮下注射法,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法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前、餐后血糖水平,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糖尿病;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療效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代謝性疾病,通常由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或利用缺陷所致,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導致各組織器官出現退行性病變、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各類并發癥頻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雖然目前對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但普遍認為與遺傳及環境因素密切相關[1~2]。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間歇性終身治療,而胰島素則是最為常見的治療藥物,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涉及胰島素注射治療。但不同給藥方式產生的臨床療效也不盡相同。本研究旨在分析分析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7年5月~2020年4月為資料搜集階段,對68例進行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展開對比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n=34)與實驗組(n=34)。實驗組男22例、女12例,患者年齡42~65歲,平均(52.7±2.3)歲,病程2~10年,平均(5.7±2.2)年。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2~64歲,平均(53.2±1.8)歲,病程2~9年,平均(5.4±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均無明顯臨床癥狀,偶然在體檢或其他并發癥檢查時發現血糖升高并確診為2型糖尿病,且均采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均無胰島素過敏反應,并在意識清醒的前提下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以及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本研究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給藥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法治療。了解患者病情并進行運動與飲食指導,根據血糖情況對患者進行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將每日注射量控制在0.5 U/(kg·d)以內,調配三餐前胰島素注射比例(2:1:2),并保證患者在餐前30 min完成注射。密切觀測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若治療效果較差可以酌情在睡前再次給予患者胰島素皮下注射處理,連續治療2周后再測血糖。
實驗組采用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法。治療前準備工作與對照組患者相一致,根據血糖情況給予患者胰島素泵皮下持續輸入胰島素注射液,并將日總量控制在0.5 U/(kg·d)范圍內,日輸入量的50%由胰島素泵持續輸注,剩余的50%則在三餐前按照比例(4:3:3)由胰島素泵追加皮下輸注,同樣連續治療2周后再測血糖。
1.3 觀察指標
(1)血糖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后使用血糖儀檢測患者末梢血,記錄患者餐前、餐后血糖指標,并根據檢測結果計劃好患者胰島素輸注量;空腹血糖應低于6.2 mmol/L;餐后2 h血糖應低于8.0 mmol/L,對比兩組血糖水平差異。(2)胰島素總用量。(3)低血糖發生率及滿意度。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按得分進行等級劃分,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4分表示一般滿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滿意,計算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餐前、餐后血糖水平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餐前及餐后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胰島素用量比較
實驗組患者胰島素用量為(26.43±0.76) U/(kg·d),顯著少于對照組的(33.24±0.67)U/(kg·d)(P<0.05)。
2.3兩組低血糖發生情況及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基礎性疾病,以胰島素抵抗、血糖代謝紊亂及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治療,不僅容易加重患者病情,還易誘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高滲性昏迷、肢端壞疽、雙目失明及腎功能衰竭等多種急慢性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長期無明顯癥狀,尤其對于肥胖、久坐、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壓等高危人群而言,更應定期進行血糖篩查,一旦確診應進行積極治療,從而達到控制病情的根本目的。目前,臨床尚無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大多患者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以控制病情。傳統多次皮下注射雖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達標時間相對更長、低血糖發生率相對更高,為此臨床也在不斷優化胰島素給藥方法。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借助胰島素泵實現了24 h不間斷輸入胰島素的目的,較傳統多次皮下注射而言可更好地控制夜間胰島素的輸入量與輸入速度,患者血糖水平相對更為平穩,胰島素作用時間相對更長,在糖尿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治療糖尿病,不僅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還有助于降低低血糖事件的發生風險,便于穩定控制病情。
本研究表明,治療前兩組餐前、餐后血糖水平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餐前血糖(7.12±1.12)mmol/L、餐后血糖(7.65±0.19) mmol/L,低于對照組的(8.23+0.14)mmol/L、(9.53+0.22)mmol/L,差異顯著(t=15.498、37.711,P<0.05)。這一結果表明,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較多次皮下注射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即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后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概率更小。這是因為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使目標血糖達標時間延長,很容易使患者發生低血糖,而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法可以有效控制夜間胰島素的泵入量及泵入速度,對減少不良反應具有重要意義[4]。實驗組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即經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滿意度遠遠高于其他患者。實驗組患者胰島素用量為(26.43±0.76)U/(kg·d),顯著少于對照組的(33.24±0.67)U/(kg·d),P<0.05。經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的患者3個月內血糖控制情況明顯更好,總胰島素用量相對更少,這一結果與何媛[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這是因為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可以對胰島素輸入量進行嚴格控制,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穩定,且胰島素藥效持續時間更長。
綜上所述,相較多次皮下注射方法而言,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法的臨床療效相對更好。胰島素泵皮下持續注射借助胰島素泵對胰島素輸入量及速度進行嚴格控制,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胰島素用量相對更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東.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的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8):80-81.
[2]張海榆,羅柱文,程旭,等.3種不同胰島素給藥方式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29):7-8.
[3]張國新.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對糖尿病治療的療效差異分析[J].糖尿病天地,2018,15(7):72.
[4]楊惠.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對糖尿病治療的療效差異分析[J].特別健康,2020(26):69.
[5]何媛.不同胰島素給藥方法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急救醫學,2018,38(z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