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幸

【摘要】目的:研究小兒留置針護理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9年7月 ~2020年9月本科接診的需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患兒9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行持續質量改進干預,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穿刺成功率等指標。結果:試驗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7.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留置時間為(6.92±1.06)d,明顯長于對照組的(4.09±0.95)d,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58%,P<0.05。結論:于小兒留置針護理中運用持續質量改進干預,利于提升穿刺成功率,預防不良反應,延長留置針的留置時間。
【關鍵詞】小兒;不良反應;持續質量改進;留置針護理
留置針是常見的一種靜脈輸液穿刺方法,能夠避免因反復穿刺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并具有留置時間長、操作簡便等特點[1]。對于患兒這類特殊群體來說,因其年齡比較小,自我控制能力差,耐受度低,治療期間比較容易出現哭鬧等不良行為,增加了護士操作的困難程度。醫院應重視患兒護理工作,不斷優化小兒靜脈穿刺護理干預方法。本文選取96例靜脈留置針穿刺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持續質量改進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 ~2020年9月本科接診的需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患兒9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女22例、男26例,年齡0.5 ~8歲、平均(4.02±0.79)歲。對照組女21例、男27例,年齡0.5~9歲,平均(4.13±0.86)歲。兩組患兒年齡等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病情觀察、用藥護理與基礎護理等。試驗組配合持續質量改進:(1)組織科室護士對持續質量改進的基本概念與方法進行學習,要求每位護士充分掌握持續質量改進的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服務于患者;組織護士開會,總結小兒留置針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斷完善護理方案,細化護理細節。(2)積極與患兒溝通,注意觀察患兒情緒變化,及時安撫患兒負性情緒,尊重患兒,包容患兒,同情患兒,真誠對待患兒,熱情稱呼患兒為小妹妹或小弟弟等,以拉近護患彼此間的關系,消除患兒恐懼與陌生感,為患兒播放喜歡的動畫片或兒歌,目的在于吸引患兒注意力,緩解負性情緒;積極安撫患兒,用溫柔的語言鼓勵患兒,使患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留置針穿刺。(3)要求護士充分掌握留置針穿刺技巧,保持進針角度約20°,穿刺前輕輕旋轉留置針外套管以便于送管,穿刺成功后利用3M敷料妥善固定留置針,可在留置針柄下增墊一些棉花,以免因長時間固定引起壓瘡;控制封液量為4 ml,以免出現堵管情況。(4)告訴患兒和家長留置針穿刺后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注意檢查留置針情況,以免出現留置針脫落等情況,影響治療;采取床旁宣教、視頻宣教或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向患兒和家屬詳細講述疾病知識,糾正他們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正確看待疾病,從而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統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記錄留置時間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SPSS 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描述,進行t檢驗,對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顯著義。
2結果
2.1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
試驗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7.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兩組比較,χ2=7.258 3,P<0.05。
2.2 留置時間比較
試驗組留置時間為(6.92±1.06)d,明顯長于對照組的(4.09±0.95)d,兩組比較,t=6.552 1,P<0.05。
2.3 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58%,P<0.05。見表1。
3討論
目前,留置針在我國臨床上有著較為廣泛地運用,具有適用范圍廣、痛苦小和穿刺成功率高等特點,且留置時間也比較長,可避免因反復多次穿刺給患兒造成痛苦[2]。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為97.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兩組比較,2=7.2583,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4.58%,P<0.05。表明,持續質量改進對提升患兒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顯著作用。另外,在留置時間上,試驗組比對照組長,P<0.05。
綜上,針對小兒留置針護理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干預,利于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長留置時間及預防不良反應,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侯林娟.持續質量改進在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護理管理中療效評價[J].飲食保健,2020,7(15):103-104.
[2]李蓉.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在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20,17(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