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紅
(河南省新鄭市中醫院兒科 新鄭451199)
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為兒科臨床常見疾病,病程長,病情易反復,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50%~80%的CVA 患兒可發展為典型哮喘病[1]。由于患兒年齡較小,機體發育不完全,臨床多通過藥物進行治療。西醫療法以抗感染、解痙等為主,雖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確切的療效,但長期用藥會產生耐藥性,且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因此,優化CVA 治療方案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中醫將CVA 歸于“咳嗽”的范疇,肺為嬌臟,風邪易犯上焦,易侵犯肺臟,發為咳嗽,肺絡瘀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礎。故治療時選用小青龍湯加味,具有散結通絡、溫肺化痰之功效;穴位敷貼取肺俞、定喘等穴。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0 例CVA 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小青龍湯加味聯合穴位敷貼治療CVA 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90 例咳嗽變異性哮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女20 例,男25 例;年齡4~11 歲,平均年齡(7.21±1.45)歲;病程3~10 個月,平均病程(5.85±1.16)個月。觀察組女21 例,男24 例;年齡3~12 歲,平均年齡(6.92±1.68)歲;病程4~10 個月,平均病程(6.27±1.08)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2015 年《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中CVA 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伴有其他肺疾病或支氣管疾病者;有哮喘病史者;患兒家屬存在語言溝通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孟魯司特鈉咀嚼片(國藥準字H20064828)治療,口服,5 mg/次,1 次/d。持續治療1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小青龍湯加味聯合穴位敷貼治療。小青龍湯組方:細辛3 g,干姜6 g,五味子6 g,炙甘草6 g,半夏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炙麻黃6 g。若伴有咽部癢痛,加用牛蒡子、桔梗;若伴有咳嗆,加用桑白皮、黃芪、菊花;若伴有感冒癥狀,加用白術、防風;若伴有干咳,加用玉竹、玄參、參冬;若伴有畏寒,加用桂枝。加水煎煮取汁,1劑/d,分早晚2 次服用。穴位敷貼藥物組成:半夏8 g,細辛3 g,延胡索10 g,甘遂18 g,白芥子18 g。將以上藥物與姜汁混合制作成藥餅,取肺俞、膏肓、列缺、定喘等穴位,以酒精清潔皮膚,敷貼約45 min,每2 天敷貼1 次。持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1 個月后,評估兩組療效。療效評估標準: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咳嗽未出現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偶爾咳嗽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咳嗽較為嚴重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治療后咳嗽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第1 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1.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咳嗽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咳嗽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咳嗽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咳嗽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 n 咳嗽緩解時間 咳嗽消失時間觀察組456.12±3.349.68±4.67對照組459.58±3.8114.59±4.73 t 4.5814.955 P<0.001<0.001
2.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 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L

表3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L
組別 n 治療前 FE V1治療后 治療前FV C治療后觀察組452.75±0.323.45±0.212.87±0.353.96±0.24對照組452.81±0.353.02±0.232.91±0.283.47±0.26 t 0.8499.2620.59910.427 P 0.398<0.0010.551<0.001
CVA 作為一種兒童常見慢性病,發病機制復雜,病情往往遷延數周甚至數月,西藥治療雖短期療效優良,但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及家庭的生活[3]。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優勢在臨床上越來越受到重視。
中醫學認為,CVA 的形成與肺脾氣虛,寒邪侵襲,觸動伏痰,以致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有關,且患兒體質較弱,衛陽不固,表氣易虛,故外邪易入侵,治療本病應以清熱宣肺、解表散寒、化痰行氣為基本法。小青龍湯源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毙∏帻垳杉毿?、干姜、五味子、炙甘草、半夏、桂枝、白芍、麻黃等組成,其中細辛具有溫肺化飲、祛風通竅之功效;麻黃發揮宣肺平喘、發汗解表的作用;半夏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桂枝具有溫通經脈、平沖降氣之功效;白芍可發揮平抑肝陽、柔肝止痛的作用;干姜可回陽通脈、溫中散寒;五味子有補腎寧心、益氣生津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化痰、平喘止咳之功效[4]。且現代藥理表明,麻黃中的有效成分麻黃堿能興奮哮喘患者機體內β1、β2受體,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發揮平喘作用,且對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抵抗作用;五味子通過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可減弱脂質過氧化反應,有效抑制膠原代謝,維持肺組織正常功能,興奮呼吸系統,增加呼吸振幅、頻率;白芍能抑制細菌、病毒增殖,且能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5]。穴位敷貼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將中藥敷貼于對應的穴位,能發揮穴位、藥物雙重功效。本研究所用敷貼藥物由半夏、細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等組成,其中甘遂具有平喘、降氣之功效;白芥子可散結通絡、止痛抗敏;延胡索可行氣止痛、活血利氣;生姜具有降逆、溫肺化痰之功效。穴位敷貼取肺俞、膏肓、列缺、定喘等穴位,肺俞穴可調補肺氣、補虛清熱;膏肓穴可散熱驅寒;列缺穴可通經活絡、宣肺解表;定喘穴可通宣理肺、止咳平喘。將藥物敷貼于以上穴位,可發揮化痰平喘、祛邪肅肺的功效[6]。相關研究表明,與口服藥比較,穴位敷貼能繞過胃腸屏障直達病灶,且藥量小,毒副作用小,不會增加肝、腎等器官的排毒負擔[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1.11%),P<0.05;治療后,觀察組咳嗽緩解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小青龍湯加味聯合穴位敷貼治療CVA 患兒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 均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小青龍湯加味聯合穴位敷貼治療CVA 患兒,可提高其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