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正 古治中
(1 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瀝林鎮衛生院骨傷科 惠州516035;2 廣東省惠州華康骨傷醫院骨傷科 惠州516035)
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是脛骨平臺骨折中最為嚴重且復雜的類型之一[1],可造成脛骨平臺關節面粉碎性骨折、軟組織損傷嚴重,處理較為復雜[2]。其保守治療效果較差,傳統切開復位手術創傷較大,加重了軟組織損傷,手術治療相關并發癥發生率高,且往往不能達到穩定固定的要求,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3]。隨著近年來骨科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鋼板固定法以創傷小、效果穩定、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應用于臨床治療中[4]。本研究針對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微創鋼板固定法治療,旨在探討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5 月~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患者109 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55 例,其中男36 例,女19 例;年齡19~69 歲,平均(44.84±5.98)歲;骨折部位:左側29 例,右側26 例;脛骨平臺骨折的AO 分型:41B 型21 例,41C 型34 例;Schatzker 分型:Ⅳ型14 例,Ⅴ型15 例,Ⅵ型26 例。對照組54 例,其中男33 例,女21 例;年齡20~68 歲,平均(45.07±5.31)歲;骨折部位:左側29 例,右側25 例;脛骨平臺骨折的AO 分型:41B 型19 例,41C 型35 例;Schatzker 分型:Ⅳ型13 例,Ⅴ型14 例,Ⅵ型2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脛骨平臺骨折相關診斷標準;均為閉合性骨折;經X 線、CT 或MRI 檢查確診;有高能量損傷史;骨折時間短于2 周;年齡大于18 歲,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傷肢既往有外傷史或手術史;開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陳舊性骨折,或合并多發傷或多發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心肺肝腎嚴重功能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手術方法
1.2.1 研究組 給予微創鋼板固定法治療。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仰臥位,將空氣止血帶置于大腿根部,患肢膝關節下方安置襯墊使其略屈膝。經膝關節前內側、前外側標準入路,置入30°膝關節鏡,清除關節內積血、碎骨塊,探查脛骨平臺骨折情況;于關節線下脛骨結節外下方作一長約2 cm 切口,用空心鉆置入骨內形成骨性隧道,再采用頂推器小心頂起塌陷的骨塊,骨缺損處充填自體髂骨或人工骨以恢復脛骨平臺關節面平整;將解剖型鋼板沿骨膜表面插入隧道,X 線透視下復位滿意,關節面平整后,與關節面平行置入2~3 枚克氏針臨時固定,再根據骨折程度采用數枚螺釘進行固定。術畢膝關節腔內留置引流管,給予常規預防感染、加壓包扎等支持治療;術后即行主動踝泵運動、股四頭肌收縮等功能鍛煉,第3~5 天行膝關節屈伸練習,術后8 周行部分負重練習,3 個月左右逐漸負重行走。
1.2.2 對照組 給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麻醉方式及體位同研究組,行膝關節前內或前外側切口,切開皮下筋膜及軟組織直達骨質,充分暴露脛骨平臺及脛骨上段,對骨折斷端進行撬拔復位,骨缺損處充填自體髂骨或人工骨,透視下確認脛骨內外側平臺復位狀態,再將解剖鋼板放置在骨折外側固定骨折端,鋼板近端用皮質骨螺釘固定、遠端用松質骨螺釘固定。術畢治療同研究組。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2)膝關節功能:觀察兩組術后3 個月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評定標準采用Rasmussen 評分標準。膝關節無疼痛、行走正常、活動度正常、穩定性好、無膝伸直缺失為優;膝關節偶爾疼痛、戶外行走>1 h、活動度>120°、屈曲20°時不穩定、伸直缺失<10°為良;膝關節固定性疼痛、戶外行走0.25~1.00 h、活動度90°~120°、伸直不穩定<10°、膝伸直缺失10°~20°為可;膝關節活動后持續性疼痛、僅能室內行走、活動度60°~90°、伸直不穩定>10°、膝伸直缺失>20°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切口長度、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切(口cm長)度術中(m出l)血量 住(院d時)間骨折(愈月合)時間研究組554.36±1.21106.16±9.0413.43±2.383.57±0.65對照組5410.52±2.54142.27±18.7917.37±4.554.75±1.07 t 16.21012.8215.6794.824 P 0.0000.0000.0000.000
2.2 兩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膝關節Rasmussen 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脛骨平臺屬于膝關節的負荷結構,其骨折大多是由于高能量創傷所致,往往涉及脛骨干骺端及骨干骨折,骨折粉碎程度較高,且常伴有嚴重的軟組織損傷。該類骨折的治療存在復位固定較為復雜、固定易丟失、術后并發癥較多的特點,因此目前仍是創傷骨科治療的難題[5]。手術是治療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的主要手段,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在確保骨折復位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恢復脛骨平臺關節面。但該術式存在一定欠缺,如:創傷大、患者恢復慢;術中前正中入路皮瓣剝離范圍大,使已損傷的軟組織受到進一步破壞,且脛前區是相對缺血區,更易出現軟組織壞死、感染等并發癥;廣泛組織剝離對骨折部位的血運造成一定破壞,不利于骨折的術后愈合,造成骨折延遲愈合及骨不連[6]。
近年來隨著微創骨科治療方式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微創鋼板技術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微創鋼板技術以保護骨愈合生物學環境為目的,減少手術對骨折區域血運造成的二次損傷,為骨折的愈合提供良好血供,從而促進骨折愈合;利用韌帶整復和間接復位技術進行微創復位,再運用內置外固定架進行骨折固定,并借助鋼板對骨折進行橋接固定,有效降低手術對軟組織和骨膜的損傷,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7]。此外微創鋼板固定術手術切口小、創傷小,有利于傷口愈合、減輕術后關節粘連,提高術后關節穩定性;鋼板沿小切口插入骨折兩端、遠端行螺釘固定,能有效避免骨折端產生的應力集中,降低內固定物斷裂的發生風險,還有助于減少因關節面不平整引發的創傷性炎癥反應[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切口長度、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相較于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微創鋼板固定術創傷小、操作簡單、固定可靠,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加快骨折愈合。此外,研究組術后膝關節Rasmussen 評分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術式可減少手術中軟組織損傷,保護骨折部位的血運,從而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增加術后恢復骨關節的穩定性。綜上所述,微創鋼板固定法治療高能量脛骨平臺骨折臨床效果顯著,可縮短手術及住院時間,有效改善術后膝關節功能,促進骨折愈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