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淼 陳晶立 鄧孝芝 鮑元琴

【摘要】目的:分析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在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研究對象均選自在我院醫治的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共100例。將采取經口飲食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采取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的50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統計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感染、皮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應用于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中,能夠保證患者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推廣。
【關鍵詞】頭頸部惡性腫瘤;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營養
頭頸部腫瘤是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腫瘤病癥,由于頭頸部存在眾多重要器官,發生腫瘤后通常難以徹底切除根治,常放射治療,70%左右的患者在不同階段需接受放療[1]。頭頸部腫瘤的位置相對特殊,放療期間易導致口腔黏膜反應,引起吞咽障礙,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放療效果。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通過內鏡引導實施胃造瘺術,屬于替代療法,能夠確保機體維持長時間的營養狀態[2]。本研究旨在分析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在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醫治的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共100例。通過數字隨機表法設為對照組(50例)和試驗組(50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3例、27例;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3.21±3.84)歲。試驗組男、女分別為24例、26例;年齡34~72歲,平均年齡(53.47±3.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信息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試驗組采取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使用經腹壁導管拉出法,置入胃鏡,在腹部光點最亮部位刺入套管針,放置導線,將造瘺管從口腔置入并從腹壁穿刺處拉出,在腹壁外進行固定。術后禁食12 h,根據預先制訂好的營養配方給予鼻飼;密切觀察患者狀態,定期換藥,避免感染;局部皮膚處均勻涂抹皮膚保護劑,預防皮疹;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并發癥預防意識,增加工作責任心。
對照組采取經口飲食,給予相同的營養配方。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營養指標,包括白蛋白、轉鐵蛋白。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試驗組感染、皮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從本次研究得知,試驗組治療后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可改善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營養狀態。常規鼻胃管受管徑限制,對營養物質的制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出現營養丟失,且管徑較小會延長管飼時間。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為腸內營養治療方法,主要應用于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具有微創、操作簡便等優勢,同時管徑較粗,管腔內不易出現食物阻塞,可長時間使用,從而提高營養狀況。本研究顯示,試驗組皮疹、感染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不會增加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定時換藥、涂抹皮膚保護劑等措施有利于減少感染、皮疹的出現。
綜上所述,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應用于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中,能夠保證良好的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值得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周凌霄,包郁,趙銳,等.鼻胃鏡經皮胃造瘺術在上段食管癌合并狹窄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8,35(2):135-136.
[2]錢立,葛奎,徐兵,等.預防性經皮內鏡胃造瘺術在接受放化療的頭頸部腫瘤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8,16(2):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