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付敏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放療科 焦作454001)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腫瘤,發病率高,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早期乳腺癌可通過手術治療。傳統手術以乳房全切除術為主,手術成功率高、復發率低,但手術損害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影響患者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應用新輔助化療+保乳術與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放療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方案改善提供參考依據?,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9 月~2017 年9 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 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A 組和B 組各40 例。A 組年齡38~55 歲,平均(46.93±3.76)歲;Ⅲa 期28 例,Ⅲb 期12 例;腫瘤直徑5~8 cm,平均(6.44±0.69)cm。B 組年齡37~57歲,平均(47.21±3.83)歲;Ⅲa 期29 例,Ⅲb 期11例;腫瘤直徑5~8 cm,平均(6.62±0.65)cm。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活檢確診為乳腺癌;單發腫瘤,且未見遠處轉移灶;未接受放化療;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損傷;凝血功能異常;可見遠處轉移灶。
1.3 治療方法 A 組給予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保乳術。新輔助化療:多西他賽(國藥準字H20093755)75 mg/m2、卡鉑(國藥準字H10950273)50 mg/m2,第1 天靜脈滴注,21 d 為1 個療程。4 個療程后行影像學檢查確認腫瘤直徑縮小并達到保乳術要求,對有保乳意愿者行保乳乳腺癌切除術:切緣距腫瘤約1.5 cm,對標本進行標記,行術中常規病理檢查,若切緣為陰性則清掃腋下淋巴結,若為陽性則予以補切,若補切后依然為陽性則行改良根治術。B 組給予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放療。據腫瘤位置確定切口位置并標記,確定皮瓣分離范圍,根據腫瘤具體情況(大小、部位、穿刺位置)設計切口,距離腫瘤≥2 cm;銳性分離皮瓣,切除乳腺腺體、胸大肌筋膜,將切除組織行病理學檢查,清掃腋下淋巴結。術后2~3 周給予AC-T 方案化療8 個療程(21 d 為1 個療程):吡柔比星(國藥準字H10930105)75 mg/m2、環磷酰胺(國藥準字H20093391)600 mg/m24 個療程,多西他賽75 mg/m24 個療程;化療完成后1~2 周給予放療,放療劑量50 Gy,瘤床加量10 Gy,共8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乳房外形評估。參照放射治療聯合中心(JCRT)標準分為優、良、中、差4 個等級,記錄優良率。(3)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上肢水腫、皮瓣壞死、出血、積液。(4)生存質量。以乳腺癌生存質量評定量表評估術前、術后3 個月生存質量,內容包括軀體、精神、社會支持、心理4 個方面,共20 個項目,項目采用5 級評分法判定,總分20~100分,分值越低表明生存質量越差。(5)隨訪12 個月,記錄復發率、遠處轉移率。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A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A 組4046.27±7.1785.42±10.533.64±1.05 B 組4078.34±9.05125.63±11.267.52±2.04 t 15.71214.7559.566 P<0.001<0.001<0.001
2.2 兩組乳房外形優良率比較 A 組乳房外形優良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乳房外形優良率比較[例(%)]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A 組術后出現上肢水腫2 例,皮瓣壞死1 例;B 組術后出現上肢水腫4 例,皮瓣壞死3 例,出血2 例,積液1 例。A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7.50%(3/40)低于B 組25.00%(10/40)(χ2=4.501,P=0.034)。
2.4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術后3 個月兩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術前,且A 組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分
組別 n術前 術后3 個月 t P A 組4034.64±4.2756.98±6.0219.144<0.001 B 組4035.12±4.4648.53±5.4312.070<0.001 t 0.4926.592 P 0.624<0.001
2.5 兩組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比較 隨訪12 個月,A 組病例脫落4 例,復發3 例,遠處轉移6 例;B 組病例脫落3 例,復發2 例,遠處轉移4 例。A 組復發率8.33%(3/36)、遠處轉移率16.67%(6/36)與B 組5.41%(2/37)、10.81%(4/37)比較無明顯差異(χ2=0.001、0.150,P=0.975、0.699)。
乳腺癌根治術是治療乳腺癌首選方案,可完全切除病灶,對保護患者生命健康有重要意義[1]。近年來,晚期乳腺癌患者應用新輔助化療的效果得到臨床一致認可,有助于降低腫瘤分期,縮小腫瘤直徑,使更多患者有接受手術的機會[2]??追擦⒌萚3]指出新輔助化療可以有效提高病例完全緩解率及5 年生存率,且不良反應少。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B 組(P<0.05),提示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保乳術有助于促進術后恢復。與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相比,新輔助化療+保乳術可較好保留乳房,可提高術后美觀度,對患者心理健康影響較小,患者易于接受[4]。劉韜[5]研究表明,新輔助化療聯合保乳術治療乳腺癌患者,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提高術后12 個月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等生存質量指標,預后改善明顯。本研究對術后兩組乳房外形優良率及生存質量進行分析比較,發現A 組均優于B 組(P<0.05),表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保乳術可提高術后乳房美觀度,改善生存質量。
保乳術的目標在于保持乳房外形,不可避免減少乳腺切除量,增加病灶殘留風險,提高復發率[6]。而復發率較高是限制乳腺癌保乳術推廣的原因,如何降低復發率是臨床研究重點。新輔助化療可萎縮、縮小原發腫瘤,降低臨床分期,有助于確定安全邊界,對降低保乳術乳腺切除量有積極作用[7]。郭燕等[8]證實,腫瘤大小是新輔助化療后保乳術患者無進展生存的獨立影響因素,新輔助化療聯合保乳術安全可行,美容效果好。本研究隨訪12 個月,發現兩組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且A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 組(P<0.05),提示新輔助化療+保乳術治療乳腺癌患者預后較好,安全性高。綜上所述,與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放療相比,新輔助化療+保乳術治療乳腺癌患者,可提高乳房美容效果,改善生存質量,且預后較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