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面食作為中國人的傳統主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面條,大江南北都有它的身影。在時間的長河中,面條糅合了地方的特色,將一方風物、一地人文演繹得出神入化,一碗面里,蘊含了無數的風味故事。
在機械出現之前,面條都是人工搟制或者壓制的,或粗或細,或寬或窄,或Q彈或爽滑或勁道,帶著濃濃的麥香卻也是寡淡無味的。然而,聰明的中國人,用豐富多樣的鹵子、澆頭、醬料,賦予了一碗碗面全新的靈魂。菜、肉、蛋甚至海鮮,與面的完美結合,讓一碗面滋味十足,營養十足。
最近,一組漫畫火遍全網,感動了無數人:中國各地的美食以卡通形象出鏡,為武漢熱干面加油,萌萌可愛的美食們用最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現著它們所代表的地域。在不同的版本中,為武漢熱干面加油的美食越來越多,其中少不了老北京炸醬面、蘭州牛肉面、四川擔擔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燴面、廣州云吞面、杭州片兒川、昆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面”。
武漢熱干面
武漢熱干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鄭州燴面并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武漢頗具特色的過早小吃。許多人對武漢小吃的認知就是熱干面,其實這種武漢滿大街都有的食物,非常有講究。
熱干面之所以是熱干面,是因為面需要二次加熱。面得是熟了后直徑約2毫米的堿面。在做之前,要先水煮至六七分熟,然后快速攤涼,并用適量油拌勻,這個過程叫“撢面”。一份熱干面正式誕生之前,要再用沸水燙至全熟,再拌上佐料——這一系列操作是熱干面的核心,一來省時間做得快,二來面更勁道爽滑。芝麻醬好不好是熱干面好吃與否的關鍵,這醬不能直接用,而是要加芝麻油獬開。最后是調味,醬油、蔥花、味精就不用說,還有一樣“點睛之筆"是甜脆的辣蘿卜丁,它是熱干面味道的靈魂,勁道爽滑醬香昧濃的面一口吸進去,突然嚼到里面有一粒粒脆脆的辣蘿卜丁,略帶辣味的甜就會小小的爆開,讓整個面的口感、風味多了一部分層次。
蘭州牛肉面
蘭州牛肉面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面”,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就像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一樣,蘭州牛肉面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蘭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但因歷史久遠已無法考證。真正的蘭州清湯牛肉面是河南省懷慶府(今河南博愛縣)清化小車牛肉老湯面演變而成的,煮牛肉時放涼已經成了肉凍的膠體狀物,也就是老湯,是小車牛肉里最人味兒的,鮮美無比,此湯就是做牛肉面的上品。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慶年間,是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人陳維精處學成帶人蘭州的,經后人陳和聲、馬寶仔等人以“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統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并在此后2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譽天下,這其間凝聚著陳馬及后來無數專營清湯牛肉面廚師的智慧與心血。
蘭州牛肉面“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鮮明特色,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中華第一面”的美譽,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一清"即湯清,“二白”即蘿卜白,“三紅”即辣椒油紅,“四綠”即香菜、蒜苗綠,“五黃”即面條黃亮。值得一*提的,一碗蘭州牛肉面,僅僅是面條的選擇就有很多種。如,二個手指寬的“大寬”、一指寬的“二寬"、韭菜葉寬度的“韭葉子”,、直徑4毫米左右的“二細”、直徑3毫米左右的“三細”、鉛筆芯粗細的“細”、細鐵絲粗細的“毛細”等若千品種,牛肉面又根據分量分大、小碗。于是,堂食的客人經常會聽到跑堂的吆喝著“大碗毛細”“小碗細”“大碗二寬”,別具風味。
北京炸醬面
