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幼鵬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產科 河南洛陽471041)
先兆流產在中醫理論中屬于“胎漏、妊娠腹痛”等范疇。《景岳全書·婦人規·胎孕類》中記載“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因此,先兆流產的病因和病機一般可概括為4 點:腎虛沖任不固、脾虛氣弱、肝郁化熱和素體陽盛或陰虛內熱,各病因可單獨或共同作用致病,其中腎脾氣弱是發病基礎。中醫認為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非本一,治療也均不相同,但其本質類似,均可歸結為本虛標實之證[1]。本研究探討自擬固胎飲結合常規西醫治療先兆流產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2 例先兆流產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1 例。觀察組年齡23~32 歲,平均年齡(27.51±2.51)歲;孕周7~28周,平均孕周(13.48±4.71)周。對照組23~35 歲,平均年齡(28.31±3.14)歲;孕周7~28 周,平均孕周(12.96±5.04)周。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治療前均有早孕反應,且妊娠試驗陽性,超聲檢查示胚胎發育正常,臨床表現為陰道輕度出血及腰背酸痛等癥狀,婦科檢查示子宮宮口未開[2]。中醫診斷標準:脾腎兩虛證,主要癥狀有陰道出血、量少色淡、渾身乏力、兩膝酸軟、腰酸腹痛等,次要癥狀主要為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腹脹納差、頭暈、脈弦細滑等[3]。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無自身免疫病史;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生殖道病變者;嚴重系統性疾病或心、腎等器官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靜養,給予營養支持,且告知患者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黃體酮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31099)口服,200~300 mg/d,1~2 次/d;注射用絨促性素(國藥準字H31020520)1 000~5 000 U,肌內注射;葉酸(國藥準字H10970079)口服,1 片/1 次,2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口服自擬固胎飲,組方:白芍、菟絲子各25 g,阿膠、桑寄生、川續斷、白術、黃芩各10 g,炙甘草6 g,砂仁3 g,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各1 次口服。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臨床癥狀及中醫癥候積分進行療效評價,將患者治療前后陰道出血、量少色淡、渾身乏力、兩膝酸軟、腰酸腹痛等癥狀量化,按無、輕、中、重分4 個等級記分,無記0 分,輕記1 分,中記2 分,重記3 分。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醫癥候積分降低>70%;有效:臨床癥狀稍有改善,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70%;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加重,中醫癥候積分降低<30%[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妊娠結局,包括早產、流產、足月妊娠、過期妊娠。(3)血清性激素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5 ml 置于抗凝管,離心后提取血清于冰箱中保存待測,以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孕酮(P)、雌二醇(E2)、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兩組早產率、流產率及過期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足月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例(%)]
2.3 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P、E2、β-HC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E2、β-HCG 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上升,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性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n 時間 P(mmol/L) E(2ng/L) β-HCG(mIU/ml)觀察組51治療前104.26±21.611558.62±275.9117636.46±3025.16治療后152.53±31.35*#2103.64±369.18*#30438.36±5722.84*#對照組51治療前104.45±20.861560.81±291.8617686.51±3210.45治療后133.96±31.64*1846.15±279.18*25147.05±4592.45*
我國中醫學中將先兆流產稱為胎漏或胎動不安,《萬氏婦人科》記載“脾胃虛弱,不能管束其胎,氣血素衰不能滋養其胎。”《女科經綸·嗣育門》云:“女子腎臟系于胞,是母之真氣子所賴也。”詳細描述了先兆流產主要病因病機為腎虛沖任不固,脾虛氣弱,化源匱乏,且肝氣不疏,進而陰血下漏,胎失所系,胎元不固,而致胎漏[5]。再者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素體陽盛或陰虛內熱,血熱妄行,進而養胎不佳。因此,該病治療應以固腎健脾為主,佐以益氣止血[6~7]。
本研究中采用自擬固胎飲治療,方中白芍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可養血柔肝、斂陰收汗,初載《本經》,且《唐本草》中概括其作用為“益女子血”;菟絲子味甘性溫,歸肝、腎、脾經,可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阿膠補血滋陰、潤燥止血;桑寄生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可大補元氣、強健筋骨、祛濕通絡,《日華子本草》謂之“助筋脈,益血脈”;川續斷歸肝、腎經,可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黃芩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炙甘草歸心、肺、脾、胃經,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砂仁調和,共奏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之效。諸藥聯用,發揮中藥對癥治療的獨特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早產率、流產率及過期妊娠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足月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P、E2、β-HCG 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自擬固胎飲聯合西藥治療不僅可明顯改善先兆流產患者臨床癥狀,并改善其性激素水平,還可有利于足月妊娠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