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立鶴
摘 要: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關于現階段農業、農民和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對于促進貧困縣域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綠色發展之路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6月28日,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鄉村產業振興的方向;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提出“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積極發展生態環保、可持續的產業”。產業振興已成為初步實現脫貧的貧困縣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首要任務。本文基于2019年4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甘肅省靈臺縣的調研數據,對金融支持全縣鄉村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客觀分析,促進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引導下,彰顯自身價值,充分發揮其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通過優化信貸方式等手段探索現階段金融支持全縣產業振興新路徑,進而為省內其他貧困縣域金融推動產業發展、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 金融支持? 貧困縣域? 產業振興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3(b)--02
1 金融扶持靈臺縣鄉村產業發展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海南調研時曾指出:“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進一步準確指導了現階段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方向。多年來,靈臺縣的鄉村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取得突破創新,特色產業建設取得較好成績:以市場為導向,科學推進玉米、小麥、蘑菇等傳統種植業發展壯大、倡導“五個轉變”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壯大,形成規模效應、引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海升集團帶動蘋果產業發展、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戶自發入股成立盛豐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化、專業化、規模化三管齊下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政策引導,帶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擇業流轉,大力發展勞務產業。全方面、多維度助推全縣經濟科學發展,實現精準脫貧。現階段的靈臺縣的鄉村產業發展已逐步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和果蔬產業三大產業為主體,其他產業輔助并行的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金融扶持政策不斷傾斜,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涉農企業迎來發展的春天,信貸資金的快速流入全面促進涉農企業調整經營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核心競爭力。問卷抽樣調查靈臺縣13個鄉鎮的65家涉農企業數據顯示:現有獲得信貸資金共計5769.5萬元,其中種植業為198萬元,占比3.43%;養殖業2024.5萬元,占比35.08%,;果蔬業3150萬元,占比54.60%;其他產業397萬元,占比6.89%。信貸資金在扶持靈臺縣鄉村產業振興,尤其是支柱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現精準脫貧走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之際,全縣各項產業預期未來信貸需求空間較大,抽樣數據說明了這一點:未來各個產業的信貸資金需求共計3569萬元,其中種植業1070萬元、養殖業1009萬元、果蔬業1260萬元、其他產業230萬元。
2 金融扶持產業發展需要防范的風險
對于現階段的靈臺縣而言,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在于明確涉農企業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繼續通過信貸資金激活涉農企業。通過調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新興農場和龍頭企業在內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基本都存在著流動資金不足、以貸養債等問題,金融扶持涉農企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依然面臨較大風險。
(1)缺少可供抵押的資產、績效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不健全,資金發放風險大。通過調研后發現,全縣超過60%的涉農企業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抵押資產的情況,無法達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審批要求;此外,無論是涉農企業還是貸款審批的業務人員,都缺乏相應的績效激勵機制,對于目前缺乏有效抵押的企業,即使以往存在較佳的誠信記錄,但在審批時不能獲得特殊優惠,信貸資金商業可持續長效發放機制不健全;而對于從業人員而言,無論是對于抵押資產的準確認定,還是信貸資金的發放監管,機構內部績效激勵不夠,加之對于企業失信懲戒力度不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資金發放風險不斷增大。
(2)民營企業治理弊端凸顯,資金使用界定不清晰,信貸資金專項投入產業使用缺乏有效監管,資金低效利用風險大。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而言,其內部普遍存在家族式治理弊端凸顯的問題。由于管理層缺乏科學的公司制管理經驗,難以準確清晰界定扶持企業生產的專項資金與對外投資獲取投資收益和個人或家庭消費資金之間的區別,信貸資金是否投入企業主營業務缺乏有效監管,資金使用效率往往難達預期。
