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聯網經過多年發展,可以在線成交的業務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而難以在線成交的業務,如B2B供應鏈,往往需要“人”來直接洽商業務細節,這個洽商過程平臺很難替代。青椒園平臺聚焦“按需找人”這一核心功能,同時高仿真現實社交中“人”的多面性,為用戶提供多重身份來分身應對不同業務場景,較好實現了對各種洽商業務的集成。并因此構成了一個萬能的找人平臺,與萬能的找物平臺——淘寶相對應。
關鍵詞:洽商業務? 標準業務? 標的物? 在線成交? 多重身份? 全品類
中圖分類號:F713.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3(b)--03
1 業務背景
互聯網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誕生了各式各樣的業務平臺。我們可以將其進行一個簡單粗暴的分類:一類是可以在線成交的,一類是難以在線成交的。在這兩者之間,則是模糊的交叉“地帶”。這里的“業務”“成交”,是廣義的,不僅僅是指商業。圖1按照業務的“交付物”,對這兩類業務進行了一個簡單對照。
由圖1可以看出:靠左的業務,標的物和業務流程的標準化程度高,一般可以在線成交,姑且稱之為標準業務。靠右邊的業務,標的物和業務流程難以標準化,人的因素影響大,需要業務對象直接洽商的因素比較多,因此也難以在線成交,姑且稱之為洽商業務。這兩類業務,沒有嚴格的界限,相互之間有交叉部分。
在過去二十年里,標準業務獲得了很好的發展,誕生了很多有(或曾經有)影響力的平臺。比如當當、凡客、淘寶、京東、e代駕、美團、滴滴等,這些平臺又分垂直類和全品類。就發展趨勢而言,垂直類平臺的發展勢頭普遍不如全品類平臺。
洽商業務的情況就比較復雜。以鋼鐵供應鏈業務為例,具有業務鏈條長、業務決策機制復雜、業務角色多樣化、業務信息敏感等特點,因此業務導入成本非常高。中國的鋼鐵電商發展史已有20年,但在線成交量占比仍然可以忽略不計。其他洽商類的業務,如項目合作類、服務類、經紀類、招聘類、威客類、婚戀類、商務社交類、教培類等,相關平臺的發展有好有壞,但總體情況遠不如標準業務。
2 洽商業務的特點及困境
目前 業界對洽商業務模式的探索研究,尚不夠深入。如黃艷蓉[1]分析了威客模式基本特征的有效性,但只適用于簡單任務,不適用于復雜任務(比如B2B供應鏈業務)。
目前洽商業務的相關平臺以垂直類為主,如智聯招聘、豬八戒、世紀佳緣、投融界等,總體上存在以下問題:
(1)業務品類多,需要注冊很多平臺;
(2)同品類的同質化平臺多,讓用戶無所適從;
(3)功能過重,平臺管得“寬”,易引起用戶不適;
(4)業務頻度低,或需求不夠剛性,人氣難以引爆。
橫向比較洽商業務的各類垂直平臺,它們的業務模式表面上看起來千差萬別。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甭管平臺的服務功能如何“精細”,用戶總歸要找到“人”,跟“人”直接接洽以后才可能“成交”。也就是說,洽商業務的“標的物”本質上都是“人”——都屬于“找人”性質的業務。
對照標準業務:找物,有萬能的淘寶。那可否構建一個萬能的找人平臺呢,或者說,一個集成洽商業務全品類的綜合平臺?信犀公司旗下的青椒園平臺,在這個方向做了有益的嘗試。接下來我們通過解析青椒園的業務模式,梳理一下“萬能找人平臺”的主要設計思想,并深刻揭示以“人”為“標的物”的業務本質特征。
3 青椒園不強求替代“洽商”功能
根據前文分析,洽商業務難以標準化,但是如果把“鏡頭”稍微拉遠一點看,其粗放的業務過程基本一致,如表2所示。
仔細分析表2,我們發現各類洽商業務的“找業務”“找人”環節其實大同小異。“談判”“簽約”“交割”等環節,則千差萬別,需要“人”來反復“洽商”。
垂直類應用一般都試圖涵蓋業務全過程,以示其“小而美”與“精又專”,然后在某個關鍵的業務環節設置收費站,并設法阻止用戶直接取得聯系(比如留言框不讓輸入數字碼等拙劣手法)。
其實,洽商業務需要直接交流的要點非常多,平臺不可能把這些業務細節都搬到平臺上。用戶最感興趣的功能,就是在平臺上能夠按照業務需求,精準找到業務對象,然后與之聯系。至于平臺提供的其他功能,用戶很少用,甚至從來都沒有意識到這些功能的存在。
