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洪璐
(中國科學院深圳醫院西院區 廣東深圳518106)
子宮脫垂指的是子宮從正常解剖位置沿著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平面下,甚至子宮完全脫出于陰道口外的病癥[1]。據統計,50%以上的經產婦存在程度不等的子宮脫垂。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脫垂以手術為主,既往陰式子宮切除術治療效果突出,但對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產生心理問題,臨床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2]。近幾年來,在子宮脫垂外科手術治療中涌現了許多新興術式,如子宮懸吊術、圓韌帶縮短術等。本研究在子宮脫垂治療中聯合應用了子宮懸吊術、圓韌帶縮短術,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9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子宮脫垂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0 例。對照組年齡33~59歲,平均年齡(40.65±3.15)歲;產次是1~3 次,平均產次(2.15±0.12)次;子宮脫垂程度:Ⅱ度13 例,Ⅲ度17 例。研究組年齡33~60 歲,平均年齡(40.97±3.08)歲;產次1~4 次,平均產次(2.17±0.15)次;子宮脫垂程度:Ⅱ度14 例,Ⅲ度16 例。兩組產次、年齡、子宮脫垂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查體、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子宮脫垂;資料完整;經前期治療無效。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或者其他嚴重原發性婦科疾病;無法耐受手術或者麻醉刺激;術前血壓等指標異常。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陰式子宮切除術治療。指導患者取截石位,暴露子宮頸,從宮頸外周筋膜層予以環形注水,分離膀胱宮頸間隙,上推膀胱直至膀胱子宮返折腹膜,分離宮頸直腸間隙達直腸子宮陷凹區的返折腹膜,進入腹腔,處理雙側主韌帶、子宮動靜脈,自膀胱子宮間隙牽出子宮,處理雙側卵巢固有韌帶、圓韌帶,取出子宮,并探查附件,最后關閉盆腔腹膜,縫合陰道壁。
1.2.2 研究組 采取子宮懸吊術結合圓韌帶縮短術治療。取頭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對腹部術野、外陰、陰道及宮頸進行常規消毒,經臍孔切口置入10 mm 的Trocar 管,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保持在12~15 mm Hg,置入腹腔鏡,從恥骨聯合上兩橫指位置、正中線旁2~3cm 置入5 mm、10 mm 的Trocar 管,以舉宮器平行舉起子宮,打開膀胱返折腹膜,暴露宮頸前壁,將單絲聚丙烯補片剪裁成2 cm×25 cm 的矩形帶狀,從10 mm 套管置入腹腔,應用不可吸收縫合線做“8”字縫合,將補片固定于宮頸近峽部。從腹膜外通道至同側膀胱返折到腹膜切口,鈍性分離腹膜、穿刺孔間隙,將該側補片遷移到腹壁外進行鉗夾固定,對側進行相同操作。若圓韌帶較松弛,則實施圓韌帶縮短術,將補片兩側縫合到同側圓韌帶內,再以舉宮器排除氣腹,促使子宮復位,修剪多余網片,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留院時間。(2)統計兩組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排尿困難、下腹墜脹、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0.0 軟件分析數據,無序分類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數值變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P<0.05 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及術后留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留院時間(d)研究組3055.18±6.3544.45±2.485.11±1.25參照組3068.91±9.9597.59±8.327.98±2.12 t 8.54844.9798.569 P 0.0000.0000.000
2.2 兩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子宮脫垂往往是因分娩損傷或者長期腹壓較大所致,盆底退行性病變等因素亦可引起本病,臨床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陰道膨出,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3~4]。既往臨床上對于子宮脫垂的主要手術方案包括子宮懸吊術、陰道前后壁修補術等,療效不盡相同,前者重在修復陰道前后壁,后者單純懸吊子宮,二者所致手術創傷均較大,相較于陰式子宮切除術而言,并無明顯優勢[5~6]。
伴隨腹腔鏡技術快速發展,有學者開始在腹腔鏡輔助下實施子宮懸吊術聯合圓韌帶縮短術,證明了該術式在子宮脫垂治療中的可行性[7],其治療效果可媲美陰式子宮切除術,且安全性更高。為豐富相關研究,本研究特對一組自愿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子宮脫垂患者實施子宮懸吊術、圓韌帶縮短術聯合方案,充分證明了該術式微創性的特點。術中應用聚丙烯補片吊帶縫合宮頸下部,兩端固定于前腹壁筋膜,將子宮懸吊于坐骨棘水平,有效減輕了脫垂癥狀,并避免了子宮切除以及其他手術副作用。同時,腹腔鏡手術操作簡單,術中能夠有效避開盆底神經與血管,無需分離輸尿管,避免直腸受損,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留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該術式切口小,創傷輕,并發癥少,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復出院。同時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腹腔鏡術野清晰、無需暴露臟器、技術成熟、從盆底結構整體觀念出發進行手術治療等因素相關[8~9]。另外,子宮懸吊術聯合圓韌帶縮短術可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盆腔正常結構,符合當代人的治療觀念,應用潛力較大[10~11]。綜上所述,子宮懸吊術結合圓韌帶縮短術在預防子宮脫垂患者術后并發癥方面有積極作用,同時還具有康復快、出血少、操作簡單等優勢,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