(3)中小企業市場風險預警機制缺失,企業主營業務易與市場需求相背離,資金預期回收風險大。對于縣域涉農企業,尤其是主業為傳統種植業的企業而言,普遍存在市場風險預警機制缺失的問題,涉農企業的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生產規模,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經營觀念陳舊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涉農企業無法準確匹配市場需求,加之原有經營業績不佳,信貸資金在投放扶持其發展時,一方面無法彰顯促進種植等產業發展的初衷;另一方面也面臨資金無法按預期收回的風險。
(4)特色產業發展不成熟,信貸資金支持縣域重點產業發展針對性不強,資金非理性分配風險大。十年間,靈臺縣的產業發展體系不斷豐富優化,果、蔬、牛等特色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總體看來,特色產業發展仍處于萌芽探索階段,尚未形成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局面,加之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企業主營業務與外部市場存在信息差異、抗風險能力差等風險一直存在,使得信貸資金發放時會優先考慮發展相對成熟的傳統產業,對新興特色產業幫扶的針對性不足,資金非理性分配風險大。
3 金融扶持產業發展路徑探索
近年來,人民銀行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促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斷創新信貸手段,因地制宜、科學評估打造新的信貸產品,全力扶持農村經營主體良性發展。然而對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由于現階段貸款審批規則越發清晰規范,加之以往出現的不良貸款收回存在較大工作難度等因素的存在,雖然多年來在政府和人民銀行的引導下理性提升信貸扶持產業力度,但對于實現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主體涉農企業而言,金融扶持產業發展仍需積極探索新路徑。
(1)加大金融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宣傳力度,打造涉農企業等產業發展主體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審批交流橋梁。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應創新宣傳手段,加大金融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宣傳力度,發揮牽頭作用,持續推進“百名行長幫百企”等活動的開展,打造涉農企業等經營主體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溝通橋梁。
(2)理性降低涉農企業貸款門檻,轉變傳統信貸監管方式,從嚴格事前審批逐步轉向資金使用行為監管,健全信貸發放績效激勵機制,積極營造理性貸款、誠信還款新局面。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科學評估產業發展前景,理性降低涉農企業貸款門檻,轉變以往從源頭審批信貸資金的工作方式,轉為資金間斷性投放、定期走訪抽檢等事中監管;對于信貸業務人員,持續推進和優化“盡職免責”工作制度要求,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提升審批和監管信貸資金的業務技能;引入績效激勵機制,對于業績表現好的信貸人員、理性申請信貸資金并能按期還款的涉農企業等經營主體實行不同層級的激勵機制。
(3)政策引導非公司制經營主體進行企業化改制,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建立信貸資金專項使用制度。對于尚未形成“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科學理性評估、科學化、逐步化進行企業化改制;對于中小微企業應不斷優化內部股權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通過前期和商業銀行的交流溝通,深入了解信貸幫扶政策和信貸資金投放企業的初衷,鼓勵中小微企業建立嚴格的信貸資金專項使用制度,促使資金使用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4)積極引入大型集團化企業帶頭發展,積極打造縣域產業經營主體建立市場信息共享與行業監督平臺,抱團發展,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促進資金高效使用。隨著近年來海升集團等龍頭企業的帶頭引領,激活部分產業發展停滯態勢,為眾多本地小型微利企業發展帶來示范作用,取得積極效果。在實現產業振興、走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之際,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入大型企業,通過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其入駐靈臺鄉村;此外,對于全縣產業經營主體應鼓勵其抱團發展,強強聯合,降低經營風險,由相關部門牽頭建立縣域企業市場信息共享與行業監督平臺,優化企業發展方向,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主營業務,促進資金高效使用。
(5)明確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優化縣域產業發展結構,政策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針對性地發放資金滿足縣域特色產業打造和發展時的需求。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政策指引使得貧困縣域對于產業振興、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方向進一步清晰,鼓勵貧困縣域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潛在優勢,積極打造和壯大特色產業發展規模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在實行產業振興之際,靈臺縣應繼續優化縣域傳統產業發展結構,在此基礎上重點推進果、蔬、牛三大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履行職能,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專款專用投入特色產業發展經營領域,滿足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時必須的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鄧秀新.現代農業與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2]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J].改革,2018(01).
[3]楊梅.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機理研究[J].開放導報,2018(2).
[4]丁濤,劉麗.南京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選擇及優化分析[J].軟科學,2017(06).
[5]傅光明,付博文.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N].經濟日報,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