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蔓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人民醫院內七科 汕尾516500)
消化性潰瘍屬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病因多為幽門螺桿菌定植于胃腸道而致病,病發初期可表現為節律性、慢性、周期性上腹疼痛,若未及時干預病情進行性發展,可導致幽門梗阻、胃穿孔或胃出血等嚴重疾病[1]。目前,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主要采用抑酸類藥物,但既往治療中發現傳統給藥方案隨患者耐藥性增加療效逐漸降低,以致患者臨床癥狀和復發率均未得到有效控制,故而探尋更好療效的治療方案意義重大[2~3]。艾普拉唑屬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可抑制質子泵活性,使胃酸的分泌受阻,進而提高胃內pH 值,促進纖維蛋白凝塊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尤其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消化性潰瘍效果卓越。基于此,我院采用艾普拉唑序貫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5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消化性潰瘍相關診斷標準;消化性潰瘍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心、肺、肝、腎功能無異常;有不同程度的黑便或嘔血發生;對本研究使用藥物不過敏;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曾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有上消化道手術史;精神狀態和依從性較差,難以配合研究;入組前2周內服用抗菌藥物治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5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n 男(例) 女(例) 年齡(歲)對照組2515 1048.85±14.03研究組2516 948.99±14.33 t/χ20.080.03 P 0.770.97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073764)口服,40 mg/次,1 次/d;呋喃唑酮(國藥準字H34022943)口服,100 mg/次,1 次/d;克拉霉素(國藥準字H20065652)口服,0.5 g/次,2 次/d,連續治療10 d。研究組采用艾普拉唑序貫治療,先用注射用艾普拉唑鈉10 mg(國藥準字H20170019)稀釋于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 靜脈滴注,1 次/d,首次20 mg,連用3 d;后口服克拉霉素,2 次/d,0.5 g/次,治療5 d;后予呋喃唑酮口服,1 次/d,100 mg/次,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1)由專職護理人員對兩組皮疹、腹瀉、便秘和頭暈嘔吐等不良反應進行觀察,并記錄。(2)治療后,由科室內責任護士對患者Hp 根除情況記錄根除時間,計算兩組Hp 根除率。(3)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愈,潰瘍完全愈合,且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無不良反應發生;顯效,潰瘍愈合面積超過50%但未完全愈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且有少量不良反應出現;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潰瘍愈合面積低于50%,或伴嚴重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明 顯高于對 照 組 的64.00%(χ2=8.00,P=0.00)。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研究組皮疹、腹瀉、便秘和頭暈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7.22,P=0.00)。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癥狀緩解率、Hp 根除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Hp 根除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n 癥狀緩解[例(%)] Hp 根除時間(d) Hp 根除[例(%)]研究組2523(92.00)7.56±1.5824(96.00)對照組2515(60.00)11.32±2.5216(64.00)t/χ27.026.328.00 P 0.000.000.00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酸相關性疾病,機體胃酸表達水平與潰瘍愈合效果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此外,機體胃內消化液可影響血小板凝聚功能,加劇潰瘍病灶部位的損傷,導致病情加劇[4~5]。因此,針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行合理的藥物干預、及時抑制胃酸分泌和促進潰瘍愈合意義重大。既往多采用兩種抗菌藥物聯合PPI 的治療模式,但隨著時間推移,該方案的實際療效呈逐年降低之勢。因此,臨床醫師一直致力于探尋更佳療效的治療方案。近年來,序貫療法因具有以下優點[6~7]:(1)可大幅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從而為患者節約住院費用,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2)靜脈給藥的方式,難免會對患者血管完整性造成一定損傷,該方案可有效縮短靜脈給藥的時間,從而降低了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使患者舒適度得以提升,已成為了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最佳方案。吳永城等[8]的研究給予消化性潰瘍患者艾普拉唑序貫療法治療,患者便秘、頭暈和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提示給予消化性潰瘍患者序貫療法治療,可降低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治療模式安全性具更高優勢。究其原因,筆者推測可能為艾普拉唑序貫療法所用藥物艾普拉唑是一種不可逆的質子泵抑制劑,藥物進入機體后可與胃壁細胞結合,其分泌的代謝產物可對H+-K+-ATP 酶起抑制作用,進而調節胃液總量,同時使胃酸分泌受抑,以達到延緩病情進展的目的,進而可使疾病相關因子水平明顯改善,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吳大威等[9]給予消化性潰瘍患者艾普拉唑序貫療法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潰瘍愈合時間、潰瘍愈合率及臨床癥狀緩解率均顯著上升,提示應用艾普拉唑序貫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可縮短患者潰瘍愈合時間,提高潰瘍愈合率。研究組治療后各項臨床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艾普拉唑序貫治療可顯著提升消化性潰瘍患者總有效率,促進患者恢復。綜上所述,采用艾普拉唑序貫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可顯著提升臨床療效,縮短潰瘍愈合時間,促進Hp 有效根除,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