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杏妹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第一條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總體目標第4條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可見,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溯本追源,還是要從思維能力著手。把思維導圖和小學語文閱讀相結合,將思維導圖優勢融入到閱讀教學中,以圖導讀,這不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這一創新工具,繪制文章導圖,圖文并茂,步步深入、層層提升,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以此提高閱讀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一、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優勢性分析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思維整合和篩選的科學方法,它又叫心智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簡單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結合了全腦概念,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把人的思維可視化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把枯燥的文字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和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圖畫,有利于激發大腦的思考與內化,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把握全文、篩選信息,對文章的重要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導圖將基本內容用圖片和簡練的文字形式呈現出來,可以是樹狀結構圖,也可以圍繞一個中心詞進行發散,形式不固定,是建立系統知識體系的有效方式。
此外,思維導圖以放射性思考為基礎,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深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它是一種展現個人智力潛能的方法,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閱讀訓練,有效提升學生思考技巧,增強記憶力和創造力。思維導圖可以讓抽象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簡單到可以在一張紙上畫出來,讓人一下看到問題的全部并對問題加以延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進行閱讀指導,有助于學生將思維訓練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閱讀素養。
二、運用思維導圖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
(一)借助思維導圖建構語篇意義,提升學生語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承載文化、傳承文明的工具。課文以言語作品的形式存在,學科教學借助于語言,學科能力的形成有賴于語言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發揮大腦求完整的天性,緊扣主題構建全方位語言思維體系,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過程與言語表達之間的平穩過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禤老師在教學群文閱讀《當科普文遇上語文課》時,為了讓學生從題目推測文章可能涉及的內容和方面,加強文體意識,明確快速提取信息的閱讀意圖時就充分利用了思維導圖這一載體進行輔助教學。她出示《空氣中的“流浪漢”》思維導圖,跟孩子們說:“思維導圖里面的第一層,體現在原文中的以下語句。請大家看大屏幕,并在文章里找一找,這些句子都在什么地方?起著什么作用?”孩子們根據老師的要求認真閱讀文章,并找出相關的句子進行交流匯報。接著讓學生解釋科普文中關鍵句的重要作用,便于確定文章介紹的主要內容,總結篩選信息的方法。最后她還引導學生嘗試用注意關鍵句、刪減數據資料、刪去具體舉例等方法,畫出思維導圖,理清科普文思路。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思維導圖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調動各感官及已有經驗,在構建語篇意義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解。
實踐證明,進行形象的思維導圖于教學活動中,可以實現學生頭腦里高級思維活動的遷移,內化其語言能力。尤其能綜合性地提升學生語言技能和語用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巧用思維導圖發散思維,提升學生閱讀創造能力
思維導圖也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工具,借助文字、線條、圖形等符號對文章內容和思想進行直觀建構,實現知識的可視化,充分表達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它還具有強烈的分層導向,每個知識點通過一個知識網絡從中心分叉到一個點或一個關鍵詞,有效地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巧用思維導圖,可以打開學生聯想的通道,激活學生大腦里的創造潛力,從而讓學生對語文課文中的一些內容產生更好的記憶和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如葉老師在執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引導孩子們運用思維導圖學習作者寫景的順序,學習怎樣抓住特點把景物寫具體的寫作方法。在具體操作中,她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春夏兩個季節,你們能總結下學習方法嗎?”學生分別總結了以下的學習方法:一是自由讀,邊讀邊劃景物,二是找出寫出季節特點的詞句,多讀幾遍,三是用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接著告訴孩子們小興安嶺是一年四季都分明的地方,讓他們分兩個大組按照以上總結的學習方法來欣賞秋冬美景,并把景物和最讓他們心動的詞寫上。接著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善思維導圖。完成后在投影上對照著思維導圖當小導游,給大家介紹下秋冬的景色。最后老師引導孩子觀察思維導圖進行小結,很多孩子都談到,小興安嶺最多的就是各種樹木,這樣寫與第一自然段總寫相呼應,能寫出小興安嶺景色誘人、物產豐富的特點。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上對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和表達方式進行概括,在思維導圖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更快速地抓住課文重點,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三)運用思維導圖分析比較,提升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時候要求學生抓住關鍵性詞句來進行概括和提煉課文內容,把握文章內容。小學生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認知階段。要使他們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構建文章的脈絡和線索,就必須借助形象思維的工具。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將頭腦中的知識表征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圖像,理清文章的主要框架并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積極創新和改進思維導圖的應用形式,幫助孩子理清文章脈絡,強化閱讀知識的理解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群文閱讀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對其關鍵點進行把控也是及其重要的。如在主題為“誰言寸草心”群文閱讀的教學中,李老師選取了《我的母親》《普通人》和《目送》三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樸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普通人》主要是懷念父親,懷念過去和父親有關的事,這也讓作者對父親有了新的認識。《目送》文章以“目送”為線索敘寫了自己生命歷程中的兩份難以割舍的目送,一次是目送兒子漸漸長大的背影,表達出對兒子的牽掛與不舍以及面對兒子成長難以釋懷的落寞;一次是目送父親漸漸老去遠離的背影,表達出面對父親的老去而無法挽留的痛楚。
考慮到本組群文篇幅較長,難度較高,李老師在上本節課前讓學生先自主閱讀、自主體會,讓他們選取最喜歡的一篇繪制思維導圖,摘抄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對群文有大致了解。事先分好小組,盡量讓選擇了不同文章繪制思維導圖的分到一組,方便交流。在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三篇文章的思維導圖,通過比較,得出三篇文章均涉及到子女對父母的深深的愛,與園地六課文重點突出父母對子女的愛形成對比,愛意流動。在這節課中,學生進行了比較性閱讀,了解了愛有不同表達形式,同時還認識到父母與子女的愛意要通過事例才能體現出來,而事例是要有具體細節支撐起來的,因此細節描寫對于感情的表達很重要。
(四)繪制個性化的思維導圖,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使得閱讀內容的結構得以清晰化,有利于學生對閱讀內容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在《開國大典》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對課文進行了整理,將其濃縮為文字,并在此基礎上繪制出思維導圖。有的學生從按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來制作思維導圖。有的學生根據課文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印象最深刻的場面、讀書體會等方面制作思維導圖。最后借助思維導圖,抓住關鍵內容,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描寫圓明園的輝煌過去來反襯出現在的破敗以及帝國主義的罪行,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掘文章主題及關鍵點,利用思維導圖促使文章整體形成結構框架,便于后續學生學習及理解文章。有的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就分了三個主支干,分別是總述、分述和啟示。“總述”是第一個主支干,總體來講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分述”是第二個主支干,現在和過去是它的下級支干。現在的圓明園已經是一片灰燼。過去的圓明園非常雄偉,金碧輝煌,包攬了古今中外名勝。布局、建筑和文物是它的關鍵詞,布局是眾星拱月,建筑是包羅萬象,文物異常多而且都是稀世珍寶。“啟示”是第三個主支干,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得到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啟示。當學生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后,就能對句子進行分析理解,對語言文字細細推敲,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氣神,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