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 洛陽471002)
血液灌流是臨床治療慢性腎衰竭(CRF)的主要方法,可吸附并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質,恢復患者代謝活動的正常運行,但難以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1],因此療效受到一定限制。中醫學中并無慢性腎衰竭的說法,多將其歸為“虛勞、血瘀、關格”等范疇[2]。黃芪六味湯為《景岳全書》記載之方,有利水滲濕、活血化瘀、補腎健脾之效。本研究對黃芪六味湯聯合血液灌流對CRF 患者進行觀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慢性腎衰竭患者108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各54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23例;平均年齡(51.23±7.65)歲;合并癥:貧血22 例,心包炎14 例,心衰18 例。聯合組男29 例,女25 例;平均年齡(53.52±6.43)歲;合并癥:貧血24 例,心包炎17 例,心衰13 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腎衰竭西醫相關診斷標準[3];(2)主癥、次癥及舌脈符合慢性腎衰竭病虛勞血瘀證中醫診斷標準[4];(3)符合血液灌流相關指征[5];(4)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2)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3)伴有精神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本常規治療:補充優質蛋白,低鹽、高熱量飲食;控制血壓,糾正酸堿平衡;治療原發病;抗感染等。對照組給予血液灌流治療,一次性血液灌流器內注入2 000 ml 0.9%氯化鈉溶液,沖管排盡空氣,注入肝素;治療時血液量為150~250 ml/min,治療時間2 h;每隔20 min 使用0.9%氯化鈉溶液沖管1 次。治療周期為每周1 次。聯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黃芪六味湯治療。組方:黃芪20 g,熟地15 g,山萸肉12 g,山藥12 g,丹皮10 g,澤瀉10 g,茯苓10 g。由藥房統一煎制成湯藥發放于患者,1 劑/d,分早晚服用1 次。兩組均連續治療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兩組微炎癥狀態指標比較: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早晨8 點抽取兩組患者空腹血5 ml,離心2 h,取上層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對應試劑盒對hs-CRP、IL-6 水平進行檢測。(2)治療前后兩組T 淋巴細胞亞群(CD4+、CD8+)水平比較。早晨8 點使用肝素抗凝管抽取兩組患者空腹血5 ml,使用CytoFLEX S 系列流式細胞儀對血液中的淋巴細胞進行熒光強度檢查,觀察CD4+、CD8+等指標。CD4+正常值范圍為28%~58%,CD8+正常值范圍為19%~48%。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分析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不同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hs-CRP、IL-6 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hs-CRP、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s-CRP、IL-6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s-CRP、IL-6 水平比較
組別 時間 n hs-CRP(mg/L) IL-6(pg/ml)聯合組 治療前544.32±1.739.67±2.51治療后543.02±1.227.52±1.32 t 4.5235.571 P<0.001<0.001對照組 治療前544.41±1.569.87±1.24治療后543.63±1.728.15±1.68 t 2.4686.053 P 0.015<0.001 t P 組 組間 間治 治療 療后 后2 0..1 0 2 36 6 2 0..1 0 6 37 2
2.2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CD4+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聯合組高于對照組;兩組CD8+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4+、CD8+水平比較(%
組別 時間 n CD4+ CD8+聯合組 治療前5433.43±2.6431.63±4.32治療1 個月后5439.68±5.2126.17±1.68 t 7.8638.656 P<0.001<0.001對照組 治療前5433.24±3.0231.87±3.78治療1 個月后5437.43±5.6728.32±2.09 t 4.7936.040 P<0.001<0.001 t P 組 組間 間治 治療 療后 后2 0..1 04 3 7 4 5<.8 09.2 001
血液灌流通常與血液透析結合治療,血液灌流可控制炎癥反應,但也因不能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難于獲得較理想療效[6]。因此結合中醫內外兼治的思想進行治療,具有較大的必要性。中醫學中,多將虛勞病因歸為脾虧腎損。有研究認為,CRF 為本虛標實之證,因腎氣勞損,時久而不愈,致體內濕毒邪氣無法排出,長此以往,腎脾皆虧損[7]。因此,在CRF 的治療中,應重補腎、溫陽、健脾[8]。健脾之道,在于化氣生血、升清降濁,使脾胃氣機升降通暢,進而促進有毒物質排出;補腎之道,不宜過猛,本虛標實為此病最大特點,故應祛邪除濕、攻邪補氣、引濁毒下行,清陽方可生。黃芪六味湯方中,黃芪以補氣見長,可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熟地味甘性溫,可補血滋潤、益精填髓;山萸肉味微苦、性溫,可澀精固脫、補肝益腎;山藥味甘性平,可補脾胃之氣、生津養肺;丹皮性寒,可活血化瘀、滋陰降火;澤瀉味甘性寒,可除濕通淋、祛濕消腫;茯苓性平,可補氣健脾、利水安神。諸藥合用,可起到排濁化瘀、補氣安神、強腎健脾的功效。
從西醫學角度看,CRF 患者體內hs-CRP 濃度較高,可導致機體微炎癥狀態加重,而微炎癥狀態可引發貧血、高血壓病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同時CRF 患者體內過氧化反應增強,導致IL-6 細胞因子驟升,機體的氧化應激反應和氧自由基可對腎臟細胞造成損害[9]。從中醫學角度看,微炎癥狀態可歸入“血瘀、癃閉”等病證,腎臟內濁毒、血瘀潴留,即為炎癥因子指標上升。而黃芪六味湯中黃芪、丹皮具有祛毒化瘀之效,其中黃芪的黃芪多糖可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對白介素產生有誘導作用,進而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丹皮水煎劑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癥的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后,兩組患者hs-CRP、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表明黃芪六味湯可顯著改善CRF 患者的微炎癥狀態;兩組患者CD4+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聯合組高于對照組;CD8+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表明黃芪六味湯對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顯著提升作用。綜上所述,黃芪六味湯聯合血液灌流治療慢性腎衰竭療效明顯,可改善患者微炎癥狀態,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