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剛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骨三科 西華466600)
膝關節是人體解剖結構較為復雜的關節之一,對機體穩定性與負重尤為重要,膝關節內骨折后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韌帶和半月板損傷,骨折表現較為復雜。針對該病的治療,臨床尚未形成統一的治療規范,傳統的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式,操作較復雜、手術創傷較大、術后患肢制動時間較長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膝關節內骨折常累及較多關鍵部位,骨折后若治療不當,易導致關節僵硬,甚至關節功能喪失,故積極探尋合適的手術方式極為重要[1]。本研究旨在探討關節鏡下微創術對膝關節內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24 例膝關節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2 例。對照組男35 例,女27 例;年齡33~65 歲,平均年齡(49.85±7.86)歲;脛骨平臺骨折20 例,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30 例,脛骨平臺骨折合并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12 例。觀察組男33 例,女29 例;年齡33~66歲,平均年齡(49.79±7.82)歲;脛骨平臺骨折18 例,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28 例,脛骨平臺骨折合并脛骨髁間棘撕脫骨折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CT、X 線確診為膝關節內骨折;新鮮骨折;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風濕性關節炎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心腦等臟器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開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常規消毒鋪巾,實施腰硬聯合麻醉或腰麻,患者取仰臥位,于髕側切一長切口,然后鈍性分離周圍組織,復位后用克氏針固定,術畢用彈力繃帶包扎膝關節處。觀察組開展關節鏡下微創術: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實施硬膜外麻醉,于患肢大腿根部扎止血帶,壓力維持350~400mmHg,置入關節鏡鏡檢,脛骨平臺B 型骨折、髕骨骨折患者復位骨折時,在鏡檢結果滿意情況下,垂直骨折線鉆孔,用拉力螺釘內固定;脛骨平臺C 型骨折,無需切開關節囊,復位固定后,鏡檢示骨折對線、對位良好,置入鋼板螺釘行內固定。兩組術后均行股四頭肌功能康復鍛煉,術后1 周予石膏外固定,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康復訓練強度,促進患肢膝關節功能恢復。
1.4 觀察指標 (1)術后6 個月評價治療效果。治愈:術后疼痛癥狀緩解,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日常工作/學習/生活未受明顯影響;顯效:術后疼痛癥狀緩解,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對日常工作/學習/生活影響較小;有效:術后存在輕微疼痛,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無效:術后臨床癥狀未發生改變或呈進行性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程度。于術前1 d、術后3 d、術后1 周依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在長10 cm 的標尺最左端標明0 分,表示無疼痛,最右端標明10 分,表示疼痛劇烈,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3)膝關節功能。于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根據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量表評估患者膝關節功能。該量表主要包括肌力功能、活動度等,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愈45 例,顯效11 例,有效5 例,無效1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8.39%(61/62);對照組治愈23 例,顯效19 例,有效11 例,無效9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48%(53/62)。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61,P=0.008)。
2.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術后3 d、術后1 周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d 術后1 周對照組626.12±1.565.11±0.883.89±0.67觀察組626.15±1.674.39±0.651.89±0.78 t 0.1035.18215.315 P 0.9180.0000.000
2.3 兩組HSS 評分比較 術后3 個月、6 個月觀察組HS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HS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對照組6246.25±5.2064.35±5.8874.58±6.25觀察組6246.21±5.1868.84±6.2182.35±6.24 t 0.0434.1346.927 P 0.9660.0000.000
膝關節內骨折較為復雜,臨床治療原則即先復位,保證復位后關節面的平整及力線正常,手術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關節周圍軟組織[2~4]。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對機體的創傷較大,術后早期無法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常會給患者造成醫源性損傷,對患者關節周圍軟組織、關節囊、骨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易導致患肢關節水腫、延遲關節功能恢復。
隨著醫療資源及技術不斷發展,關節鏡下微創術已逐漸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臨床上,且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張振[5]研究中指出,關節鏡引導下微創內固定治療膝關節內骨折的療效顯著,且手術操作簡單,術后康復快,并發癥發生少。王偉明[6]研究指出,關節鏡引導下微創內固定治療膝關節內骨折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患者生活功能恢復好等優點,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性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關節鏡下微創術手術切口小,不僅能夠降低術中出血量,還可縮小骨折內部組織暴露于外部環境中的范圍,使感染的幾率下降。同時關節鏡下輔助手術,手術人員能通過關節鏡直視骨折部位,且術野清楚,能夠針對情況準確判斷關節損傷程度,徹底清除關節內的血腫,無需切開關節囊,利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而于關節鏡下對關節腔進行徹底沖洗,清除軟骨碎屑、血凝塊等,能夠減少患者炎癥反應,保證骨折線更清楚暴露,降低術后關節粘連幾率,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愈合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3 d、術后1 周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膝關節內骨折患者開展關節鏡下微創術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陳帥等[7]研究結果顯示,關節鏡下微創手術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內骨折患者的股骨脛骨角(FTA)及脛骨近端內側角(MPTA),減輕患者癥狀、恢復膝關節功能,具有起效快、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無神經損傷風險等優點,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綜上所述,膝關節內骨折患者開展關節鏡下微創術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