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樸
摘 要 各個地區的發展水平不同,導致很多農村勞動力從農村流失到發達的城市區域,這種跨地區的轉移問題,使得很多地區受到了影響,農民工事業問題更加嚴重,導致農民工被迫返鄉,這種就業格局來源于地區間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本文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進行分析,認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本質,探索地區經濟政策。
關鍵詞 地區經濟 轉移就業 農村勞動力 分析
一、引言
國家加大了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將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農村勞動力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這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的本質,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使農村勞動力實現良好的轉移;另一方面,有利于探討發揮農民群眾勞動創業積極性的途徑,并高效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作出貢獻。
二、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系
首先,地區發展可以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格局。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除了給地區提供了很多的勞動力之外,管理成本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加,并且存在春運帶來的交通運輸困擾、農村勞動力在城市中難以融入、需要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等情況,對城鄉分離的戶籍、教育以及社保等體制和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農村內,由于很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經濟社會問題遺留下來,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婦女等問題日益顯現;留在農村的勞動者年齡越來越大,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影響;人才的流失使地域慢慢喪失發展動力。[1]其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所在地區具有發展作用。國家的相關政策在地區發展中有很重要的影響,在過去的幾年中,農村勞動力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里有很大的貢獻作用,在國家現代化事業中,農民是積極的。改革初期,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以后的十幾年中,導向型發展戰略能夠順利地施展,主要歸功于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很多進城的農民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中堅力量。
三、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相互推動的政策
(一)周圍地區開發需積極參與,促進協調發展
金融危機是很多國家的轉折點,其中包括中國。在過去的全球化過程中,很多國家都因此崛起,世界經濟擁有多樣化的格局以及緩沖期。在危機中,多極化的世界慢慢成為了現實。我國利用多樣、靈活、科學的方式和周邊的國家進行貿易合作,通過公路、鐵路等交通工具實現國內多個地區的發展。多元開放戰略可以給國內地區帶來非常平衡的發展。西北地區可以通過借助上海的合作組織平臺、對泛亞鐵路網進行監理、實施中亞能源輸入戰略等多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強中亞和中東地區的經濟交流以及合作,帶動西北內陸地區的發展。西南地區加強公路、鐵路、水路等交通實施建設,利用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發展。中國大力推進和周邊陸地相接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可以促進西南內陸地區的發展。在東北,可以加強與俄國、朝鮮、韓國等多個國家的合作。[2]
(二)加大區域統籌力度,持續推動產業轉移,促進北部地區發展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國在區域統籌財力物力這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黨和政府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其發布的政策效果非常明顯。與此同時,可以看到政策所蘊含的力量非常強大,很多落后地區的發展以及困難都需要得到解決。國家需要加大對落后地區的傾斜力度,完善地區協調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理清不合理的資源以及能源的價格體系,為北部地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北部地區的產業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環境而變化,會轉移到其他的地區,給落后的地區帶來機遇。但是出現機遇的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產業轉移在推動發展的時候需要處理好關系,比如外部引入和自力更生的關系、匯率穩定和產業轉移的關系、承接產業和保護耕地的關系。[3]
(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的就業增長點
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有不同點,現代農業主要強調的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現代科技的廣泛利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連接、產業化提升等。現階段,現代農業是農民收入增加以及農村發展的主要途徑,農民的主業是農業,而農業是農民的主要收入渠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很好地保證農民的權益,發展現代農業可以促進就業。農民的就業空間在不斷擴大,從鄉鎮企業就業,到跨地區外出務工,再到農民返鄉創業,這個環節在現代農業中成為了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徑,在北部地區發展中是經濟增長點。[4]
四、結語
在過去的10多年里,農村勞動力大幅度地集中流入了北京、上海、廣東、福建等多個經濟發達的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環節,伴隨著不同區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格局也不相同。本文對如何轉移就業對地區經濟的影響提出相關的意見,通過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系、推動政策來分析問題,并重點針對北部地區提出了看法。
(作者單位為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人民政府)
參考文獻
[1] 馬桔紅.甘肅少數民族地區勞務輸轉問題及對策建議——基于對臨夏州勞務輸轉工作的調研[J].知識經濟,2019(24).
[2] 趙會元.以農民工職業指導促更高質量就業——以河南省濟源市為例[J].中國就業,2017(3):46-47.
[3] 周萍,劉昊.新疆喀什、和田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策略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1).
[4] 李創,吳國清.三維資本協同下的精準扶貧問題研究——基于馬克思與西方資本理論視角[J].西南金融,2019(8):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