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武 焦長軍 陳偉興
隨著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漁業養殖生產企業注重轉方式、調結構,加大名特優新品種增養殖力度。作為近幾年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主推的養殖品種——松花江鰲花,深受養殖場戶和消費者青睞。本文著重介紹松花江鰲花人工繁殖技術,供廣大養魚生產者參考。
1 親魚產前培育方法
1.1 親魚選擇
1.1.1 親魚來源
主要是從黑龍江、烏蘇里江捕撈的鱖商品魚中選擇,質量標準符合NYT 842-2012要求。
1.1.2 親魚選擇
鱖親魚要求5齡以上,雌魚體重4 kg以上,雄魚體重3 kg以上,體質健壯,鰭條完整,無病無傷。
1.2 環境條件
1.2.1 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0.6hm2~1 hm2,水深1m~1.5m,池底平坦,池底淤泥少,池塘保水性能好。
1.2.2 水源
水源充足,江河水、湖水、水庫水、井水、泉水等均可,水質符合GB 11607的規定。
1.3 親魚放養
1.3.1 清塘消毒
按NYT 755-2013的規定執行。
1.3.2 放養方法
4月下旬至5月初,清塘消毒后放養。放養密度1500 尾/hm2,鱖雌雄比例為1∶1.5。
1.4 餌料投喂
1.4.1 餌料
飼料宜采用鮮活野雜魚等,規格為50-100g,飼料要求適口、無病害,未受污染。投喂前用3%~5%食鹽水消毒10min~20min。
1.4.2 投飼方法
每3天投喂1次,投喂量親魚體重15%。
1.5 水質調控
每隔15d潑灑一次EM菌及光和細菌,用量25 L/hm2。
1.6 日常管理
1.6.1 勤巡池,注意觀察親魚攝食、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
1.6.2 做好養殖記錄,每天記錄水溫、溶氧、投飼量、魚活動情況、注水情況及攝食情況。
1.6.3 定期檢查魚體,檢查魚體健康狀況和性腺發育情況。
2 繁殖環境條件
2.1繁殖季節
6月下旬至7月下旬。
人工加溫條件下培育親魚,繁殖時間可以適當提前。
2.2 繁殖水溫
繁殖水溫18℃~30℃,適宜繁殖水溫23℃~28℃。
2.3 水質
水源水質應符合GB 11607的規定,繁殖用水水質應符合NYT 842-2012的規定。
3 催產親魚選擇與配組
3.1 催產親魚選擇
成熟好的雌親魚腹部膨大,仰腹可見卵巢輪廓明顯,倒立有卵巢流動現象,生殖孔呈紅色。手摸魚腹部有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感覺。雄魚體色較深黃,腹部不膨大。
3.2 催產親魚配組
自然產卵按雌雄比例1∶1~1∶1.5配組,人工授精按雌雄比例4∶1~6∶1配組。
4 人工催產
4.1 催產藥物
宜采用的催產藥物有: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2號(LRH-A2)、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歐酮(DOM)。
4.2 催產劑量
4.2.1 一次注射
雌魚注射劑量:
a)地歐酮(DOM)3mg/kg~5mg/kg+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2號(LRH-A2)3μg/kg~5μg/k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00 IU/kg~1200 IU/kg;
b)地歐酮(DOM)5mg/kg~10mg/k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800IU/kg~1200IU/kg。
雄魚注射劑量為雌魚注射劑量的50%。
4.2.2 二次注射
第一次注射: 劑量為6.2.1計量的25%。
第二次注射:注射劑量為6.2.1的75%。
效應時間:效應時間的長短與催情劑的種類、水溫、注射次數、親魚年齡、性腺成熟度以及水質條件等有密切關系。水溫與效應時間呈負相關,即:水溫低,效應時間長;水溫高,效應時間則短。一般情況下,水溫每差1℃,效應時間一般要增減2~4小時。
4.3 注射方法
注射液用0.5%~0.7%的氯化鈉溶液配制,注射液用量為每尾0.3mL~1mL。采用胸腔注射或背鰭肌肉注射均可,胸腔注射深度為0.3cm~0.4cm,背鰭肌肉注射深度為0.5cm~0.6cm。
5 產卵受精
5.1 自然產卵
5.1.1 催產池
催產池采用水泥池或網箱:水泥池面積10m2~20m2,池深1m,水深0.6m~0.8 m;網箱采用40目或60目篩絹作為網衣,用鐵筋作框架,面積4m2~10m2,高度1m。網箱設置在湖泊、水庫或池塘中,網箱入水深度0.6m~0.8m。
經注射催情劑后,親魚受激素作用,出現雄魚追逐雌魚的現象。發情時親魚上浮水面逆水流水泥池外壁游動,雌前雄后,雄魚時而用頭部頂撞雌魚的腹部。發情達到高潮時,游動速度加快,雄魚緊追不舍,當雌魚與雄魚出現并行,尾部突然翻起水花即完成一次產卵活動,可持續產卵3~6小時。
5.1.2 親魚入池密度為1組/5m2。
5.1.3 產卵管理
催產池應采取遮光措施,避免陽光直射。保持催產池周圍環境安靜。注意檢查魚產卵情況,發現魚大部分產卵,應及時收集受精卵,準備孵化。
5.2 人工授精
5.2.1 催產池
與5.1.1相同。
5.2.2 人工授精
到達預計的效應時間后,每隔1h~2h檢查一次親魚。檢查時,擠壓雌魚腹部,發現卵能順暢流出時,則可采卵授精,具體操作方法同家魚人工授精。將卵擠入瓷盆中,精卵混合攪拌,加入0.7%氯化鈉溶液,不停地攪拌均勻后,加過濾的池水激活,將受精卵移入環道準備孵化。
5.3 受精率的計算
鱖受精卵受精率參照GB/T 15806-1995青魚、草魚、鰱、鳙魚卵受精率計算方法進行計算。
6 孵化
6.1 孵化要求
繁育設備進行一次試運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每組親本收集的受精卵用濃度為1.5 g/m3 的高錳酸鉀消毒后,單獨放入在直徑 4.5 m 的圓形環道中孵化,放卵密度為20 萬粒/m3,pH值7.3~7.8。環道水流控制在10 圈/min,受精卵以能均勻翻動、不沉底為宜。
6.2 孵化管理
6.2.1 孵化用水要經過120目篩絹過濾。
6.2.2 室外孵化要遮蔭,避免陽光直射。
6.2.3 水溫控制在23℃~28℃,溶氧控制在6mg/L以上。
6.2.4 為防止在孵化過程中發生水霉病,在魚卵收集時用5ppm衛可洗5min,或使用聚維酮碘2ppm洗3min。
6.3 出苗
在水溫23℃~28℃時,仔魚經過50h孵化出膜;再經64h,仔魚能夠靈活平游,可移出孵化器,進行培育。
(責任編輯:常 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