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英 李炳英 余素芳 寧雪蓮 張苑榆
(廣東省粵北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韶關512025)
肝硬化是由多種因素長期干擾導致的彌漫性肝細胞損傷疾病,常伴有消瘦、納差、腹脹、乏力、下肢水腫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肝硬化起病較緩且早期具有隱匿性,其慢性進行性發展易導致病情加重,臨床缺乏根治方法,需長期治療以控制病情,而患者的依從性、情緒變化等因素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 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綜合性心理護理對肝硬化患者負性情緒、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9例;年齡28~70 歲,平均年齡(56.37±8.26)歲;病程3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2.73±1.22)年。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8~70 歲,平均年齡(56.29±8.33)歲;病程3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2.68±1.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肝硬化相關診斷標準[3];無精神障礙且能配合治療。(2)排除標準:患有肝癌、肝性腦病等疾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藥干預、飲食及運動指導等。護理時間為1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1)認知干預: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醫院環境及相關醫護人員,緩解患者因陌生環境導致的不安情緒;使用親切的語言及動作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減輕長期治療產生的心理壓力;通過觀看視頻、發放健康宣傳資料等方式,向患者普及疾病治療、醫學常識及用藥規范等相關知識,以提高其認知能力,同時叮囑患者遵醫囑用藥,切勿擅自停藥、增減藥量、換藥,提高就醫及用藥的依從性;對患者錯誤的認知觀點及行為進行糾正,讓其充分認識錯誤認知對疾病治療的危害,應以正確的觀點及態度對待疾病,增加治療的配合度及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向患者介紹病情與負面情緒的關系,同時叮囑其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情緒穩定。(2)心理干預:播放舒適的音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溝通,了解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定期給予患者心理疏導,鼓勵其表達自身的意愿,同時滿足其合理需求,以緩解其心理壓力;護理人員需具備較好的耐心及責任心,在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應注意溝通技巧,使其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懷照顧,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增加其依賴感及安全感。(3)社會干預:通過召開講座、組織肝病養生操、發放健康手冊等方式,增加患者家屬及其朋友同事的認知能力,使其充分感受患者的痛苦,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患者的疾病,進而通過照顧、探望等方式給予患者社會支持,緩解患者恐懼、孤獨等情緒;給予患者家屬精神及情感支持,使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與患者交流,增加患者與疾病抗爭的勇氣。(4)出院隨訪:建立特定的門診健康檔案管理及醫護電子檔案管理,并通過醫護電子檔案查詢患者所有的檔案,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的檔案不定期隨訪出院患者,了解其健康狀況并做好記錄,增進醫患關系。護理時間為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分別于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比較兩組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的焦慮狀態,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抑郁狀態,SAS 分界值為50 分,SDS 分界值為53 分,評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4~5]。(2)比較兩組遵醫行為。完全遵醫:完全配合且堅持規范治療,嚴格遵醫囑定時定量用藥;部分遵醫:基本配合治療,但存在不規范用藥現象;不能遵醫:完全不配合或中斷治療,不遵醫囑用藥。(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評估,包括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機能、一般健康、身軀疼痛及社會功能8 項,均采用百分制,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6]。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非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非參數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 和SDS 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比較(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較,*P<0.05。
組別 n 護理前S A S 評分護理后 護理前S D S 評分護理后對照組4054.38±6.2145.26±5.32*55.71±6.3948.19±6.23*觀察組4054.43±6.1541.18±5.20*55.64±6.2743.57±6.14*t 0.0363.4690.0503.341 P 0.9710.0010.9610.001
2.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遵醫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例(%)]
2.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生理機能、一般健康、身軀疼痛及社會功能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項目 對照組(n=40) 觀察組(n=40) t P精力52.70±16.3175.51±15.066.4990.000精神健康58.81±19.8770.83±14.843.0650.003情感職能58.03±16.7269.75±16.523.1540.002生理職能59.30±16.0869.12±16.222.7190.008生理機能61.79±16.1172.34±15.582.9770.004一般健康48.75±15.0856.57±11.962.5700.012身軀疼痛55.91±15.4663.34±13.922.2590.027社會功能67.62±17.7477.59±17.982.4960.015
肝硬化是由于肝細胞大面積壞死,再生結節形成及結締組織增生,進而損壞肝小葉結構引起的肝臟變硬、變形。其病因較復雜,與肝臟淤血、膽汁淤積、酒精中毒等因素有關,易并發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呼吸系統損傷等癥狀,加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負擔[7]。
目前,因肝硬化對肝臟造成的不可逆損傷,臨床無根治的方法,其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作,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同時因對該病的認知不足,導致疾病治療及服藥的配合度較低,嚴重影響疾病控制效果[8]。綜合性心理護理通過給予患者較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可糾正其錯誤認知及行為,進而增加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主動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 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遵醫率及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表明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負性情緒,顯著改善其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綜合性心理護理從認識、心理及生活三個方面充分干預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而提升其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及遵醫行為,可減少其焦慮、抑郁等情緒,利于生活質量的改善。通過認知干預,可幫助患者增強對肝硬化相關知識的了解,以正確的觀點及態度對待疾病,顯著增強治療的配合度及信心;同時,通過熟悉治療環境,可有效降低恐懼、不安等情緒,利于增加醫患配合度;另一方面,規范的用藥及護理指導,可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9]。通過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宣泄負面情緒,可減輕長期治療產生的心理壓力,利于維持健康的心態;而醫護人員親切的關懷照顧可使患者更具依賴感及安全感,減少治療環境對情緒的不良影響,利于控制情緒穩定,提高預后效果[10]。社會干預可幫助患者獲得社會支持,家屬及親朋同事的關懷理解可緩解患者的孤獨感,增強治療的配合度及信心;家屬積極樂觀的態度也可增加患者與疾病抗爭的勇氣,消除長期治療過程中產生的抵觸心理,利于提升遵醫行為。特定門診健康檔案管理及醫護電子檔案管理的建立,利于醫護人員隨訪出院患者,及時了解其健康狀況,給予院外延伸護理指導,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融入正常社會生活。綜上所述,實施綜合性心理護理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負性情緒,顯著提升其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