炸醬面是北京富有特色的面食,最初起源北京,不過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后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炸醬面制作簡單卻又考究,已進入萬千百姓餐桌上,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面食。看似簡簡單單的一碗炸醬面,有著自己的文化和故事。
據學者考究,炸醬面的來源于滿清八旗。清末時期,大多數八旗子弟家道中落,飲食上也就難以講究,但是為了擺排場充面子,在吃面的時候,要放上醬,醬還要用油炸一下,這樣色澤鮮亮,更能體現出醬的香味。然后加上時令蔬菜,將芹菜末、黃瓜絲、白菜心、豆芽、小蘿卜等時蔬拌入炸醬面,這樣顯得樣式多,吃起來更加新鮮可口,這便是炸醬面的由來。
炸醬面的精髓,在于面,更在于醬。制作一碗好吃的炸醬面,要滿足3個條件:面條的搟、切、煮、過冷水,醬要炸熟,菜碼的搭配。純正的炸醬面必須是手搟面,和面的師傅把生面團揉熟為止,這個可是個力氣活。搟面是保證面條粗細的關鍵,一張面皮搟到3毫米的時候就可以切了。為了避免粘連,加入干面,切成3至4毫米的面條。煮面時不要粘連,期間點3次水就夠了,要保證面條的勁道和爽滑。面條煮好后,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把面放到冷水中,俗稱“過水面”。
炸醬所用的醬,是將黃醬和甜面醬兩種醬按照比例3:1加水調和而成的。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切成均勻的小塊,用中火炸熟后,放人蔥末、姜末,再加人調和好的醬,轉小火慢慢熬,直到醬與肉水乳交融,湯汁粘稠。炸醬面的菜碼也是有講究的,會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并澆上深綠色的臘八醋;春深,在醬里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到了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
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面,能讓你品出胡同里的味道。
陜西biangbiang面
“你看這個面它又長又寬,就像這個碗它又大又圓”……吳亦凡的一首《大碗寬面》傳遍大江南北,而吃貨們卻總是先get到“美食”這個點。
世人皆知陜西人愛吃面,《舌尖上的中國2》評價陜西是面食王國,大街上的面館比飯館多。有人粗略的統計了下陜西面食大概有50種之多,岐山臊子面、酸湯面、蒜蘸面、褲帶面、柳巷面、棍棍面、削筋面、飴餡面、蘸水面、燴麻食、疙瘩面等等,都有大批粉絲。而最最有名的,當屬biangbiang面。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中間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個小勾掛麻糖,坐個車子回咸陽”——這長長的口訣,其實說的是一個難寫的字,讀作“biang”,專屬于一種面。
biangbiang面是陜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面食,也是傳統的陜西面食,因為制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biangbiang面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面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人面湯,撈人面條,最后淋上滾燙的熱油。biangbiang面也可以用褲帶面扯面拉條子,主要是抻拉面,對師傅的扯面技術要求極高。陜西漢子比較粗獷,吃面一定要吃一大碗,還要就著幾瓣蒜,所以油潑面做得也很夸張,一根面又粗又長,三根面就能飽,油潑面的分量雖然很大,但是面條做得勁道爽滑,十分有風骨。
山西刀削面
山西的面食中,又以刀削面最為有名,它與抻面、撥魚、刀撥面并稱為“山西四大面食”,是真正的面食之王。這種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
山西刀削面操作起來更像是雜技:將面粉和成團塊狀,左手舉面團,右手拿弧形刀,將面一片一片地削到開水鍋內。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削面師傅對于力度、速度以及距離的把控,絕不是一日兩日的功夫。面煮熟后撈出,加人臊子和調料,人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食客喜愛。
