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佳團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 南陽473003)
乳腺膿腫是哺乳期高發疾病之一,多是由急性乳腺炎所致,患者通常伴有乳房壓痛、紅腫、發熱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隨膿腫范圍擴大,可誘發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腋窩腺體疾病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多以手術為主,傳統膿腫切開引流術作為既往常用術式,能有效清除膿腫,但其創傷大,術后易遺留瘢痕,影響乳房正常功能,降低患者美觀滿意度[3]。因此選取一種遺留瘢痕小、療效顯著的治療乳腺膿腫方法是目前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對比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與傳統膿腫切開引流術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 年4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74 例,根據手術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切開引流組和負壓引流組。切開引流組37 例,年齡23~36 歲,平均(27.32±1.59)歲;產后時間21~137 d,平均(69.15±5.84)d;病程3~9 d,平均(6.59±1.27)d;膿腫大小6 cm×7 cm~8 cm×11 cm,平均膿腫大小(63.47±4.52)cm2;膿腫位置:左側20 例,右側17 例。負壓引流組37 例,年齡24~38 歲,平均(27.64±1.43)歲;產后時間21~137 d,平均(68.92±6.25)d;病程3~10 d,平均(6.42±1.35)d;膿腫大小5 cm×8 cm~7 cm×12 cm,平均(63.76±4.32)cm2;膿腫位置:左側21 例,右側16 例。兩組一般資料(年齡、病程、膿腫大小、膿腫位置、產后時間)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彩超檢查等確診為乳腺膿腫;處于哺乳期;伴有皮溫升高、乳房局部皮膚紅腫等臨床癥狀;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局部皮膚已流膿、破潰;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病理檢查顯示為漿細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腫性乳腺炎;有手術禁忌證;凝血機制紊亂或有活動性出血;合并原發性或繼發性認知障礙或溝通困難;合并意識障礙、心源性休克或精神疾病,難以配合研究。
1.3 治療方法
1.3.1 切開引流組 行傳統膿腫切開引流術。取平臥位,對手術區域行常規消毒,并以2.0%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于乳腺膿腫波動幅度最大處行放射性切開至膿腔,并以手指與止血鉗鈍性分離膿腔間隙,對膿腔積液行徹底清除處理,后用生理鹽水對切口、膿腔行反復沖洗,并應用凡士林紗條對切口進行填塞引流,最后繃帶加壓包扎。
1.3.2 負壓引流組 行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取平臥位,應用超聲檢查準確定位膿腫部位,對手術區域行常規消毒,并以2.0%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于乳腺膿腫波動最大部位作1 個放射狀切口(長度約為1.5 cm),并以手指與止血鉗鈍性分離膿腔間隙,超聲引導下對膿腔積液行徹底清除處理,以生理鹽水對切口、膿腔反復沖洗,放置持續負壓引流管。夾閉負壓,于引流管側注入生理鹽水對膿腔沖洗,重復多次直至引流液轉為清亮,1 次/d,注意引流量應<20 ml/d,經超聲檢查發現膿腔<3 cm 后將負壓引流管拔除。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切口長度、換藥天數、切口恢復時間、術后疼痛程度、住院天數),其中術后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0~10 分,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2)對比兩組繼續哺乳率、乳瘺率、乳房變形率。(3)隨訪6 個月,對比兩組復發率,以皮溫、局部乳房皮膚癥狀再次恢復至術前水平或惡化為復發標準。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負壓引流組切口長度、換藥天數、切口恢復時間及住院天數短于切開引流組,術后VAS 評分低于切開引流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長度切(口cm)換(藥d天)數 切時口間(恢d復)術評后分(V分A)S天住數(院d)負壓引流組371.38±0.318.06±2.2812.27±1.992.73±1.104.85±1.19切開引流組374.15±0.4813.85±2.5917.90±2.656.90±1.745.57±1.18 t 29.48810.20710.33412.3222.613 P<0.001<0.001<0.001<0.0010.011
2.2 兩組繼續哺乳率、乳瘺率、乳房變形率與復發率比較 兩組乳瘺率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負壓引流組繼續哺乳率72.97%高于切開引流組的35.14%,乳房變形率0.00%、復發率2.70%分別低于切開引流組的18.92%、21.62%(P<0.05)。見表2。

表2 兩組繼續哺乳率、乳瘺率、乳房變形率與復發率比較[例(%)]
臨床實踐發現,哺乳期乳腺膿腫的發生與細菌感染、乳汁沉積等因素存在密切聯系[4]。目前臨床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主要原則是抗感染,降低復發率。傳統膿腫切開引流術應用于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具有一定療效,但患者術后恢復周期長,易增加疼痛感,且多數患者存在母乳喂養困難、復發率高等問題,遠期預后效果欠佳[5]。
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的興起,微創技術的發展,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因微創、術后恢復時間快等優勢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利用超聲檢查能精準定位膿腫部位,且手術于膿腫部位作1 個小切口,能有效降低術后瘢痕發生率,縮短術后恢復周期[6]。本研究結果顯示,負壓引流組切口長度、換藥天數、切口恢復時間及住院天數均較切開引流組短,術后VAS 評分較切開引流組低(P<0.05)。提示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應用于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加快術后康復進程。另外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利用超聲引導清理膿腫,不僅能提高膿腫清除有效率,還能降低乳腺腺管損傷發生率,減輕術后疼痛,且利用負壓引流能有效降低膿腔內細菌含量,清除脫落、壞死組織,縮短膿腔創面組織愈合時間,進一步降低乳房變形與乳瘺發生率。童怡蘭等[7]研究發現,小切口手術聯合可調節負壓引流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復發率僅為5%。本研究中,負壓引流組繼續哺乳率72.97%高于切開引流組的35.14%,乳房變形率0.00%、復發率2.70%分別低于切開引流組的18.92%、21.62%(P<0.05)。說明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應用于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能顯著提高繼續哺乳率,降低乳房變形率與復發率。
綜上所述,與傳統膿腫切開引流術對比,微小切口置管負壓引流術治療哺乳期乳腺膿腫患者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加快術后康復進程,提高繼續哺乳率,降低乳房變形率與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