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珉 潘定權 蔡錦林 俞喆 葛劍斌
【摘要】目的:觀察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手術治療,對照組給予保守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優良率為90.0%,對照組治療優良率為76.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明確。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關節鏡手術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髕骨下疼痛、關節反復腫脹、關節畸形、活動受限。本研究旨在觀察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46~72歲、平均(55.6± 2.2)歲。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病變部位為單膝或雙膝;臨床表現為膝關節急慢性疼痛、腫脹、主被動屈伸受限等;所有患者攝膝站立位正側位X線片、CT 片或加MRI檢查。排除標準:膝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內外翻畸形或其他關節病;合并半月板損傷、近期膝關節急性滑膜炎;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藥物過敏。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塞來昔布、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治療:塞來昔布0.2 g/次,2次/日,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0.5g/次,3次/日,連續4周。觀察組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取膝前內、外側髕韌帶旁路入,必要時附加外上或后內側入路,按順序依次檢查各間室組織結構,觀察軟骨、滑膜、滑膜皺襞、髕下脂肪墊、半月板、交叉韌帶、髁間窩、游離體、髕骨軌跡等;結合術前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清理滑膜、切除滑膜皺襞、進行半月板成形或縫合、髁間窩成形、摘除游離體、內外側支持帶松解術等;術后加壓包扎24 h,患膝冰袋冷敷,抬高患肢,使用足底靜脈泵,進行早期非負重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參照膝關節綜合評分表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關節功能有所恢復;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疼痛、僵硬、腫脹等均得到明顯好轉,膝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無明顯緩解,膝關節功能無明顯變化。(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00%=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痊愈7例、顯效14例、有效6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痊愈3例、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7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6.7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多見的慢性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種以關節表面軟骨變性、丟失、破壞及關節周邊和軟骨下骨質再生為特征的慢性環節炎性疾病。病變起始部位在軟骨,早期膝關節疼痛癥狀較輕,大部分患者可耐受,后期可出現明顯的膝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生活質量明顯下降[1]。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但是單純的藥物治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難以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關節置換術對于終末型骨關節炎是一種有效的手段,但是費用及技術要求較高。隨著關節鏡手術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對輕癥膝骨性關節炎及不能耐受關節置換手術者發揮出了顯著的作用。關節鏡手術視野相較于傳統手術更加開闊,不僅有助于清除病變組織,磨平骨贅,去除骨刺,還可以有效清除炎癥介質,,及時阻止及延緩病情進展[2]。此外,由于手術創傷小、出血量少,還有利于患者機體術后盡快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將關節鏡手術應用于慢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緩解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具有相當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招青,史文君,郝廣玲,等.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3):156-158.
[2]向中華.關節鏡下關節清理術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7):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