刀削面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公元1222年,元朝大將木華黎帶領數萬精兵攻打太原,太原的老百姓用菜刀抵抗蒙古大軍肆虐,最終失敗。元朝建立后,統治者為了防止太原人民群眾再造反起義,于是沒收了各家各戶的金屬器皿,還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每10戶1把菜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完以后再交給蒙古人保管。據說有一天中午,王老太和好了面團讓王老漢去排隊取刀,沒想到菜刀已經被人搶先拿走了,王老漢垂頭喪氣往回走的路上踢到一樣東西,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塊薄鐵片,于是他把這塊鐵片撿起來揣回了家。面對饑腸轆轆的家人,王老漢急中生智,取出鐵片說用它來切面。王老太傻眼了,這可怎么切?王老漢隨口一句“切不動就砍”一下子點醒了王老太,于是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沒想到,煮熟的面再澆上鹵,十分美味。從此王老漢一家再沒有去取過菜刀,用鐵片“砍”面的辦法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三晉大地。
杭州片兒川
杭州有一種鮮美可口的湯面,已有百余年歷史,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絲,這簡簡單單的鮮美組合,讓食客吃后回味無窮,它就是片兒川。
相傳片兒川面曾是奎元館初創時的看家面,清時全省各地到杭州來趕考的讀書人很多,店主為招徠這些讀書人的生意,就以雪里蕻菜、筍片、豬肉片燒制成的大眾化的湯面,專門供應外地窮苦書生。曾經有一位年輕秀才來吃面,只要一碗陽春面,店主見他家境貧寒卻眉清目秀,特贈送他一碗片兒川面,外送3顆茶葉蛋,祝他連中三元。后來這位秀才果然中了貢士,放榜之日,特到店里向店主致謝,因小面店尚沒有招牌,就提筆寫了“奎元館”三字。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面名聲大振,食客盈門。奎元館的片兒川烹調與眾不同,要先將筍片、肉片與雪菜用沸水氽煮,再加人工手制的面條燒煮而成。因“氽"與“川”讀音近似,“片兒氽”就叫成“片兒川”。
四川擔擔面
四川擔擔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相傳1841年由自貢一個叫陳包包的小販創制,已經有上百年歷史。
舊時挑擔擔面的扁擔一頭是個煤球爐子,上面一口銅鍋。銅鍋隔為兩格,一格煮面、一格燉雞;另一頭裝的是碗筷、調料和洗碗的水桶。賣面的小販用扁擔挑在街上,晃晃悠悠地沿街游走,邊走邊吆喝:“擔擔面——擔擔面——”喜歡擔擔面的一聽到這種熟悉的叫賣聲,趕緊叫住小販來上一碗。挑擔賣面的小販一向葷素兼有,既有面條,又是有“抄手”。標準的面擔子,是用硬木制作的,一頭是“操作臺”兼“貯藏室”,放有面條、抄手皮、肉餡、蔬菜及各式調料;另一頭則是“灶披間”、小風箱,可現場煮面。面細無湯,麻辣味鮮的擔擔面用紅油、花椒、咸醬油、芽菜末、蔥花、味精、醋等作調料,加上碎肉,香氣撲鼻,十分可口。
重慶小面
重慶小面是重慶四大特色之一,是發源于重慶的傳統特色小吃也是重慶面食中最簡單的一種,因其獨特口感,以辣聞名,近年來火遍全國。
重慶小面一般是指麻辣素面。在面館,食客可以要求店家制作個人定制口味,如要求店家“千熘”(拌面)、“提黃"(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佐料是重慶小面的靈魂,一碗面條全憑調料提味兒。先調好調料,再放人煮好面條。麻辣味調和不刺激,面條勁道順滑,湯料香氣撲鼻,味道濃厚。
廣東竹升面
竹升面是廣東省地方傳統面食,是廣州小吃之一,粵語因“竿”字發音不吉利而改稱“升”。和北方的面不同,竹升面爽滑彈牙,韌性十足。
之所以被稱為“竹升面”,與它的制作工藝有關。一般來說,竹升面的制作需要經過搓面、和面、壓面、切面4個步驟,其中最重要的步驟,也是最吸人眼球的工藝莫過于壓面。竹升面挑選的竹竿有講究的,要用夠粗大的大茅竹竿,保證它有比較寬大的覆蓋面代替人的雙手。制面師傅搓完面團后,把面團放在案板上,然后騎坐在竹竿的一頭,用腳一蹬一蹬,竹竿碾壓著面團,師傅要一邊壓打一邊移動,反復碾壓上百次使面團受力均勻,漸漸變成一張如同攤開的毛巾一般的面皮。一兩個小時后,面團便可以揉拉成一根根銀絲一樣幼細的面條。在碾壓面過程中,不加一滴水。通常和面的時候不會加水,也不會加雞蛋,而是用鴨蛋,用鴨蛋打出來的竹升面,既爽口彈牙又充滿蛋香。
竹升面是早在民國時期就流行于廣州西關一帶的傳統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上一碗竹升面,曾是廣州人大快朵頤的一種口福。在《舌尖上的中國I》第二集面食專題中,作為老派傳統面,竹升面為南派面食掙得一席之地。
中國面的味道,嘗也嘗不夠;中國面的故事,說也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