基于以上認識,青椒園的功能就聚焦于“找業務”和“找人”上,這兩點可概括為“按需找人”。盡管洽商業務的類型很多,但是這個功能,是可以模版化、標準化的。
至于后面的“談判”“簽約”“交割”等環節,青椒園一概不管。為什么呢?用不著管,很難管,用戶也不愿意讓你管。人跟商品不一樣,人有嘴,自己會交流。甭管平臺的功能多么“精細”,都比不上人的嘴說得到位。
一言以蔽之:青椒園的功能定位:只做業務對接,不做過程管控。
4 青椒園高仿真“人”的多面性
作為“標的物”的“人”,跟物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只有一個維度,比如一部手機,不論何時何地,面向何人,描繪它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人不一樣,人有多面性。在不同業務場景,面對不同的“業務對象”,其身份是不一樣的,如圖2所示。
基于這一點,青椒園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重要功能:為用戶提供多重身份,以分身應對不同業務場景,有效保護其隱私。
5 青椒園集成洽商業務的策略
有了多重身份,青椒園就有了集成洽商業務全品類的基礎,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青椒園用多重“身份”區隔“真人”與“業務”,不但能夠保護隱私,還能“業務對口”——“身份”與“業務”完全匹配,在任何業務場景都顯得更加“專業”。
圖3有三個視角,一一分解如下:
(1)找人視角:橫向集成各種找人的需求,用戶可以“淘”各式各樣的人;
(2)業務視角:橫向集成各種洽商類業務,用戶可以直奔主題找需求;
(2)垂直視角:縱向聚焦某個業務品類,其應用效果類似于相應的垂直產品。
6 青椒園的業務內涵及其優勢
在人類社會一切資源中,“人”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資源。近些年電商們紛紛與社交聯姻[2],事實上是業務向人本主義的回歸與矯正。從微商到直播帶貨,其本質就是在加強“人”的因素。
青椒園的系統基礎就是構建一個以“人”為標的物的全品類的供需平臺,使人的資源盡可能達到最優配置!同時,它把“人、身份、業務”三者有機集成在一起,其業務內涵不僅僅限于“人”。我們可以多角度理解青椒園——
(1)多身份集成式業務平臺;
(2)基于明確業務目的的社交平臺;
(3)萬能的找人平臺;
(4)C2C廣告發布平臺;
(5)社交型信息分類平臺;
(6) “業務+社交”一體化平臺;
(7)整體社交需求完全解決方案。
青椒園“多身份”“全品類”的業務架構,克服了垂直應用的低頻、弱需、人少、同質化、復雜化等缺陷,具有明顯的集成化優勢——
(1)可以鎖定更多用戶,更加容易烘托人氣;
(2)擁有更大的“人力”資源匹配余地;
(3)可以兜底各種長尾的、潛在的、新增的洽商業務需求。
中國日益過渡到陌生人社會,人才充分流動,找人洽商業務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青椒園的應用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黃艷蓉.威客模式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9(02).
[2]王玲.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現狀分析[J].互聯網經濟,2019(Z2).
作者簡介:李賢(1969-),男,漢族,湖北隨州人,中級職稱,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B2B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區塊鏈、自然語言智能分析與語義識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