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會嶺

【摘要】目的:研究腹壁疝修復中應用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我院進行腹壁疝修補術的34例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7例。參照組進行開放性手術治療,實驗組進行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術后2 h、12 h疼痛評分。結果:實驗組術后2 h、12 h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腹壁疝修復中應用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的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腹壁疝修補術;效果
腹壁疝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應用手術治療。傳統開放性手術能夠得到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將疝囊清除,修補已經出現損壞的疝環。但是傳統手術方式的并發癥比較多,術后恢復較慢,很容易影響療效[1~2]。本研究旨在探討腹壁疝修復中應用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將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我院進行腹壁疝修補術的34例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7例。參照組男10例、女7例,年齡44~80歲、平均(55.26±5.39)歲;實驗組男9例、女8例,年齡45~80歲、平均(54.71±5.23)歲。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均完整,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無精神類疾病,可以配合治療。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進行開放性手術治療,方法為:于患者腹壁疝內口投射區域將皮膚切開,通過患者皮下組織或腹壁肌肉腱膜找到疝囊,再從疝囊到疝內環口分離粘連,還納疝內容物,選取大小適宜的補片進行修補,固定后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
實驗組患者進行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為:將疝缺損當做手術的中心點,在視缺損的面積中作一個2~5 cm切口,剝離疝囊,游離腹腔粘連,將疝缺損的邊緣提拉后切開患者腹膜和后鞘,進入肌后和腹膜前間隙,將腹直肌提起時需使用拉鉤將腹膜前間隙和肌后空間展示出來;在腹腔鏡下確定缺損面積是否要進行腹橫肌松解術;若沒有充分空間放置補片,需繼續游離至視缺損區域及面積以上到胸骨后方的間隙當中,下方需游離至恥骨膀胱間隙中;游離完間隙后,將腹直肌后鞘或腹膜進行縫合,放置補片,補片和缺損邊緣的重疊處不能超過5 cm,根據視缺損和補片大小確定需要使用的固定方法;于補片前間隙放置密閉式負壓引流,在關閉缺損時利用單股不能吸收的線進行關閉,之后開始處理剩余的疝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在皮下放置負壓引流管,最后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2 h、12 h疼痛評分。采用VAS疼痛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深。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術后2 h、12 h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導致腹壁疝出現的原因很多,如常見的腹壁強度逐漸降低、腹內壓升高等因素,多發群體為中老年人。近幾年,因我國老齡化日益加重,導致腹壁疝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者可出現疝塊位置脹痛不適、排尿障礙、便秘等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2 h、12 h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可見,應用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行腹壁疝修補術對患者傷害較小,可減輕手術為患者帶來的疼痛感,且可促進患者術后較快恢復。
綜上所述,腹壁疝修復中應用微小切口開放腹膜前手術的療效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黃永剛,王平.“微小切口開放sublay(MILOS)概念”在腹壁疝修補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8,21(7):833-837.
[2]王殿琛,陳建民,陳亞柯.改良Kugel圓片在腹壁疝修補術中的應用及復發的影響因素[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8,21(12):97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