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
摘要:擁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可以幫助審計師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問題。文章將政府審計置于哲學視野下進行研究,探討了目前政策效果審計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唯物辯證法的一些原理和規律對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以期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政府審計;政策效果審計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政府審計是保證國家政治實踐活動高效推進的重要手段。為了響應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中提出的關于關注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要求,審計署自2015年以來陸續發布了多份政策效果審計結果公告。同時,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三去一降一補”的新時代背景下,審計監督也一直致力于提升政策貫徹效果的工作。唯物辯證法作為哲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一直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在多個領域都曾予人啟迪。因此將唯物辯證法與政策效果審計工作相結合進行研究,既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審計實踐工作的科學指導作用,也能助力于政策效果審計工作的順利推行,從而為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二、政策效果審計存在的問題
政策效果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通過運用一定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對政策制定、傳達、執行、落實等過程的效果進行監督檢查的過程,其目標主要包括查找問題、確定責任、提出建議和促進整改四個部分。通過對現有審計結果公告和實際工作開展過程的分析調研,發現該項工作目前存在如下現實問題。
(一)審計范圍不全面
無論是已經發布的政策效果審計公告的內容還是相關衡量標準,歸根結底都將目光聚焦在經濟政策上,而社會生態政策審計方面鮮有人問津,道德文明政策審計更是尚未實施。與此同時,政策效果審計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往往是浮于表面、淺嘗輒止,尤其在面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政策執行落實情況審查時,由于人財物等方面的限制往往不會進行深入研究,導致該項工作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二)審計方法單一,創新性不足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高科技手段層出不窮。信息化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政策效果審計執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審計方法也要與時俱進,積極運用高技術含量的媒介輔助審計工作的順利展開。但是當前各級審計機關的審計方法缺乏創新性,大多仍然是傳統的抽樣調查法,數據分析不夠準確,審計工作的精度和深度也有待加深。
(三)審計人員專業素質良莠不齊
國家的長足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約束,我國出臺的政策涵蓋社會、經濟、政治、生態等各個方面,而目前的審計師隊伍中缺乏既精通審計業務程序,又理解國家政策并且注重強化自身素質的人員。這將導致最終的審計效果差強人意,即雖然能發現一些問題卻無法直中問題要害,使政策效果審計的作用大打折扣。
(四)政策效果審計評價體系不完備
我國政策效果審計研究猶如嬰孩,發展尚十分稚嫩,也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因此政策效果施行的好壞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衡量標準。同時,有些評價政策執行效果的指標很難量化,評價標準還會因地區間的差異而各不相同,期望用可量化的指標去評價所有的審計事項很不現實。這便會增加審計事項評判時的主觀隨意性,難以有效控制審計風險和審計質量。
三、唯物辯證法視角下的改進策略
本節試圖將唯物辯證基本要點充分運用到政策效果審計改進策略中,以進一步完善政策效果審計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為重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提供切實保障。
(一)堅持聯系與發展,完善方法理論體系
政策效果審計的對象比較特殊,內容比較繁雜,涉及面也比較廣,因此僅靠審計署閉門造車,埋頭苦干是行不通的。這就要求執行部門運用好聯系的觀點,不僅要把政策出臺的背景、政策的具體內涵與政策的內在要求相聯系,還要與其他相關部門精誠合作,發揮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審計質量。此外,目前我國政策效果審計基本局限于對經濟政策的監督檢查,對于法律、社會、生態等層面的政策效果知之甚少,審計部門應該秉承聯系的觀點,積極主動與相關單位互動,擴大審計范圍,全面發揮督導作用。
發展用通俗的語言來講就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處于運動中的,由此帶來萬物更迭、時代發展。而時代的發展便帶來了科技的進步,過去可望而不可即的“審計機器人”“云審計”等如今早已司空見慣,這也為政策效果審計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平臺等新興事物運用到審計一般程序與方法中去,對政策出臺的全過程實時監控,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多部門的資源共享;發展的觀點要求我們不能用不動的、狹隘的、單獨的眼光看問題。而政策執行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過程,所以不僅要創新審計方法,評價體系也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夠站在特殊的歷史時點,全面統籌各地區差異,動態地評價政策效果,不以偏概全,也不故步自封,徹底放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輸出更高效的審計供給。
(二)堅持對立統一,抓住主要矛盾
發展必然帶來矛盾,而矛盾又有主次與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該規律要求我們抓住主要矛盾,結合實際就是把握工作重點,在政策效果審計工作正式開展之前,就要先對審計項目進行調查預判,以找到審查重點,如,經濟政策審計應重點揭示“三去一降一補”和“一帶一路”等重大任務落實、改革深化、推動建設等情況;資源環境政策審計應對國有資源開發利用施以過程中監督,查處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是否會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污染等;民生政策審計則應重點走訪人民群眾,反映脫貧攻堅工作進程,查處不作為、假作為等損害群眾基本權益的問題。在制定計劃,組織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對改革發展和國家安定有重大影響的重點政策。分清主次,有的放矢,集中用力,查深查透,講求實效。這樣能夠大大節約審計成本,也能夠達到檢查一個、突破一個,處理一個、警示一片的效果。
(三)堅持主觀能動性,提升專業素質
主觀能動性顧名思義即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與改造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就政策效果審計而言,特殊的審計對象,復雜的審計內容,都要求審計工作人員不斷地提高專業素質,以便更好地應對客觀世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難題。目前的政策效果審計工作缺乏一支精兵強將,審計人員要么守舊固化,不肯跳出陳舊的條條框框;要么缺乏對政策的深刻理解,思辨能力薄弱。因此,在執行政策效果審計工作的實際過程中,要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爭取被審計對象的廣泛參與和配合,從而對政策措施的來龍去脈、歷史淵源和現有情況等做到最大程度的了解,善于主動出擊才能夠更好地保障審計效果;其次,還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能力,對政策相關的各類背景知識都有涉獵,使得自身知識結構得到更新優化,適應現代審計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發揚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注重調查研究,從實踐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總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向好發展,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他們既要有經濟學家對數字的敏銳度、管理學家運籌帷幄的能力,還要有哲學家舉一反三的思辨思維。因此,對審計理論中唯物辯證思想的深刻剖析,不僅有助于理解哲學要義,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審計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務能力。政策效果審計作為國家審計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推動其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將唯物辯證法的精髓積極借鑒吸取到審計實際中,可以為具體工作開展提供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從而更好地監察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情況,使政策效果審計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
參考文獻:
[1]王姝.國家審計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治理——基于公共政策過程的分析[J].審計研究,2012 (6):34-39.
[2]史吉乾.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審計的重點和方法探討[J].審計研究,2016 (1):17-21.
[3]浙江省審計學會課題組.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管理創新研究術[J].審計研究,2017 (3):19-22+29.
[4]審計署武漢特派辦課題組,程光.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創新與發展研究[J].審計研究,2018 (0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