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曉霞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兒童康復醫學科 河南鄭州450052)
自閉癥屬神經發育異常而導致的社會能力低下等障礙型疾病,具有早發性與廣泛性,常于兒童期發病。自閉癥患兒臨床癥狀個體差異性較大,多表現為孤僻、社交障礙、語言障礙、興趣缺乏等,對該病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需實施護理干預以達到康復目的[1]。目前,臨床多采用營養支持、能力鍛煉、規律用藥、病情監測等方式對自閉癥患兒實施護理干預,但缺乏針對性,護理效果欠佳。社會交往障礙是自閉癥的核心,因此,以提高社交能力為導向,探尋更加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兒癥狀,促進其生活質量提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自閉癥患兒152 例,分組研究了家庭康復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對自閉癥患兒社交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自閉癥患兒152 例,按入院時間分為家庭組和常規組,每組76 例。常規組男45 例,女31 例;年齡2~10 歲,平均年齡(5.78±1.67)歲;病程3~14 個月,平均病程(8.42±2.67)個月;輕度自閉癥23 例,中度自閉癥40 例,重度自閉癥13 例;患兒主要監護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 例,高中39 例,大專及以上23 例。家庭組男43 例,女33 例;年齡2~9 歲,平均年齡(5.35±1.58)歲;病程2~16 個月,平均病程(9.16±3.08)個月;輕度自閉癥21 例,中度自閉癥41 例,重度自閉癥14 例;患兒主要監護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40 例,大專及以上2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主要監護人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自閉癥;患兒主要監護人具有良好的護理依從性;患兒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有重要器官受損或先天發育不良;有聽力、肢體運動障礙;患有腦部疾病;患有惡性腫瘤;患兒父母任何一方患有精神類疾病;家庭結構不完整。
1.3 基礎治療 兩組均予以抗抑郁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情緒穩定劑、中樞神經興奮劑、多巴胺拮抗劑、維生素B6、礦物質鹽等常規治療。
1.4 護理方法
1.4.1 常規組 采用常規護理。由同級別資深護理人員實施護理干預,內容包括營養指導、生活能力鍛煉、按時給藥、病情監測等。護理干預6 個月。
1.4.2 家庭組 在常規組的基礎上實施家庭康復護理模式護理干預。(1)人際交往:家長為患兒創造人際交往機會,帶其參加集體活動,增加與陌生人的接觸次數及時間,指導交流,使其充分體會社會生活,積累社會交往經驗;同時,以游戲為主導,通過組織家庭游戲鍛煉患兒的互動能力,啟發其交流意愿,提高社會交往能力。(2)情景教育:根據患兒自身特點制訂相應的家庭康復計劃,營造穩定、持續、溫馨、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通過帶患兒外出使其認識并遵守社會法規,體會自然魅力,激發其語言表達;各家庭成員協同配合,創設不同的情景,幫助其理解、學習社會生活,提高適應力,養成社交習慣。(3)心理疏導:家長積極與患兒交流,增加交流次數,尋找患兒感興趣的話題,分析其心理狀態并予以開導,多用語言、肢體交流,不斷予以鼓勵,使其更好地配合。(4)音樂療法:使患兒保持安靜放松的狀態,聆聽音樂,產生共鳴,提高其對音樂的興趣,鼓勵其演唱自己喜愛的歌曲,并適當加入肢體動作,刺激神經發育,提升其自我價值感,感知快樂,減少不良情緒;鼓勵患兒在聚會上表演熟練的歌曲,增加患兒社交行為,使其學會與人相處,適應社會。(5)日常生活:家長根據患兒飲食愛好制訂健康營養食譜,注意其飲食變化,促進其食欲及機體抵抗力;加強活動鍛煉,主要為有氧運動,播放音樂或動畫,增加運動樂趣及時間,調動其運動積極性;訓練其日常生活基本能力,反復練習并予以鼓勵,制定獎勵措施,使其積極配合訓練。護理干預6 個月。
1.5 觀察指標 (1)采用《社會反映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社交能力,主要包括社會意識(30 分)、信息處理(30 分)、互動能力(40 分)3 個方面,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社交能力越強。(2)采用兒科生活質量調查表(Peds QLTM)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3)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總分100 分。評分>90 分為非常滿意;70~90 分為滿意;<70 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社交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社交能力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家庭組社交能力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1)。見表1。
表1 兩組社交能力比較(分

表1 兩組社交能力比較(分
組別 n 干預前社會意識干預后 干預前信息處理干預后 干預前互動能力干預后家庭組7612.13±2.7620.05±1.8713.39±2.5522.84±0.6115.41±3.3329.74±2.31常規組7611.64±3.0815.68±2.9613.75±2.1817.94±1.5615.17±2.7822.25±3.02 t 1.03310.8810.93625.5030.48217.173 P 0.303<0.0010.351<0.0010.630<0.001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家庭組生活質量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家庭組7640.79±4.9572.53±7.64常規組7640.46±5.3264.41±6.79 t 0.3966.926 P 0.693<0.001
2.3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家庭組非常滿意30 例,滿意44 例,不滿意2 例,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7.37%(74/76);常規組非常滿意13 例,滿意42 例,不滿意21 例,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72.37%(55/76);家庭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χ2=18.494,P<0.001)。
自閉癥為精神科常見疾病,自閉癥患兒普遍存在生活能力低下、社交能力障礙等特征,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3]。有研究表明,早期對自閉癥患兒實施有效的康復治療并加強能力訓練,可改善患兒的不良狀態,促使其回歸社會[4]。
促進社會性發展,是自閉癥康復護理的核心目標,但常規臨床護理往往無法顯著提高其社交能力,康復護理效果欠佳[5]。有學者認為,家庭是促進自閉癥患兒病情改善的關鍵,家庭康復護理更具結構性、個體性、系統性,利于患兒康復[6]。與常規護理相比,家庭康復護理主要具有以下優點:(1)將生活、學習、社會等融為一體,為患兒營造了良好的實踐環境,可使其充分體會、學習社會生活,促進其盡早回歸主流社會。(2)關注患兒日常生活狀態,使其參與游戲和集體活動,可促進其生活能力提高,打開其內心世界。(3)塑造并反復鍛煉其社交能力,可使其逐漸適應社會規范,掌握互動技巧,融入社會,豐富生活,從而改善生活質量。(4)語言交流是生活基本技能,采用音樂療法等手段,可促進大腦神經元發育,穩定患兒情緒,激發其語言功能,學會傾聽和感受,提高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改善其心理及生活狀態。研究表明,家庭康復護理便于對自閉癥兒童實施全方位干預,可采用不同方式改善其社交障礙,提高生活能力,使其融入正常生活,改變生活狀態[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家庭組社交能力及生活質量均高于常規組,家庭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家庭康復護理模式由提高自閉癥患兒社交能力入手,可從多方面改變其不良狀態,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獲得顯著的護理效果,提高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