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麗 鄭沛
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實現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如何建立融入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思路的職業人才培養機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家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其次分析了目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狀,最后針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從辦學格局、培養方案、“雙師”管理、課程開發這4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3(b)--02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是培養優秀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是職業人才培養改革的“面子”,產教融合是職業人才培養的“里子”,“面子”“里子”要合二為一,才能激發職業人才培養的辦學活力、有效推進職業人才培養機制建立。
1 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關的國家政策及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就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關文件及舉措,其指導意義重大而深刻 ,下面匯總了幾個重要的文件:
(1)2014年6月23日—24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p>
(2)2017年4月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 號)文件精神,深入推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匯聚企業資源,支持高校開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師資培訓、實踐條件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經與89家企業協商,形成了 2017 年第一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3)2018年2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號),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
(4)2019年2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做出部署。
(5)2019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針對產教融合印發了《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發改社會[2019]590號)。
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除在政策上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明確為重大的改革任務。學校和企業紛紛投入大量精力來探索“ 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支持“ 產教融合”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盡快完善解決。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單一,“企中校,校中企”的格局未能形成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想提出來后,學校和企業積極響應,積極探討合作模式。產教融合思想的核心在“融”字,即“產中有教,教中有產”,這就從合作模式上要求“企中校,校中企”,二者相互融合,因此,校企合作的模式存在兩種形式“企中校,校中企”?!捌笾行!睘樾F蠛献鞯牡谝粚哟危簩W校與企業雙方簽定實習基地協議,并在企業掛牌?!捌笾行!焙献髂J降膬瀯菰谟冢@種合作模式較為簡單,校企雙方資金、精力等投入力度均不大,對校企雙方運行制度,管理制度沖擊較小,容易達成共識;此模式的弊端在于,企業以“獲利”為第一生存目標與職業人才培養目標相背離,企業安排的工作也僅限于臨時性的,專業性不強的,打雜類的工作,通過此種形式實習后,學生實踐能力沒有大幅提升,也很難學到真正的技術。“校中企”為校企合作的第二層次,學校通過投入場地,設備,專利等方式吸引企業到學校來,將企業工作點與學校實訓室合為一體。此模式的優點在于校企融合,搭建集企業生產、管理與學校教學為一體的學生實習實訓平臺,真正體現產教“融”合。“校中企”合作模式的弊端在于此合作模式較復雜,涉及資金、用地等內容,對學校和企業的傳統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沖擊較大,推行阻力較大。
目前,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學校和企業多采用第一層次“企中?!焙献髂J?,第二層次“校中企”的合作模式較少。
2.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產教”無法有機融合
所謂產教融合是希望達到企業能夠融入教育的深層次,融入學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式等。目前,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多數學校和企業來看是“兩張皮”,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方式等均由學校來負責完成,且學校在完成此類工作時,更多的是從教育、學科建設的角度來思考,而忽略了企業或者市場的需求,企業在此過程中并未發揮積極參與和指導作用。校企合作雙方合作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生實習方面?!捌笾行!焙献髂J较?,合作深度為:學校指定學生到企業定期實習,實習內容僅限于企業安排的工作,且該工作與實習教學計劃吻合度無法評估和評價;“校中企”合作模式下合作深度為:將企業引入學校,學校按照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對企業中部分實踐環節予以刪減。在這兩種合作中均未實現“產、教”內容上的真正融合。
2.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滯后
2019年2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十二條指出從事“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雙師隊伍資格及要求:從2019年起,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 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目前,學?!半p師”教師來源分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從事教育的教師通過考試取得其他職業證書,學校自行認定的“雙師”;另一部分為通過社會招聘,從事企業一線工作的技師,經過培養取得教師資格,納入學校教師管理體系,與企業基本脫節的“雙師”,這兩種方式培養的“雙師”均非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學校的“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求來源于企業,同時也要求后續的管理與企業不脫節。
3 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業人才培養機制
“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被多數職業院校所接受,學校也在努力向這種模式轉變,但想要更好地實施“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企業和學校的不斷發展,就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發出符合自身需求的“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現就此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3.1 推進“校中企,企中?!钡霓k學格局,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由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引企入校,校企聯合組織實訓,為校內實訓創建真實的會計崗位訓練、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將課堂建到工作過程一線,在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指導教師配備、協同管理、實習實訓安全保障等方面與相關企業密切合作,提高教學效果。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實訓基地的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建成集企業日常活動、學生技能實訓、職業技能大賽訓練及比賽、職業技能鑒定等為一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辦學聯合體,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3.2 產教融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要做到產教融合來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建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具體負責內容如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期調研、論證過程中對人才培養予以準確定位;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要明確具體的人才培養的理論水平,實踐操作能力,綜合業務素質等內容;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完成后,專業建設委員會要定期召開會議,根據企業需求情況對人才培養方案合理性進行評估,并進行必要的修訂。
3.3 校企共管,搭建“雙師”管理平臺
師資力量在高校專業教育過程當中是非常關鍵的存在,教師其本身具有的專業素質將會對培育專業人才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校企共管,搭建“雙師”管理平臺,堅持“走出去、請進來”, 按照“雙師、雙證”為導向進行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以“職業資格證書、職業人才職業能力和水平、創新及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形成兼職教師吸引機制,健全教師聘用制度;同時與企業建立校教師“輪訓”體系及“教師實踐鍛煉質量監控管理體系”,共同打造雙師型實踐教學團隊。
3.4 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課程體系開發
與企業合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各種類型的優質教學資源,構建統一的專業網絡教學資源管理與共享平臺,形成具有特色的專業數字化教材體系,實現主干課程網絡化、精品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現代化、開放化,保證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開展專業教學,進一步拓展專業教學的空間和時間。 逐步建立共享教學資源庫,引領帶動周邊地區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建設建立專業資源庫,促進教學資源的開放性和社會性,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車明朝.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業文化育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7).
[2]周晶,岳金鳳.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7(24).
[3]張振華.關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探討[J].智庫時代,2019(9).
[4]劉玉英.當前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J].經驗交流,2019(10).
①基金項目:教育部協同育人課題(201701063055):基于與“用友新道”產學結合的創新應用型會計人才。
作者簡介:劉秀麗(1977-),女,漢族,河南安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會計職業教育;
鄭沛(1995-),男,漢族,江西鷹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